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学”教学观念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2011-08-15夏继先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乐学教育

夏继先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与主干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熟悉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此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还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反思民族历史、完善学生人格的使命。中国古代文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序列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比,却显得滞后了许多。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目前境遇令人担忧——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庞大,研究领域广阔,研究成果颇多;另一方面,与学术研究的红红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程的教学研究一直相当冷清,教学态度淡漠、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十分突出。原本意趣盎然、引人入胜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何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为此,本文拟从“乐学”教学入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的实现途径。

一、源远流长的中外“乐学”教育

对于学习,人们通常认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甚至认为它是至理名言;但另一方面,“兴趣是成功的钥匙”又是不可否认的确凿事实。苦与乐是学习过程中相反相成、密不可分的两方面,若要较之高下的话,“乐学”教育显然方法更妙、境界更高。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看作治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才能“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揭开我国教育发展史,我们会清楚看出,“乐学”思想源远流长。《礼记》载:“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1]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有关“乐学”的最早记载。《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乐学”的典范。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乐教”、“诲人不倦”,学生“乐学”,因此孔子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后来许多卓有见识的教育家,都留下了关于“乐学”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乐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宋张载说:“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间,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2]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3]明代王守仁说“乐学”的效果可“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4]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然书中得有乐趣。”[5]古代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乐学”的意义与作用,可见,“乐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脉相承的。近现代,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教育家同样提倡“乐教”和“乐学”,尤其是陶行知,他批评旧教育的弊端是“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坚持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提出“教学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主张将“乐学”与创造性学习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乐学”理论进一步深化。

源远流长的“乐学”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施途径。将“乐学”思想运用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沐浴知识的春风,应是新时代落实教育新理念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佳径。

二、丰富多彩的“乐学”资源

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学,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乐学”资源丰富广泛。中国古代文学中孕育的人性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意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等等,为学生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景,提供了人生追求的目标,自然会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应,从而激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词章、内容、意境甚至古代文学的悲情资料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乐学的情趣。

(一)风格多样的词章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的,优美恰切的词章是文章感染读者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国古代文学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从语言形式上看,或整齐如一朗朗上口,或骈散结合舒卷自如;或平淡中自有趣味,或激情中显露本色。抑扬顿挫如格律诗,秀艳绮丽如长短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词章之美不胜枚举。以熟知的《醉翁亭记》为例,短短的400多字便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可谓字字精妙,含义丰富,虚实相应,灵动妙绝。如简单几个形容词便尽显作者的写作功力,凸显了文章的高妙——“蔚然”写出了山的秀美、树的葱浓,“翼然”形容醉翁亭位置的奇特,展现了醉翁亭飞扬潇洒的风姿和振翅欲飞的情状,“颓然”虚写了太守之醉;虚实相映中,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使文章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醉翁亭记》用简明的语言,将欧阳文忠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到了极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诸如此类的优美词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它们很自然就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乐而忘返。

(二)丰富深邃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但具有优美的形式,更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五千年的文化长盛不衰,正是这些优秀传统的浸润所致。对于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学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激发他们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给予那些暂时受到挫折的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会给立志有为的青年学子珍惜时间的警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会使莘莘学子体会到人生的艰辛坎坷……诸子百家的作品可以给学生带来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历史散文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历史的残酷无情,而更为主要的是历史前进的步伐。小说展示人生百味,散文蕴藉情感体验。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受益,如品味《前赤壁赋》,人生的通达与坎坷、历史的沧海与桑田、宇宙的变化与永恒……尽在其中。因此,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学习吸收深刻的思想,实在是心灵的洗涤、境界的升华!

(三)绝妙悠远的意境

袁行霈先生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6]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有别于西方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也是乐学者用之不竭又津津乐道的资源。

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有着深邃悠远的意境,品味这种妙不可言,就能乐在其中。例如《蒹葭》,诗中通过深秋的清晨、漫天未散的薄雾、在清晨雾色笼罩下显出苍青色的芦苇等物象营造了空灵飘渺、清新又神秘的意境。遥远与迫近、现实与梦幻就是在这样似有似无、似梦还醒的交织中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思、猜想与感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篇幅短小,取材平凡,但被人称为“秋思之祖”,其原因正是作者通过极其简练的白描勾勒,创造出了一个旨趣悠远的美妙意境。优美的散文如“庄周化蝶”,梦耶醒耶?我耶蝶耶?迷蒙幻化的意境同样给读者以乐的趣味、美的陶冶。

(四)慷慨苍凉的悲情

社会是复杂的,人生是坎坷的,因此以社会人生宇宙为思考对象与表现对象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诗意。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同样能使学生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怀联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种怀抱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矛盾与痛苦,是作家创作震撼人心的悲剧美诗篇的源泉。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典型代表,他创作的富于悲剧美的作品令无数的读者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并从中汲取奋发向上之力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字里行间无不沸腾着词人的爱国热血和激情,激荡着词人渴望抗金复国的壮志豪情。这种壮烈英概之声与豪放雄奇之美是辛词所特有的风貌,亦是它具有悲剧性诗意美最根本的体现。

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性的现象,学生慷慨悲歌、扼腕叹息情出内心,自然真切,这与“乐学”并不矛盾。因为乐学不是简单的轻松愉快,更不是表面的嘻嘻哈哈,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而带来的幸福感,即平时所言的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当学生为作品这种巨大的震撼力所吸引时,乐学也就产生了。

三、行之有效的“乐学”途径

源远流长的“乐学”教育思想为我们奠定了理论的指导,灿烂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要使“乐学”教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的先进理念,需要学生的积极探索。

(一)激发潜能的“乐教”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往往是填鸭式——教师在课堂之上尽情地表演,学生只是单纯的看客。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然视之;即使偶尔也能引得学生的一些兴趣,但往往也是过眼烟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很难从内心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要实现乐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如要熟悉教学内容、界定教学重点、设置教学启思等。从教学储备上说,教师既要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又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既要重视学术研究,又要注意成果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好教育教学的规律性,驾驭好创造性,又要在洞悉教育时机的基础上敏锐细腻、灵活应对。“点燃学生心中的求学之火,树立教师风范,建立起学生——教师纽带,才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这是德图佐斯凭借自己作为教师的深切体验而得出的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7]也是同样道理。

除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样重要。叶澜先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她说:“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8]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成长是“乐学”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肯定学生个性的张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乐学的热情。海德格尔说:“人和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不是现存的东西,人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存在中,不断领会着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就变成了个性。”因此,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在知识的吸收及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一千个读者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不同结果,是“乐学”的典型体现,也是文学欣赏的必然结果。

(二)潜藏待发的“乐学”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这种潜能一旦被挖掘,它的结果往往是惊人的,特别是在自我驱动力影响之下的探究。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兴趣往往为发端,有了兴趣往往就会找到方法与窍门,有了方法就会有效果。乐学正是在这一进程之中形成的,潜能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开发的。刘宝存说“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9],也正是此意。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不在于得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这种实践愈积累,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掌握这种概括的方式,对他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思考、研究,甚至去介入学科前沿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乐学”教育的落脚点。

历史悠久的“乐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作品又为我们提供了即取即用的丰富资源。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恰当把握,实现“乐学”教学也就顺理成章。这其中,教师的先进理念是关键,知识储备是前提;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根本,求索创新是归宿。

[1]崔高进,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22-123.

[2]张载.张子全书:卷六[M]//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朱熹.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一[M]//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二[M]//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王筠.教童子法[M]//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95.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6.

[7][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9.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9]刘宝存.美国研究性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61-63.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乐学教育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