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研究

2011-08-15董玉刚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第二课堂因素

董玉刚

(信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研究

董玉刚

(信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不仅是智力因素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本人都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就业力中的重要作用,抓好课堂内外,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就业力。

非智力因素;就业力;大学生

严峻就业形势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已成为高校及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求职时是否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学生能否在求职浪潮中脱颖而出、成功就业有很大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一 非智力因素源起及当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

“非智力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年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在亚里克山大的启迪下,韦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之概念。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又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此文被心理学界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70年代末,非智力因素概念基本上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接受。1982年,朱智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非认知因素”的概念。1983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从此,“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1]。

虽然非智力因素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仍千差万别,尚无定论。《辞海》做出的解释是:智力因素以外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2]。研究中,学者习惯上把与智力活动关联但又不属于智力因素范畴而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需要等一并理解为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对智力因素起着制约和激励作用,例如远大的理想、愉快的情感、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都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会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重“智力因素”教育、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使许多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严重不足,正如罗欣等学者对江西和河北省九所高校调查结果所显示,当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很多问题[3]:在学习动机方面,1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43.5%的人想搞好学习是为了以后有份好工作和生活富裕,1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是大势所“逼”,是“父母让我学,我为父母学”;另有4.2%的人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在学习兴趣方面,9.3%的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54.1%的大学生愿意学习,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学习任务,23.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10.2%的大学生没有广泛的兴趣,40.7%的大学生兴趣不稳定,12.5%的大学生兴趣中心错位,主要的兴趣是热衷于电脑游戏、抽烟、喝酒。在情绪情感方面,18.3%的大学生情绪经常受外界的影响,19.1%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比较淡漠,10.6%的大学生有自卑、抑郁、困惑和消沉的情感体验。在意志方面,25.2%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13.8%的大学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54.4%的大学生制定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在性格方面,17.5%的大学生出现了人际交往困惑,50.6%的大学生有时会出现不自信,17.5%的大学生有时会产生自卑心理,62.2%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的适应状况为一般,23%的大学生诚信缺失。

以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大学生只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而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去求职择业时,是不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也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

二 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4]。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多种能力和素养的总和。当前,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不仅看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更看重他们的职业性格、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有时毕业生所拥有的非智力因素状况成为直接影响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首先,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虽然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是大学生有无就业力的基础,但是,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却受到学习态度和兴趣等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学习的兴趣和维持持续学习的意志力决定着学习的效果。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还要大,并且呈现逐渐增强之势。通常,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性格上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非智力因素可以弥补智力的弱点。动机是学生学习大方向和源泉,独立性、自信心能调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5]。兴趣使人们对喜欢的事物优先注意,对该事物感知敏锐、思维活跃、记忆牢固、情感深切、意志坚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障碍,才能有创新的欲望,从而形成创新思维。如果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没有持续学习的意志力,大学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必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

其次,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不少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表现出非常不适应,学习上没有目标和方向,生活上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更谈不上进行科学规划大学生活了。即使有的学生做出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在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情况下,在落实职业规划时很容易再次陷入迷茫和困惑中。一旦连续受到打击时,他们如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就极易产生失落感,对社会的抱怨度加大,导致心理不平衡,或是怀疑自身能力,产生懊恼、后悔、自责、嫉妒等不良情绪,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所以,高校若单纯只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作几场报告、讲一些求职技巧的理论知识,而不能考虑到学生个性、性格、能力、心理素质等个体的差异,没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深度的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涯方面的相关辅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大学生求职择业时是肯定没有竞争力的。

再次,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求职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高标准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力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已然成为许多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意识行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表面看来,非智力因素是不直接参加智力活动的,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却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引导、动力、维持等多方面的作用[6]。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对一个人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创新能力只有在良好的情商品质的参与下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要带着浓厚的兴趣勇于探索,还要有遇到失败、遭受挫折有锲而不舍的意志。有了兴趣才可能去尝试创新,在尝试创新的过程中才能磨练锲而不舍的意志,只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信心、勇气、意志、动机、性格等都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三 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对策

