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研究

2011-08-15美仁才其格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柴达木沙化植被

美仁才其格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党校,德令哈 青海 817000)

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研究

美仁才其格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党校,德令哈 青海 817000)

柴达木地区生态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所以保护好这部分资源是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文章从柴达木地区的沙化成因入手,分析了沙化危害,探讨了沙化土地综合利用模式,为柴达木地区沙化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柴达木;沙化;治理

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生态,这是因为人类已经越来越感受到生态恶化的威胁,越来越认识到破坏自然的后果。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一个巨大的山间盆地,地处于青海省西北部,介于东经 90°16′~99°16′、北纬 35°00′~39°20′之间。盆地略呈三角形,北西-南东方向延伸,东西长约850 km,南北宽约300 km,面积257768 km2,为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沙化面积大,分布集中,类型较多。由于柴达木地区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不足,所以必须进一步改善生态条件、恢复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本文从柴达木地区的沙化成因入手,分析了沙化危害,探讨了沙化土地利用模式,为柴达木地区沙化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1 柴达木沙化成因

1.1 沙化成因

1.1.1 自然因素

沙化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一是要有丰富的沙源;二是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三是有强劲的风力。

(1)地质历史 柴达木盆地是古老的台块。前震旦纪的结晶岩组成它的褶皱基底,上部为中生代和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这个具有坚固结晶基础的台块,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才形成四分五裂的地貌景观。区内从南到北,由东昆仑山和阿尔金-祁连山两大山脉构成,呈山原地貌,山地起伏强烈,地形复杂,夹于东昆仑山和阿尔金-祁连山之间,为一系列盆地和山地组成,盆地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山地地表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灰岩、砂岩和板岩为主。在冰期或冬季处于冰川积雪的过程,基岩遭受强烈寒冻风化和机械风化,不断产生砂与粉砂物质,在间冰期或夏季流水作用下,将风化的粉尘或砂石带入盆地。在盆地边缘形成了规模较大洪积扇和洪积倾斜平原,成为丰富的沙源地区;在盆地中部凹陷低地和各个次级小盆地的低洼部分湖相沉积物也很丰富,也是重要的沙源之一。在盆地西北部广泛分布第三系湖相地层,由于地形的作用,西北盛行风非常强烈,发育成典型的风蚀(雅丹)地貌。

(2)气候因素 分析柴达木地区近年来沙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是主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上世纪末以来柴达木地区大多数地区年均气温显著升高,较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3℃,据气象材料分析,柴达木地区冬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尤其是夏秋两季降水偏低,这种状况使夏季和秋季发生干旱的机率增多。由于夏秋季降水减少,使水源枯竭,柴达木地区就本来缺水,在这种背景下,旱情更加加剧。盆地风向以西或西北为主,平均风速在4m/min,最大风速达到20m/min,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30~50 d,还时常出现沙暴;而且龙卷风也很多,高大10~10m,大风天气也逐年增加。蒸发量达2500~3000mm,为降水量的100~120倍。在缺水、干旱、土壤含水量下降的条件下,空气的蒸发量加大,云量减少,白天温度升高,地面吸收热量加大,近地层温度显著升高,加上大风等气候因素,成为本区沙化发生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3)植被 由于气候干旱,多风和土壤基质粗松,不稳定等生态条件,使生长于本区的植被种类单一、植株矮小、长势不良、覆盖率低,以温带荒漠植被为主。植被的生态特征具有旱生类型如缩叶、落枝、柔韧、耐盐碱以及分株繁殖等。从生态特征上看,植被群落简单,常呈单种单层结构,盖度稀疏,多数群落的盖度在 5~20%以下,流动沙地(丘)植被盖度常在1%以下。木本植物种类主要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nl)、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白刺(Sophora viciifolia)和麻黄(Ephedra sinica)等。严酷的生境条件,致使植物生长不良,植株矮小,覆盖度低,地表面容易出现裸露,风力直接作用于沙质地表,使土地易风化。

1.1.2 人为因素

在自然状态下,荒漠化的速度是很慢的,需要千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其变化的结果。特别是近50年来柴达木地区由于农牧业社会生产的规模在扩大,人口在增加,对沙漠区植被破坏更为严重,滥垦滥牧,乱砍乱挖,进一步助长了自然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急剧增加。柴达木地区1953年总人口1.54万人,至2009年增加到56.17万人,52年间净增54.63万人,并还在不断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更加明显。高强度利用土地资源,给本来就脆弱的沙区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原来被固定的或半固定的沙质荒漠化土地成为流动沙丘(地)。如处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的乌图美仁乡,这个乡至上世纪末无电,晚上2~3 h小时柴油发电,政府、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兽医站、供销信用社等单位,燃料剧缺,大小灶火等主要燃料为生长在沙包上的柽柳根。每年每个单位在南灶火河等地定点挖柽柳根达140车,约560 t,使本地被固定了上百年的沙地逐渐开始流动。

