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引论

2011-08-15吴义周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走出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吴义周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 230041)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收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乃至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走出去”。学界应加紧对这一时代课题开展深入研究。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理论基础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为普遍性。”[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中国烙印,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说,这是特殊性的一面。反之,相对于与中国具有类似国情的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具有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验证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这种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同时反映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共性,可以“走出去”。

(二)真理的相对性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更具价值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是真理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2]即便是马克思,其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有条件性。从认识的广度看,马克思的认识是对当时的认识对象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他的认识终归是有限的。从认识的深度看,马克思对认识对象的认识是一定程度、一定深度的正确反映。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对今天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做出精准细致的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其相比经典马克思主义而言,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因而更具有“走出去”的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品格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本质决定的,它必然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空间维度而言,表现为面向世界。反对那种限制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无视外面广阔世界的狭隘的封闭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从时间维度而言,表现为面向未来。反对那种安于现状,滞于当下,无视未来的保守主义。”[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应当面向世界,反对狭隘的封闭主义;应当面向未来,反对保守主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必要性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科学是无国界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结果,它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同质性。基于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中国的,但也是世界的,它可以也应当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在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4]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4]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随后,文化部出台《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紧接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5]“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有益的思想资料,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体现时代性、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依然散发芬芳的优秀理论果实,是中华民族可以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当“走出去”。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是借鉴中国模式的需要

借鉴中国模式,必须消化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值得它国借鉴。中国模式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具有普遍价值,是社会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发展路径。[6]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7]“中国模式的成功,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发展活力……,中国模式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榜样和启迪。”[8]中国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模式的思想母乳。”[9]学习并借鉴中国模式,需要消化和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0],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因此,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指出的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领悟其精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仅仅是指在中国推动。这个“大众”,不仅包括中国的大众,也应当包括中国以外的“大众”。基于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是意识形态持久深入的较量的需要

当前,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与合作。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与合作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和平与合作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未终结,只是改变了斗争的方式和策略。要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制高点,必须在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欺骗性、虚幻性的基础上展现中国所秉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针对西方“攻”过来的虚假的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我们“迎”出去的思想武器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莫属。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可行性

(一)新中国辉煌成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坚实基础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和社会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升。几十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国力提升,引起了许多国家的羡慕、反思和认真总结,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成了其研究和实践的对象。这无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打造了坚实基础。

(二)国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走出去”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及美国就展开对毛泽东研究。中国革命胜利后,前苏联将毛泽东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范畴。日本大量搜集和编译毛泽东著作,介绍毛泽东及其思想。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课题,在中国以外,有数十个国家、近百个研究机构,几千名研究者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工作。[12]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热潮也随之掀起。据统计,1995年以来,国外以英文出版的邓小平理论相关研究专著达1283部,其中,2000年以来共出版671部,报纸、学术期刊或研究机构网站等媒体上所发表的论文、专题报告等研究成果的数量则远大于此。[13]据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已经引起外国政界和学界的浓厚兴趣。[14]虽然国外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风格迥异、观点不一,但此类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作了充分地理论铺垫工作。

(三)大开放、大融合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现实条件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加快融入到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去,积极地利用这种融合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顺应的历史潮流。这种大开放、大融合的时代特点,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营造了积极的时代氛围。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鲜活实践推动着其进一步“走出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有“走出去”的成功实践。尼泊尔共产党 (毛主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展持久的人民战争,通过长期斗争掌握了国家政权。越南受中国改革开放启发并借鉴了改革开放的经验,实施革新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革新开放的理论渊源即邓小平理论。这些在异国他乡散发芬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战略举措

(一)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认真规划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战略

中国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战略。一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可以贡献给世界的精神文明成果。中国政府有权利、更有义务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使全世界人民能分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必然会受到一些干扰甚至是抵制。

(二)积极对外交往,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

一是大力开展政府对外交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政府已经具备了多种对外交往渠道,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交往资源,掌握了大量的对外交往技巧,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降低“走出去”战略的交易成本、提供周到保障服务、搭建可靠信息平台、完善中介服务和提高实施效率。[15]

二是积极开展政党对外交往,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进程。积极开展政党对外交往,包括执政党对外交往和其他党派的对外交往,利用好政党对外交往在塑造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政党对外交往能够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发挥积累作用、补充配合作用、促进作用和桥梁作用。[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作为国家重大的长期战略,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应当视该战略为己任,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挖掘各类资源,积极开展政党对外交往,有力推动“走出去”战略。

三是有效利用民间对外交往,拓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渠道。民间对外交往具有高度灵活性,其内容丰富、渠道众多、对象广泛。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民间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仅重视在国家和官方层面上开展对外交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17]我国民间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成果丰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形成后,民间对外交往更是发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民间对外交往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设立专门实施机构,主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建议设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专门机构主抓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意义重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战略关系到中国模式魅力的进一步展示,关系到国际形象的进一步改善,关系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工作存在一些理论障碍和实际难题,非得专门机构来具体化解不可。该机构可以内设在中宣部、外交部或由国务院直属,主要起计划、实施、协调、服务和监督的作用。

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其他质态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不可避免地会与人类其他质态民族文化碰撞与交融,要实施好“走出去”战略,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传入他国,为他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他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二)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过程中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18]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既是意识形态的“走出去”,也是科学理论体系的“走出去”。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因此,在实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好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在坚持基本原则、立场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其科学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鲜活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路线有待于进一步设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的扎实推进。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8,319-320.

[2]庄惠娟.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1.

[3]杨寿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3(5):4,5.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5]肖贵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29.

[6]杨永生,刘冰.中国模式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趋势[J].求实,2010(4):32.

[7]季塔连科.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J].载2004年10月22日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

[8]王心富.论中国模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8.

[9]央视国际.中国软实力提升: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EB/OL].

[10]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15.

[11]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5-26.

[12]曾长秋.渐进与深化——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五十年[J].党史纵横,1994(6):43.

[13]高鹏淮.近十年来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70.

[14]新华网.外国政党、政要、政治组织领导人积极评价科学发展观和学习实践活动.

[15]邵宁.利用外交资源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J].中国对外贸易,2004(12).

[16]周余云.论政党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7):19-20.

[17]王玉贵.论民间外交[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96.

[18]王晶雄.马克思主义:科学抑或意识形态——兼论阿尔图赛的“断裂说”[J].理论月刊,2007(7):13.

猜你喜欢

走出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