虽然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择业乃至将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在一个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内,要解决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都要做出努力,逐渐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只有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就业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转变观念,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对智力因素的认识和重要性非常明确、一致,但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常常带有片面性,甚至产生错误的观念。一提到非智力因素,就有不少人笼统地把非智力因素等同于各种“关系网”而加以否定,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上经常有一些人为谋求到较好的职位而极端使用非智力因素,并使之庸俗化,令人不齿,因而,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也就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极其重要,要引导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加强教育,真正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存在着通过不正当手段“走后门”找工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忽视甚至否定非智力因素在求职择业中的积极作用。教育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好心理素质、性格随和与乐观向上的求职者,在择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助于初次就业的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毕业时就业力,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及其重要作用,甚至开设一些有助于他们就业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诸如心理学、社会学、社交礼仪、应聘技巧及成功人士讲座和野外素质拓展等课程,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大学期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积极发挥非智力因素在获取、筛选就业信息和应聘、面试技巧等就业方面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自身就业力。

(二)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大学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一种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学习形式,深入持久地影响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及综合素质提高。因此,为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应组织开展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大学生的成长锻炼、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培养广泛的兴趣、坚毅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离不开第二课堂,像大学生科技艺术文化节、社团活动、各种文体比赛、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组织交往、语言表达、竞争协作等多种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从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阵地,虽然受到各高校不同程度的重视,并从行动上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一些活动,甚至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我们还应看到,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如活动场所不够、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面不够广等问题。因此,要使更多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就必须抓好第二课堂建设,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把第二课堂建设好,制定出培养方案,甚至可以考虑从学分和制度上对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加以引导,规定最低学分,建立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计划,彻底改变以学习成绩的优劣决定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的做法。对学生自发开展各种有益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或根据个人的特点、爱好、能力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自发组织诸如计算机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都应根据活动开展的情况,客观记录和考核,量化评价指标,给予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智体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此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自身非智力因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个人多种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就业力。

(三)加强高校隐性教育载体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学生的情操、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不同于智力因素通过正面、直接的现行教育方式,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受外在隐形教育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如校园里那些静止、造型别致的建筑和老师无声的举止、无意的言谈等隐性教育载体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大学生。因此,通过间接、迂回的教育方式,积极发挥高校隐性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品质、性格、情感等形成,唤醒大学生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内心渴望。

高校隐性教育载体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校园环境等客观载体,也有教师言行等主观载体。校园文化环境又分为校园建筑等物质文化环境和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环境。这些文化环境的存在,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思想情操及树立崇高理想等方面,是传统的灌输说教显性教育方式无法承担的。同时,作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的各种文体活动、志愿活动和校园制度等,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建立,广大学生在感官上得到愉悦,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并自觉自愿去遵守。此外,作为校园隐性教育主观载体的教师言行,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等非智力因素培养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的自信、自强、果敢、豁达,追求学术的高尚、生活的真善美等人格魅力和行为处事方式都对大学生品质、性格的形成起到榜样作用。当然,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一些不足之处,大学生自有评判。所以,高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外在隐性教育载体的陶冶、感染、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观”的建立、兴趣的培养、学习的动力、人格的完善等,唤起广大学生自觉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意识,完善相应品格。

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需要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都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就业力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好知识的传授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活跃课堂内外、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通过不断培养广大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等良好品质以及较强的言语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就业力。

[1]陈爱璞.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1996,(4).

[2]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罗 欣,伍自强.对当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资治文摘,2009,(5).

[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5]张幼冬.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6]李明良,曾 方.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G643.1

A

1674-3652(2011)04-0143-04

2011-05-03

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项目“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育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关系研究”(112400450267)。

董玉刚(1980- ),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第二课堂因素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解石三大因素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