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011-08-15张人民
张人民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论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张人民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当前,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形成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高校应把握好志愿精神与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契合点,发挥志愿精神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实现志愿精神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志愿精神;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倡导、组织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从“三下乡”、“西部支教”到“北京奥运”、“汶川赈灾”,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志愿者潮流中的主力军,并形成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对于弘扬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志愿精神也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中的新风尚。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应深入研究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发挥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1 志愿精神与当前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契合点
志愿精神是一种不计报酬和收入而自愿参与推动人类发展、完善社会工作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也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彰显人与人互相关爱、人与社会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志愿精神与当前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1)志愿精神的广泛参与特征符合青年大学生主动要求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事务的特点。广泛参与是志愿精神的本质,志愿活动体现了个人对社区、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同时也是现代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今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政治视野比较开阔。他们以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不但关心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形势和重要社会事件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通过加入社团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2)志愿精神的自助与互助特征符合青年大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自助与互助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美德,弘扬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理念,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对于志愿者个人来说,任何奉献都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回报,而是通过服务社会与他人来获得成就感和内心的安慰与快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大学生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愿望在不断增长。他们希望为弱势群体、受难人群和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志愿精神的独立自愿特征符合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化、自主化的特点。所谓志愿是指在没有强制的前提下人们的自由选择,志愿精神往往是指在政府以及各种强制组织之外形成的自由选择精神,志愿者组织也就是在政府与各种强制组织之外形成的某种自由联合体。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群体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在事业追求、事务判断、问题的认识和分析等方面敢于追求自我,不依附大众和传统,重现实、重实效、重过程的价值取向被普遍认同。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确定人生坐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2 志愿精神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志愿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精神,其教育意义在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化为实践,展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行统一,在较高层次上彰显和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1)营造高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感叹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隔阂与冷漠越来越多,沟通与温情越来越少;虚伪与欺诈越来越多,理解与诚信越来越少。这些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单薄等问题屡见不鲜。“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强调人们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挖掘人内心真、善、美的一面,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如进社区、进福利院、进养老院等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活动,使大学生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弘扬社会正气,传播主流价值,调节人际关系,推动高校树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新风尚,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实践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方式,减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脱节现象,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年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搭起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将自身和社会融为一体,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体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评价,激发他们对自身进行反省和正确评估,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需求来改造自己[2]。
3)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不仅要在理论上说服人,更根本的是要促进教育对象的自觉践行。志愿精神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发挥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志愿精神还注重个体的身心和谐进步,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个人也能进一步丰富人生阅历,锤炼道德品质,净化提升思想灵魂,增进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个体的身心和谐和自身的全面平衡发展。
3 实现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索
1)提升理念,发挥导向功能。志愿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具体活动中,志愿服务又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要求契合时政需要,了解参与者思想状况及参与动机,充分挖掘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志愿服务章程,规定志愿服务的具体奋斗目标。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鲜明宗旨,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思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和培育全社会的志愿精神。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利益之外的行为,扩展着大学生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推动人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追求进步和完美。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社会知名度极高的公益活动[3]。
2)扩大宣传,发挥激励功能。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高校要充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所搭建的平台,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理念在大学生中的推广,积极宣传、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志愿精神的普及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激励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实践效果,以主动的心态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利用学校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表扬和鼓励志愿服务中的突出人物和事例,不断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4]。
3)注重结合,发挥育人功能。志愿者活动的宗旨、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及勤勤恳恳的实际行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志愿者活动中,要加强大学生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将大学生的所学、所长付诸实践,服务于社会和他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结合。用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精神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质量,实现志愿精神育人功能的最大化;要加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弘扬志愿精神,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内在积极性。
4)整合资源,发挥凝聚功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造福于民、促进公益事业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单位和学校等方面形成合力。高校应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从组织发动、开展服务、机制建设等方面,吸引多方支持,加快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工程;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动员领导干部、社会优秀青年、成功人士等参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培训、管理及活动;并成立心理学家、青年问题研究专家、社会学者共同参与的专门志愿服务研究机构,重点探讨如何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与才能,共同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包括志愿者培训、管理、招募和项目评估在内的高校志愿者工作制度建设,加快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等,更好地发挥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和教育作用,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 结束语
高校应把握好志愿精神与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契合点,实现志愿精神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充分发挥志愿精神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1]安国启.志愿者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6-67.
[2]钟慧.略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J].琼州学院学报,2009(8):13.
[3]何军,曹丹丹.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3):34-35.
[4]沈建良,傅忠道.志愿精神:先进文化的典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20.
The Influence of Voluntary Spirit 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Ren-min
(Law School,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t present,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the mainstay of social voluntary service,taking″contribution,philanthropy,helping each other and progressing″as the core of the volunteer spiri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the volunteer spirit with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exert fully the positive role of volunteer spirit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alize the voluntary spirit of guiding,prompting,educating and condensing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ointedly.
volunteer spirit;college students;value orient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648
A
1672-2434(2011)01-0085-03
2010-10-28
张人民(1979-),男,讲师,从事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