APP下载

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1-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专业

张 丰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张 丰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为国家开展社会体育培养所需专门人才,后奥运时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的重要阶段.本文针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在后奥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后奥运时期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及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

后奥运时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前景

1 问题的提出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重心有所调整,将更多关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在后奥运时期,把奥运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保持奥运激发起来的民众锻炼热情,进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笔者认为,培养适应后奥运时期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自1996年开办以来,历经数十载,目前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适应、课程设置拼块、师资局限、学生就业受困等诸多问题.

现代化促使生产结构变革,脑力劳动者增多,为缓解脑力劳动对身体的影响,人们借助体育减缓工作压力,释放个性,抵御亚健康,这促使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休闲、娱乐、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不断增多,体育休闲旅游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面,后奥运国家重视发展群众体育,社会急需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从国家、社会需求、高校教育教学方面论述.

2 我国体育事业“举国体制”的战略方针政策

国家对群众体育投入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的投入,具体表现在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社会指导员有名无实,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国家利用民间资金支持社会体育措施不得力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竞技体育沿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轨道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掀起了以全体国民为主体的大众体育浪潮,体育真正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与奥林匹克运动交相辉映的“第二奥林匹克运动”,并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为大众体育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美国实施“健康公民2000年”;日本“国家促进体育基本计划”;韩国“振兴国民体育五年计划”有效推动该国大众体育发展.国外的具体做法有:不断壮大以俱乐部为基础的社会体育组织;加强各社会群众组织的密切合作;发展社区、庭院体育;企业建立基层体育组织等.国家重视发展社区体育,依托社区为民众开展体育健身服务.国外健全的社区组织及发达的民间体育组织,为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岗位.

相比之下,我国体育事业在“举国体制”战略政策之下,重奥运金牌,把奥运成绩摆在重要位置上,致使大众体育发展缓慢,社会体育人才无用武之地.体育局职能部门代管体育协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局职能部门多数是安置退役的运动员,很少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体育行政机关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均是业余、志愿状况.

3 后奥运时期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情况

由于历史特殊性,我国竞技体育采取的“举国体制“的发展战略,使得我们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减少对大众体育的投入,造成体育事业发展的跛脚现象.这与党中央倡导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协调.后奥运时期,国家及时调整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加大对全面健身的投入,关注群众体育发展,“以民为本”、“换体育民”,让更多人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与欢乐成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

从后奥运时期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看,依次为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及体育科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是供过于求[2],原因分析,奥运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参加者从体育欣赏者转变为体育参与者,社会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社会体育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体育产业与社会体育具有一种联动效应.对于体育产业人与社会体育才来说,我国《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2020年达到2%左右”、“十年内体育人口达40%左右.”若按照《全面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至少要65万人,目前我国体育人口33.9%,社区指导员约20万人.[3]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有大量的掌握体育、经济、管理及经营知识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和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障碍之一.

综上所述,后奥运时期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将成为社会急需的体育人才.

4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

4.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模糊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首要问题是类型定位,是培养社会体育需要人才还是培养既能从事社会工作,又能担任体育教师的复合型人才?这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面临一个大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看,培养目标范围广,涉及的学科领域多,有从事体育经营管理、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健身咨询指导、市场营销、休闲娱乐、体育营养与膳食、运动按摩、体育教学、科研工作、运动训练等.从文献资料和专家谈话,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要培养健身市场、休闲娱乐市场需要的健身指导员、服务人员,能较快适应岗位的需求,动手能力强.二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从事社会体育领域理论研究的人才,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学术性和基础性知识为主.三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4.2 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

由于培养模式模糊,给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带来困难,而课程选择与配比是决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学设计,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查阅诸多学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择大部分是采用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专业相差不大的课程设置体系,最终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有的学校开设了一些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但无系统的课程体系,更无形成学科群,有的将社会体育主干课程安排在选修课中,将培养方向定位在体育管理、市场经营领域的课程因无法提供学生实践实习的公司,而缺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能力的实践过程.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缺乏系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泛泛,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4.3 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匮乏

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始试办社会体育到1996年正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至今已有10多年办学历程,担任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同时担任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的教学教师,由于受原来专业局限性,很难应对学生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无论从理论知识或实践知识,均不能跟得上市场需求.担任管理学、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多数是懂经济、懂管理但不懂体育,难以做到不同专业的融合和指导.社会体育专业师资成为这个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影响专业发展.

4.4 就业去向不清晰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国家没有固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编制,即便是体育单位行政岗位也是安排退役运动员,健身市场由于私营企业多数,加上管附上缺乏规范性,稳定性差,缺乏安全感,不能成为毕业生就业依存处.奥运会虽然促使城市体育迅速发展,但,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还未从质量上有所提高,多数民众花钱消费健身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民众健身多数靠经验、感受,科学化指导、医务监督、营养膳食、健身指导尚未在群众中形成一种氛围.没有上升到国家有组织的供应共给阶段.我们国家社会指导员始终是自发、业余、志愿层次.城乡社区无社会体育组织管机构,更无社区指导员岗位.城市社区由退休大叔大妈但当指导,热情有余,指导组织欠缺,致使社会体育开展处于低水平状态.

5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前景

5.1 把握后奥运时期我国政府重视社会体育的大好机遇

后奥运为我国社会体育开展提供广阔空间,“以民为本”、“还民于体”,让更多人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与欢乐成为政府部门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加大对社会体育投入,各种舆论宣传倡导,为社会体育发展营造良好机遇.健身成为城乡民众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体育人口的增多,势必导致体育消费提高,人们对体育产品、健身需求日益高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应紧密加强与社会联系,主动服务于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5.2 把握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带来体育市场繁荣时机

现代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脑力劳动增多,身体活动有所减少,加之竞争压力,促使人们寻找释放身心压力的途径.时代造就产业,体育休闲业随之出现,高尔夫俱乐部、野外生存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等等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该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即时调整培养方案,培养专项技能强,经验丰富,并且具有专业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实习过程.

5.3 把握我国城市化发展大好机遇

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产业随着城市化发展走向一个多元发展格局.高档住宅楼推销注入运动元素,小区高档休闲娱乐中心的管理、私家健身教练、陪练等等,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提供新的市场信号,给社会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要不断创新理念,紧跟市场需求,抓住后奥运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即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关注实践和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办学过程中各种问题,借鉴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经验,走出一条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社会体育办学道路.

〔1〕王东杰,付锦文.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市场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

〔2〕张世威.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着力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3〕夏贵霞,舒宗礼,夏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4〕体育经营人才随奥运热起来[EB/OL].http://www.tiyu001.com/ReadNews.asp?NewsID=5217.

〔5〕改革开发30年.中国体育[M].国家体育总局编制.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8,(12).

〔6〕段跃广.从城市化进程看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J].辽宁高职学报,2008,(7).

〔7〕罗君波.试析高校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前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8〕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

〔9〕钟壮.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

〔10〕鲍可可.“职业化”与“社会化”:我国社会体育路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G807

A

1673-260X(2011)12-0125-02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