(2)不合理的过度开垦、开采、破坏地表植被,地表风蚀、耕地沙化加剧。柴达木地区1950年只有耕地969.8hm2,至1980年增加到8.7万hm2,实际耕种4041万hm2,弃耕4.3万hm2。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耕地都承包给外地的移民或私人老板,使耕地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耕,加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开垦了新的耕地,如德令哈市最多时有8个农牧业综合开发公司在开垦土地。由于缺乏管理,采取掠夺式粗放经营方式,时耕时弃,土壤风蚀大大加剧,开垦的耕地每年表土风蚀达3mm,苗期作物根部外露,弃耕后立即成为新的沙源地。不合理的开采还表现在工程取沙、取土、采金、采矿、修路等方面,毁坏植被、翻出新的沙源,如格尔木市每年涌入大量金农,滥砍乱挖沙生植被,很难管理,乌图美仁河上游的沙生植被被砍挖贻尽,大风吹扬起的沙子形成沙堆或沙丘遇山洪后不断流入乌图美仁河下游,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洪水携带泥沙淹没下游草场。

(3)过度放牧。据统计沙漠区草场超载率达50~120%,由于草场牲畜超载,每个牲畜所占的草场面积缩小,牲畜密度加大,要满足采食,势必要加大草场放牧强度。其结果是过度啃食,牧草得不到再生和更新的机会而逐渐退化,以致使植被种类锐减,植被变矮,盖度降低。加之牲畜在食草过程中的践踏强度和频率急剧增加,使草场植被和土层遭到破坏,在风季和雨季地表无覆盖物,而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导致风蚀和水蚀荒漠化急剧发展。柴达木盆地在建国初期共有牲畜24.23万头(只),到2005年底,大小牲畜增加到211.55万头(只),共增加8.7倍。但鼠害的发生与草场退化有直接原因外还与生物链的断链有很大的关系,草原过去猎隼很多,猎隼是老鼠的天敌,后来大量猎隼被盗捕,鼠害泛滥,也是草原沙化的一个原因。

(4)滥挖沙生植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青藏公路、青新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开发工矿业,荒漠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据记载,1962~1980年的18年,乌兰县(含德令哈市)的沙区植物被破坏了30万hm2,仅德令哈市旺尕秀煤矿煤油焦烧窑,每年要烧掉75万kg的梭梭;据都兰县统计,每年的生产、生活燃料,要砍挖薪柴2000万kg左右;除当地的农牧民每年烧掉大量的荒漠植被外,也有境外人员拉运薪柴现象。由于大量荒漠植被遭到破坏,柴达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土壤沙化、干旱进一步加剧,生物多样性逐年减少。

(5)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东部农业区主要是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引水后河床干枯,生长于河床两岸及谷地上的植物因缺水死亡。在西部,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和过度工业用水,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缺水干燥,植被大量枯死。再者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发生次生盐渍化,形成部分盐渍化土地。

2 柴达木沙化危害

2.1 土地质量下降,农牧业减产

沙化使得柴达地区木本来就不太好的国土质量急剧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导致农牧业减产。一是由于地表风蚀、风沙流漫延和沙丘前移埋压,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如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尕海、柯柯、巴隆、宗加、乌图美仁、花土沟、柴旦等乡镇近80万hm2草场经常受到风沙危害,近20年来约有10万hm2草场变成不能放牧的流沙地。以现有每个羊单位所需草场0.87hm2计,等于每年减少11.49万只羊。二是荒漠化危害不仅是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土壤质量也在迅速下降,土壤机械成份中,粉土和粉沙土全部或大部分丧失,极度细沙、中细沙和粗沙则显著增加。三是由于草场面积减少和草场质量降低,牲畜处于经常饥饿,半饥饿状态,平均胴体重量明显减少。如羊平均由50年代的每只20~25 kg降至现在的15 kg左右。三是荒漠化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为严重,如1999年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等小麦收获季节,一场沙尘暴麦穗互撞脱粒,每亩损失粮食近15 kg,733 hm2耕地共损失粮食16万kg,折合人民币16万元。

2.2 沙化危害灌溉、村庄、交通

格尔木农场每年用于清理田埂、渠道积沙的工日达3.9万个,按每个工日工资15元计算,年用于清沙的经费达585万元;都兰县察汉乌苏镇西北的流沙每年以8~12m的速度向城内移动,全区受荒漠化危害的村庄达343个,其中103个村庄已受到严重危害,年损失约257.5万元。青藏铁路沙害累计里程176.86 km,沙埋线路现象几乎常年都有,轻者道心积沙,重者沙埋超过轨面达40 cm以上。如1985年有8个工区发生因沙埋线路中断行车34次,其中5月的1个夜晚有4趟列车被阻隔在伏沙梁沙区。

