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1-08-15刘双兵朱仁义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科技院校人才

刘双兵 朱仁义

(巢湖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安徽 巢湖 238000)

理工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刘双兵 朱仁义

(巢湖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本文借鉴各理工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尝试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构建全程式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培养

1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也出现很大转变,从以前单一传授知识向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1]。

高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源泉,应该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敢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达到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2]。

何谓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就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运用旧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创新努力得到新的结果或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创新能力不是只有少数人拥有的能力,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潜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开发、激励和实践等过程培养出来并能得到不断提升的能力。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包括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想法、构建新理论、形成新设计、做出新成绩、创造新知识等。

2 我国理工院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不断学习和运用旧知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育管理体制重专业知识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僵化[3]

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制约,高校教学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人才选拔等方面没有形成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中心的合理有效的机制。教材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严重脱节;教育方法不适宜,教师往往将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分数至上,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死记硬背,忽视了发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2.2 单一的专业分类和文理分科阻碍了创新思维的有效形成

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跨科学习的现象,有恐怕也只是为了追求双学位,作为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很难想象一个航空系的研究生既去物理系、生物系听课,又去听化学系的课并参加学术讨论。但钱学森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却一直坚持这样做,保证了知识的全面吸收;同时因为我国中学阶段文理分科,大部分大学生懂理不懂文,懂文不懂理。而一定的艺术修养会拓宽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联想,能够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

2.3 缺乏有利于创新的校园环境[4]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有的学生宁愿花时间去考证,也不愿花时间参加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各种活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科研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使用的实验设备极其有限,这无疑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高校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模式,当前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和广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受到经费、时间以及管理等因素的制约。

3 理工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就中国理工科院校在摸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提出几点建议和观点:

3.1 改革教育方式,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3.1.1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要改革教育、科研体制,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应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的需求,利用理工院校的优势,积极开设以问题和课题为主的探究式、启发式的科技创新培训课程,重点支持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及其课程建设;第二,学校应推广产、学、研联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切入点,加大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力度,实现设备和课程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对大学生的各种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竞赛奖项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等予以学分认定,并纳入奖学金、推免研究生评定;最后,高校应建立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

3.1.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应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学校应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学研究工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学术科研经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撰写科技论文,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再者,要加大表彰力度。通过一定的评价、考核体系,对参与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个人、集体和指导老师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从而也形成对其他同学的鞭策和激励。

3.2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3.2.1 调动和激发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和指导,合力育人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主体性和互动性,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在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时,要将创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作为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纳入一定的激励机制之中,比如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老师的评选,调动和激发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和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吸引、选拔热情、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利用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和科研设备,借助指导老师对科研工作的经验,使学生的科研活动在正确的道路上迈进。只有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才能把学校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使广大学生的创新才智得以展示。

3.2.2 引入本科生导师制

华中科技大学Dian[5]团队,全称“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2006年底,在教育部高教司“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文件中,Dian团队首次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中。

该团队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入导师制,且不等同于研究生导师制。传统意义上的导师主要在学生的专业阅读、学习、撰写论文方面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而Dian团队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立项、设计、分析、实现工作;导师还针对项目参与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给予提醒、纠正,关心其思想动态和人生规划等;导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工作作风也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多种素质得到充分提高,并转化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3.3 以科技活动为平台,营造校园创新教育氛围

3.3.1 开展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理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要以社团带动科技活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学生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当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使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二是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为此,开展活动要丰富,针对大一、大二同学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培养他们科技创新意识,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基础;针对高年级同学,要开展各类作品大赛、设计大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3.3.2 科学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本科生对各种活动充满热情,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团队组织,在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时束手无策,项目开发研究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也不具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结合 “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竞赛活动,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等部门的组织力量,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帮助学生组成优势互补、跨系、跨专业的团队;借助各种科技活动和创新训练,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4 结束语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等理工科教育目标中必然占据主要位置。为此,我们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1]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2]姜建明.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4(4):21-24.

[3]李晓光 等.应用型院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

[4]惠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116-120.

[5]钟国辉,刘玉.创新人才培养与Dian团队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94-96.

THE THINKING OF THE CULTIVATING MODEL OF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IN SCIENCE&ENGINEERING ACADEMY

LIU Shuang-bing ZHU Ren-yi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science,Chao 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integration poin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sonal training,innovation and talents have become a basic function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has accumulated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polytechnic school students in develop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tried to use school resources,explor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of the new ideas,to build research and training wide program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graduates;Scientifi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

1672-2868(2011)03-0149-03

2011-2-24

刘双兵(1982-),男,安徽宿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磁场数值计算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科技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