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花甲》:在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
2011-08-15褚春元
褚春元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六十花甲》:在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
褚春元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刘峻先生的新著长篇小说《六十花甲》以恢宏的笔触、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写实主义精神描述了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一个名叫卧龙山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历史的变迁、人世的沧桑,可歌、可泣、可感、可叹。每一个读者在掩卷之际,都会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笔者认为,小说之所以如此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作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切的艺术虚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创作经验的运用。
1 艺术的虚构,真实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高度评价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称他的小说是法国上流社会的一部风俗史,充分肯定了巴尔扎克对当时社会的描绘所具有的真实,甚至达到了史实的高度。其实,文学作品尽管是经过艺术家的虚构、加工和艺术创造,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却来源于现实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客观世界是作为主观意识产物的文学世界的唯一源泉。而在作家抛却了一些尘世的顾虑和羁绊后,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历史往往比史家记录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艺术世界反而更能记录历史的本真状态。
刘峻先生的长篇小说《六十花甲》就是这样的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鸿篇巨著。小说描写的是1940年至2000年,近60年间发生在华夏民族江淮大地上的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与情感纠葛。很有特色的是作家并没有逐年记录每一年发生的故事,而是分别选取了一些历史关节点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段,把半个多世纪来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详尽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无论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大跃进,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抑或在商品经济时代,这些事件似曾相识,不仅能亲切地勾起老一辈人的回忆,也是年轻一辈人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最好的历史教科书。
其实,历史的真相更能在艺术世界中得以展现。这样看来,与其说《六十花甲》是一部虚构小说,不如说它是艺术地再现共和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记录。与其是依靠历史教科书来了解过去的历史,不如阅读《六十花甲》更能了解历史的本真状态。
2 真切的体验,深刻的反思
小说真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史实,但作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记录上。这些过去的历史,有的是作家亲身经历,有的是作家间接得知。不管怎样,作家对这段历史有过深切的体验,正是有着深切的体验,作家必然会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小说“第四章1960年”,描写了主人公邵光龙所在的卧龙山村的食堂在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后出现断粮停火,邵光龙派人去公社要粮,结果一粒米也没有要回。这里有一段邵光龙的心理描写:“邵光龙呆了,心想,你方正刚组织干部又能解决什么狗屁问题,没有粮食,天王老子也填不了我们老百姓的肚子啊。这是天叫人死人不死,人叫人死人才亡。他想到,一场天大的灾难就要落在卧龙山人民的头上了。”
对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作家作了深刻的反思,那就是“天叫人死人不死,人叫人死人才亡”,深刻地指出了导致这场史无前例大灾难的最终祸首不是“天”,而是“人”。而这样的反思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小说中就借老书记肖贵根老爷、卧龙山村石头村长等人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反思。而这样的反思深刻、尖锐、大胆,直指历史的最深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往往为现实所讳,为某种主流意识所诟,难以倾吐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历史沉思,但在艺术世界中,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一吐为快。《六十花甲》正是这样的一部艺术作品,而这正是《六十花甲》的作者刘峻先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卓越的胆识、超人的勇气必然凝结的结果。
3 悲悯的情怀,必然的悲剧
《六十花甲》记录了半个多世纪来几代人的悲剧,充满悲情,悲剧意识浓厚,具有悲情美,读来感人至深。而这种悲情美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之一。
而使这部小说具有悲情美,至少有着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小说的悲剧性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作家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切的体验,对历史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发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然酝酿出一出出悲剧。小说主人公邵光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他自幼母亲就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婚后生子,妻子又因延误救治而死于难产;所幸存的亲生儿子邵小宝又惨死在自己的改山放炮运动中;娶了肖光妹后所生之子邵小阳却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而后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又迷失了方向,甚至乱伦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最后在女儿的呼喊声中撞碑而死。邵光龙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邵光龙的悲剧并不单是他个人造成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时代所酝酿的,邵光龙是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作家正是从历史的必然悲剧中见出生活在这个历史中的人物必然走向悲剧。因此,小说的悲剧性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其二,小说的悲剧性也是作家的悲悯情怀渗透在其中的结果。作家尽管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但历史的伤痛相去并不遥远,却又身处新的悲剧之中,苦难伴随着这一代人而成长。因此,悲剧意识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意识,苦难意识充塞作家的情怀,悲悯情怀也就不自觉地渗透在作品之中,而就审美活动来看,只有悲剧才能更容易感动人。因此,《六十花甲》的悲剧性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正是其具有悲剧性,蕴含着悲情美,才读来如此感人。
《六十花甲》历史寓意深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自然,使其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小说的有些语言过于质朴以至于粗俗,有些情节过于曲折以至于浸透着神秘气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成就。但这部小说毕竟是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如此成功,已属不易。作家已经在小说创作之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我们期待着刘俊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2011-02-20
褚春元(1971-),男,安徽巢湖人。文学博士后,巢湖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