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无序流动对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影响探析

2011-08-15姚永昌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校本流动

姚永昌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教师无序流动对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影响探析

姚永昌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目前存在的教师无序流动现象对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创建带来了消极影响。针对教师无序流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问题展开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它对中小学办学特色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中小学学校发展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师流动;办学特色

1985年以前,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行政计划调整模式,我国教师任用一直实行任命制,流动较困难。随着聘任制的实施,教师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学校也具有了一定的人事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流动成为一种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教师流动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思考。科学、有序的教师流动,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现象,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不利于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创建。

1 教师无序流动的基本特征

目前中小学教师流动存有很多不合理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包括:

1.1 中小学教师流动处于不平衡状态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常表现出流动的失衡性,很多学校流出的多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而引进的教师多数缺乏教学经验,很难做好教学工作的衔接。不平衡状态还表现在流动的单向性,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选择由条件差的学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此外,高素质的、年轻的、热门专业的教师流失严重,而且流出的教师基本上无人“回巢”,流进的教师也有一部分又会在头两年里往“高处走”。从以上失衡性和单向性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虽然在数量上尚能实现平衡,但是在质量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缺少了可靠的教师来源,加上优秀教师的流失,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创建在师资力量上没有了发言权。

1.2 中小学教师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

我国有关人才流动的全国性法律还没有颁布。教师流动作为人才流动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撑。目前有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没有依照人才市场流动规则,虽然与学校签了合同,很多教师还是不管规定的服务期限是否到期,想走时就走,不该走时也走。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学校对这种随意流动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方面约束力的缺失使得许多教师的流动带有明显的个人随意性。办学特色的创建是有周期性和持续性的,教师流动的个人随意性、时间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办学特色的稳步发展,甚至会造成一些建设项目的搁浅。

1.3 中小学教师流动趋向于“劣胜优汰”

我国教育事业受长期计划人事调配政策的影响,还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流动机制。目前,学校有权利来引进自己需要的教师,但是却不能够将由上级行政机关分配下来的而自己不需要的教师拒之门外,更别说辞退那些不合格的在职教师了。让学校感到难堪的是,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优秀教师不断地流出,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各种福利政策又使那些不合格的教师想方设法留在学校。教师流动中的“劣胜优汰”现象造成中小学的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给学校办学带来了压力,特色难以形成。

1.4 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失较为明显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过大量教师离开教师队伍转而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因此对于目前出现的教师隐性流失问题要引起重视。在选择离开教师队伍的人中也包括许多优秀人才,同时补充进来的新教师无论在教学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会大打折扣。此外,要是在流动数量上“入不敷出”的话,很多学校还不得不大量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这就将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隐性流失一方面让部分教师放弃了学校工作,另一面造成新进教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学校要求,这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衔接,削弱了办学特色创建工作的支持力度。

1.5 中小学教师内部流动难度大

将以上四个特征归结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反映的多是中小学教师外部流动的基本情况。事实上,教师内部流动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学校管理者甚至没有将它看作是教师流动。教师内部流动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部的流动,教师的晋升便是其形式之一。通常情况下,教师长期只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岗位上工作,计划人事制度的残余使教师的晋升容易较多地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教师在晋升过程中论资排辈现象也比较严重,还会受到名额的限制。诸如此类的流动问题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办学特色创建工作的参与度不高。

2 教师无序流动对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影响

办学特色的创建需要从优化教师队伍、形成教学特色、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构建校本发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在这些方面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流动会给办学特色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针对教师流动表现出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它对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影响主要有:

2.1 骨干教师流失使办学特色失去活水之源

对于中小学而言,教学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出众的教学特色本身就是对其办学特色的一种肯定。教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它源于骨干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探索。骨干教师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是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否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不合理的中小学教师流动使学校无法留住那些骨干教师,造成特色教学活动的空缺。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是建设学校特色的核心,是办学的活水之源,骨干教师还具有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他们的流失让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失去活力。

2.2 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办学特色缺乏牢固根基

平时我们谈的教师专业化往往立足于教师个体,很少提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骨干教师诚然可贵,但专业的教师队伍才是办学特色创建的坚实基础。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容易使学校高素质的教师外流,这本身就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新引进教师往往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就又难以及时填补流出教师的空缺。

同时,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失问题表明,部分教师虽然身在学校,可是心里想的是换学校、换工作之类的事。身处教师团队之中,这些想法就容易影响到周围的教师,一旦有人愿望达成,难保不出现第二个。长此以往,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假如教师“跳槽”成为了学校的一大特色,那办学特色还从何谈起呢?

