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运动员心理因素及心理训练的研究

2011-08-1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脑力体力激情

张 琦

(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吉林长春 130022)

随着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和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武术比赛中,要想去取得好的成绩,仅靠武术运动员自身出类拔萃的体能和技术未必能够实现。在水平同等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是否稳定对于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合调查结果,随着武术比赛时期的临近或在比赛进行中,多数运动员对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不利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心理准备不充分,比赛演练的心理表现为明知应当怎么演练而上场后却不能自控如初,这都是一种心理现象的反映。因此,对武术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心理训练在武术运动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所谓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心理教育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运动员心理上自我控制的能力,消耗较少的心理能量。作为武术运动员,各有其独特的意识倾向,每个个体的情绪、意志和性格也各不相同。教练员除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运动员的智力因素外,还应该注意对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

1 武术运动员的情绪

武术运动员的情绪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动员经常伴有强烈的情绪。运动的形式条件、量的大小、运动的结果、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武术运动的不同认识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及复杂的情绪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动作的效果。武术运动中那些敏捷、矫健、节奏鲜明的动作,突出的攻防特点也可能引起运动员的兴奋情绪,这些情绪都有利于运动效果的提高。此外,过度的练习以及在比赛表演时裁判的评分、观众的反应、动作的失误也常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1]。

1.1 心境

心境是运动员在练习中所体验到的比较长时间的,染上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有着不同程度的持续性,因此有暂时的心境和稳定的心境之分。

1.1.1 暂时的心境

运动员在练习有难度的动作时因不断的失误产生烦躁的情绪,这是消极心境的表现。而在训练高难度动作时看到其他的队员能够成功地完成动作,表现出兴奋的状态,这便是积极心境的表现。这些心境会很快地随着活动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原来的精神状态的话,这便是暂时的心境。

1.1.2 稳定的心境

武术运动员在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涂上了一层乐观或低沉的情绪色彩,这是稳定心境的一种表现。稳定积极的心境是指武术运动员在一定时间里心情愉快,精神爽朗,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无限的勇气和力量。稳定消极的心境往往会使武术运动员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精神不振,思想沉重,对训练和比赛缺乏兴趣和信心。

1.1.3 心境产生的原因

气候的适应、对场地的熟悉、自身的感觉、心理状态的好坏都是武术运动员产生好的心境的必要条件。心境的好与坏都会在运动员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有了好的心境,在比赛中也会表现得很出色,超常地发挥出他自身的水平。反之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沮丧,则会出现动作迟缓,缩手缩脚,处于被动。作为一名武术运动员,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更不能失去理智,被消极的心境所控制而不能正常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1.2 激情

激情是紧张时短时间的情绪表现,但过度的激情也会导致失控并可能发生消极的作用。例如愤怒可能会走向绝望。愤怒通常表现为情绪急躁、动作粗鲁、言语伤人等,起到了破坏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激情都是坏的,过度的激情如果能受到控制也有利于超限额地完成任务,并使武术运动员的技能超水平地发挥,所以关键在于对激情的控制能力,这也是教练应当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地方。从生理上分析,激情是由于大脑皮层处于强烈兴奋状态的结果,这种兴奋的状态是由异常的原因所引起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大脑皮层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控制这种超强的兴奋状态,因而可以完成平时不能胜任的任务。但如果第二信号系统失去主导作用,或者向反的方向诱导,那激情引起的大脑兴奋会失去控制而导致神经平衡的破坏,产生消极的作用。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关于激情自我控制的心理训练,其目的是促使他们以理智控制激情[2]。

2 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包括通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训练和赛后的心理调整。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武术运动员来说,不仅要有运动基础的训练,而且要有适应技术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采用专门的仪器和手段改善武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以适应比赛的需要。第一,提高心理活动水平,以适应比赛的需要;第二,改变不利的心理状态,使其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第三,消除已形成的心理障碍,使其恢复正常。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恢复脑力和体力的心理训练

在进行技术动作训练或参加比赛之后,运动员消耗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一般情况下,脑力和体力可以自我恢复,运动员需要做的就是适当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摄取一定的营养。然而,实际情况是激烈的大赛后,运动员们的脑力和体力无法得到及时的休息,他们吃不好,睡不好,不能及时地恢复脑力和体力,反而在大量地消耗,尤其是大脑的神经能量消耗更大。根据研究证明,武术运动员的神经能量的消耗,远远大于身体能量的消耗,前者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消耗量相当于后者的四五倍。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先解除武术运动员的心理负担,采取适当的心理训练措施来调节,使武术运动员在赛后脑力和体力得到及时的恢复。

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恢复运动员的体力、脑力和比赛前后的自然恢复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依靠教练采用专门的手段,对武术运动员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在比赛前,教练一般会为运动员安排较为轻松的活动,目的是缓解赛前的紧张情绪,减少渴望成绩的心理负担,全方位调动脑力和体力的状态以利于临场备战。这样训练的方式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使武术运动员保持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也为比赛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2 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回忆其武术技术动作,在运动员的脑中形成清楚的运动形象和概念,从而提高运动技术的质量。这种方法称为“表象运动”或“思维运动”,主要目的是训练脑的机能,通过脑的机能促进技术动作的形成和发展,这种训练一般是在技术训练的间隙进行。

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是一种较紧张的脑力劳动,虽然由于暂时停止了肌肉动作的练习,体力消耗减少了,但是同时脑力消耗却在不断地增多。为了保持回忆动作的效果,回忆一般不宜过长,要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

2.3 消除紧张情绪的训练

在比赛中,由于紧张情绪而造成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忘记动作、难度动作的失误等都是由于紧张造成的。这主要是因为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运动员对自己的动作失去了控制能力,具体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速度得不到控制等。在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运动员的生理反应也表现出异常,如赛前心跳过速、呼吸加快、出虚汗、尿频等。在正常的情况下,适当强度的心理活动能量是武术运动员进行比赛时的基础。如果这些生理活动过分强烈,不仅不能维持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反而会使之失去控制,使运动技术失常,这样他们平时训练中的技术就很难发挥出来。

让武术运动员参加实际比赛,可使其获得更多的经验,使其紧张情绪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的状态。比赛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以达到其训练的目的,否则单纯地依靠参加比赛,有时会适得其反,使紧张气氛更加严重,进而对比赛产生过敏性情绪[3]。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实践证明,心理训练在比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被广大教练员所接受。加强心理训练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技术状态,保证正常训练水平的发挥,并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3.2 建议

运动员应合理地采用心理训练方法并做到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才能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自我调控,促进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与发展,以适应训练与比赛的需要。在从事武术训练过程中,一切要以条件、地点、人物、时间为转移,因人而论,有的放失,不能盲目地追求死练、傻练,忽略心理因素对武术训练和比赛所产生的影响。

[1]莎丽娃.太极拳对跆拳道武术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101-102.

[2]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58-60.

[3]戴晶斌.运动竞赛焦虑多维度研究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85-86.

猜你喜欢

脑力体力激情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脑力百分百
激情从未止步
脑力对对碰
脑力对对碰
脑力对对碰
人类的收留
加油!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