2.3 破坏生态环境、使物种消亡

沙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沙区种群、群落结构受到破坏,使得物种生存能力降低和日趋濒危或消亡。主要表现在风蚀对物种的影响。物种的风蚀是物种的种子或根系所覆盖的沙粒被吹失而裸露的现象。使种子难以吸水萌发,刚发芽的幼苗因裸根暴晒而死或幼苗全部被吹失,较大植株根系裸露后,大量细根被扯断,较粗根因风蚀而扭曲、劈裂、变形,使植株生长不良或死亡,如各大农场农田防护林因风蚀造成植株根系裸露,已造成部分植株死亡。

3 柴达木沙化土地综合利用模式

3.1 植物系统经营模式

3.1.1 药材类经营模式

柴达木地区药用植物有610种,适合于规模生产种植的有28种,主要有枸杞(Lycium chinense)、白刺、大黄(Rheum palaestinum)、琐阳(Songaria cynomorium)、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等。在保护沙区植被、维护沙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采集利用,还要积极进行人工栽培,主要选择枸杞、琐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藏木香(Lnula helenium)等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见效快、适于沙区栽培的药用植物进行集约经营。引导农牧民扩大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发展集中连片的基地生产,逐步实现“公司+农户”形式运作,以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中藏药饮片加工厂和中藏药产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在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发展中藏药种植基地。

3.1.2 牧草饲料类经营模式

柴达木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由于过牧,土地沙化十分严重。为解决饲草饲料不足的矛盾,积极进行人工饲草饲料的种植,既是防止草原沙化的一项有效措施,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可供栽培的优良牧草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披碱草(Elymus nutans)、老芒麦(Elgmus sibiricu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燕麦(Avena fatua)等。目前,在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牧草品种,以种植饲草企业和农户为基础,重点发展农业区种植,以发展种草养畜为主,以科技服务为手段,结合退耕还林草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饲草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3.1.3 自然保护区经营模式

柴达木沙区有许多特有的植物种子资源,如梭梭、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沙拐枣、罗布麻、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等,根据防沙治沙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目前,柴达木地区已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即: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德令哈市西南部,面积31.05万hm2;青海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托拉海地区,面积0.42万hm2;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德令哈市境内,面积4.38万hm2;诺木洪自然保护区,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面积7.8万hm2;田格里黑颈鹤、曲岗、科学图圆柏、阿拉尔大型野生动物州级自然保护区3处,面积1.55万hm2,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3%。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开展科学试验和研究,又可以通过其本身特有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产生效益。

3.2 动物系统经营模式

3.2.1 陆生动物经营模式

陆生动物经营内容包括饲养动物的经营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两个方面。饲养动物的经营内容实际上就是指传统的畜牧业,它包括各种家畜动物的养殖和利用;在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莫河畜牧场、乌兰县柯柯镇、都兰县宗加镇建设绒山羊繁育基地,在天峻县、都兰县沟里乡、热水乡、格尔木市唐古拉乡建设高寒山地藏羊、牦牛生产基地,在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大柴旦等地建设半细半羊、黄牛生产基地,在绿洲农业区建立育肥基地。沙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有196种,415万头(只),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2种,其中:兽类27种,鸟类35种;野生植物资源400余种,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198种。这些动物都是沙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是一种可利用的宝贵再生资源,只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保护、培育、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就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在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天峻等地建立可利用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在都兰国际猎场现有的经营规模基础上,开展国内狩猎项目。

3.2.2 水产动物经营模式

柴达木沙区湖泊较多,处大量的盐湖外,还有一些淡水湖和咸水湖可以利用。充分利用这些水域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和养殖水产动物是发展沙产业的有效途径。在可鲁克湖、金子海等淡水湖泊养殖鱼、虾、螃蟹等水产动物,在尕海湖、小柴旦湖等咸水湖发展卤虫养殖业。

由于多种原因,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生态失衡,制约了地区发展。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特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受到威胁,物种生存条件恶化。重视和加强柴达木生态环境建设,不但是自然环境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支持青海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切实把柴达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好。

[1]马世威,马玉明,姚洪林等.沙漠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丁国栋.沙漠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海西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海西州志(一)[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4]吕嘉.柴达木沙化现状及防治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3.3.

[5]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关注沙尘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屈积富,郑建宗.论柴达木中草药资源开发[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1.2.

[7]中共海西州委.关于改进和加强林业工作的意见[M].西发〔2006〕4号.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of the Chaidamu Basin

MEIRen-Cai-Qi-Ge
(Party School of the HaixiMongol and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Delingha Qinghai, 817000)

Chaidamu region's fragile ecosystem is very difficult to restore once damaged;so protect this part of the resources is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n this paper,the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Chaidamu region,analyzes the desertification hazard of the desertified land utilization pattern,the Chaidamu region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o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Chaidamu;desertification;governance;

X3

A

1673-2014(2011)02-0030-04

2010—01—05

美仁才其格(1976— ),女,蒙古族,青海省德令哈市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张桂萍)

猜你喜欢

柴达木沙化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柴达木映画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