2.3 学校文化氛围被破坏侵蚀了办学精神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凝结成的一种精神,展现的是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甚至有人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学校文化包含了办学过程中学校上下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影响到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约束力量,在无形中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品位。

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成为办学特色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流动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中流砥柱,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可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优秀教师离任,学校往往不能继续利用好他的那套治学方法,影响到原先的学校文化建设。此外,部分教师心系于好的学校,一旦有机会就另谋去处,这无疑是对学校文化价值标准的一种漠视,对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2.4 教育科研的弱化削弱了特色形成的指导力量

中小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需要以教育科研活动为指导。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把教育科研活动作为载体,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形成、巩固和发展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创建需要教师积极地参加教研活动。中小学教师的不断流出不利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因为教育科研活动本身具有持续性。假如在活动开展中途有教师离开,轻则延误教研的进程,重则影响整个教研活动成果的质量。此外,教师有心离开而未果也易使他们在教研过程中分心,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参与到研究中。

2.5 校本课程资源浪费造成特色创建优势的丧失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之间的差异而开设的,校际之间的差异使校本课程有了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创建学校特色。中小学校之间规模大小有别,师资力量也有强弱之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帮助学校扬己之长。目前有很多中小学根据本地具体实际,引导教师去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要花人力、物力、财力规划学校的教学发展,打造重点学科,创建学校教学特色,把某些优秀教师的课程建设为学校特色学科,作为办学特色的精品和亮点。然而,许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负责特色学科教学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学校。这就让学校打造的精品课付诸东流,校本课程开发所花的代价和部分课程资源就被浪费,办学特色的创建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3 促进教师有序流动,提升中小学办学特色

针对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如何减轻其对中小学办学特色产生的影响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担起职责,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学校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以减轻教师无序流动给办学特色带来的消极影响。

3.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教师流动未能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是其存在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以立法形式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例如,明文规定教师流动的编制控制原则,严格控制超编和缺编学校的教师流动,在教师合同中规定任职年限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来引导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政府部门还应加快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不让聘任制只流于形式,切实做到合理设岗、科学考核、实行合同管理。

其次,政府部门应做好组织和调控,确保教师合理轮换,避免学校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失,实施教师多样化流动,如建立中青年定期流动机制、名优教师巡回制、城区支教农村制等。同时还要健全科学的学校考核体系,把落实教育流动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实施情况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考核,以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得以落实。此外,政府还须重视教师的待遇问题。

3.2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简言之,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人”的生存方式,即“学校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核心的内容是指学校内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不竭动力,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地说,它需要从建立良好的校风、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完善规章制度等方面做起。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明确价值导向、确立共同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校上下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建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制度和学校活动体系。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激励教师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强化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他们把学校当作是自己的“家”,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教育事业终身奋斗。优秀的学校文化能让更多的教师选择留下来,还可以为办学特色的建设添砖加瓦。

3 .3完善学校内部管理

3.3.1 教师参与民主管理

《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但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却处于单纯的被管理状态。多数教师选择离开学校并不单单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学校的内部管理。学校需要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教师真正将个人融入集体之中。因此,中小学需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由人治走向法治,由专制转向民主,对教师评估、奖励制度等做到程序民主。强化对教师的民主管理,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关注度,激活学校发展的动力。

3.3.2 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有一项名为“哪些做法最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的调查表明,“领导者对教师的劳动评价不公平”、“领导者对教师不信任、处处不放心”分别以80%、81%的高比率列为各因素之首。因此,学校管理者应给予教师人文关怀,重视教师的价值,尊重教师的人格。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就应该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平台,激发他们不断进取,体会从事教师职业的自豪感。此外,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在教师管理手段上,除了用经济利益刺激外,还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工作、生活。

3.3.3 提升校本教师培训水平

校本教师培训是学校发挥办学自主权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减少教师流动政策滞后性给办学带来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校本教师培训中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和教师在职进修等都存有不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出现教师不合理流动,办学马上就会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为了减少教师流动后对学校师资衔接上的影响,学校必须提升校本教师培训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应把校本培训当作是学校的基础建设,不能马虎搪塞,通过培训开发教师的潜力,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其次,学校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最后,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引导他们总结不足,促进其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教师流动造成的“青黄不接”局面,也有利于改善学校师资,培养出自己学校品牌教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何长平.现代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12.

② 施晓卫.骨干教师外流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5,(3):17.

[1]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2-261.

[2]王洪斌.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6):22-24.

[3]汪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94-96.

[4]韩淑萍.我国教育均衡背景下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1):10.

[5]陈光亮.校长个性与学校特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陈大超,杨平.完善我国中小学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J].教育科学,2009,25(6):23.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Running Features Caused by the Teachers’Out-of-order Fluxion

YAO Yongchang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existing teachers’out-of-order fluxion phenomen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bring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own features.Aiming 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 analysis about the disordered fluxion,it will be helpfu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running features.Searching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teachers’fluxion;school-running features

G635

A

1674-5787(2011)02-0120-03

2011-03-01

姚永昌(1987— ),男,浙江湖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周丁力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校本流动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流动的光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