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1-08-15素,黄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学化管理

王 素,黄 进

(1.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 610012;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 610072)

社会管理在现代社会是执政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社会管理的优劣好坏体现着执政水平的高低和执政能力的强弱。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深刻精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 社会管理环境深刻变化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党十分重视社会管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基本适应的,这也为我党执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管理的范畴、内容、对象和外部环境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需我们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水平。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削弱我党的执政基础,消解我党的执政能力。

1.1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执政的社会基础带来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发生了深刻变动。从群体分层看,原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社会基本结构,构成相对简单,利益相对单一,而现在已经转化为利益分化较大的、由许多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阶层结构。农民群体严重分化,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工人阶层队伍扩大,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私营工商阶层出现,成为新的阶层力量。从制度变迁看,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城乡流动快速加大,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正在向城市反哺农村转变;单位制快速解体,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脱离了原来的单位福利保护;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私人部门”异军突起,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主体。这一系列变化,对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构成了挑战,迫切需要将新诞生的社会群体和处于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纳入执政的社会基础,而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固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或套路去对待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变化之后,我们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使进城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并纳入有效管理,如何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如何协调新兴社会组织的管理阶层参与社会管理,如何使“社会人”仍然享受到国家关照和社会服务等等。只有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增加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管理的认同感,我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1.2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执政的思想基础带来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到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自主观念,宽松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表达机会,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和思潮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同的利益群体导致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阶层之间、群体之间、代际之间的思想观念差异增大。在从生存型社会走向发展型社会的过程中,人们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权利意识增加,民主意识增强,各种诉求增多。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新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保守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此消彼长。各种社会思潮在继续借助传统渠道进行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不断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极力扩大对舆论阵地的影响。人们思想差异性的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涨,既标志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同时也可能对我党执政的思想基础造成冲击,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有效引导和管理,筑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党社会意识的管理能力。

1.3 社会矛盾交织凸显对执政群众基础带来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小康建设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我国现代化的时空被大大压缩,其间的社会问题、矛盾冲突也被压缩到一个短暂狭小的时空之内,社会矛盾呈现出集中爆发之势。市场化既激发了社会活力,又带来贫富悬殊、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工业化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又带来了社会风险、流动人口等问题;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收集传输效率,又带来了网络安全、信息污染等问题;城镇化既扩大了城镇规模,又带来征地拆迁、城市病等问题;国际化既利用了国外资源,又带来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问题。社会矛盾的主体日趋多元,表现形式不断翻新,涉及内容迅速扩大,形成原因日益复杂,社会矛盾被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当前我国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如果不能通过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使大量的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得以保障,从而调动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必将严重削弱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1.4 生产力仍不发达对执政的物质基础带来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作为主要的社会矛盾没有变。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位还处在靠后位置,物质基础与人们希望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尽管这些年我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发展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与经济大国不协调,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社会建设受到人口众多与社会剧烈变迁的限制加大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都制约了社会管理的步伐,使社会管理的高水平要求受到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限制。社会生产仍不发达,考验着执政的物质基础,这是不得不正视的事实。

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提高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使社会管理也在不断地演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10多亿人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管理上完全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面对社会管理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这不仅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将大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1 抓住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群众利益就必定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这既是社会管理基本的价值目标,更是评价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目前社会管理中维护群众利益和保证社会公正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征地拆迁中群众利益保护问题,贫困家庭的基本社保问题等等。要解决社会管理中的公正问题,一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任务;二要以改善弱势人群、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基本生活为重点,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使人人都能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三要以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为原则,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实现透明式改革和参与式改革,克服部门主义保护和既得利益集团对社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 强化社会管理的基础工作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既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还是执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协调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协调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以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增加执政党的统摄力。规范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法律和思想道德建设来确定共同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关系不协调、社会行为不规范,是产生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危害社会生活的重要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基础工作。一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缩小城乡差别、地位差别、阶层收入差别,要畅通群众表达的多种途径,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二要在各个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增强社会诚信,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到入基层,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特别是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城乡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最重要的细胞,社区成为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微观载体,要努力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四要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法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统摄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

2.3 解决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情况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处置不当,社会问题将越积越多,社会矛盾会愈演愈烈,社会风险就越来越高。社会管理薄弱而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秩序和执政地位,因而,我们应当自觉地把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作为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任务。一要加强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预警,建立完善“大调解”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三要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四要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五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2.4 实现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

国际经验表明,赶超型国家在现代化前期往往容易出现社会动荡,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国家统治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保持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有效执政的基本前提。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它的每一项工作都与社会稳定相关,其中社会治安工作是其重点。一要努力提高全民维稳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泰民安的极端重要性,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管理的法制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三要努力提高社会治安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尽快出台《社会治安法》、《保安业法》、《社区矫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维稳队伍的建设,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建设等,提高社会治安管理的社会化水平。

3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对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课题

社会管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其内涵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要求也就越高。中国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社会形态的跨越上也史无前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超乎想像,社会管理从基本理念到实践形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可以说是巨大的难题。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崭新的历史性课题,也是我党执好政必须破解的时代性难题。越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越是社会管理任务艰巨,越要注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3.1 牢固树立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不仅指明了社会管理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指明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理念。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把以人为本贯穿社会管理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依靠人民强化管理。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变行政命令式的社会管理方式。既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动员其他社会方面参与社会管理,完善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实行开放式管理、协商式管理、参与式管理,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国家治理公正有效的合力。要把社会管理的重心放在改善民生上,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着力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扶贫助残等现实利益问题,让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连。

3.2 着力完善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体制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与国体政体相适应,经过长期的建设,既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借鉴了世界的成熟经验,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看到,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较,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较迟缓,目前迫切需要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作为体制建设的重要工作和突出任务来抓。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协调的社会管理秩序。要善于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要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要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发挥领导和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制定方针、统筹协调、动员资源。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象抓经济管理一样抓社会管理,做到社会管理的政策到位、机构到位、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监督到位。社会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意识,与政府机构同心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社会管理工作。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社会管理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引导群众积极、理性、有序、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只有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国家才能安定有序,社会才能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3.3 积极建立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是极为浩繁的系统工程,科学化的社会管理必须依靠科学化的运行机构。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机构,使之与执政环境条件的新变化相适应,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建立主动的源头治理机制。改变社会管理中“重事后处理、轻源头预防,重运动清理、轻日常管理”的被动方式,建立主动的源头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获得社会管理的主动权。要坚持在全面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在增进人民福祉中解决社会问题,在规范社会行为中协调社会关系,在确保公平正义中激发社会活力,在民众广泛参与中作出重大决策。解决好了民生、民心、民主等源头性问题,群众就会有信心、有秩序、有理性,社会管理就会有效率、有动力、有活力。二要建立及时的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发展变革的中国社会需要建立及时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应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管理内容,实现管理与矛盾的动态平衡、秩序与冲突的动态稳定。经常了解社情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建立动态的决策机制;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各种利益,建立动态的利益协调机制;随时预警风险,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动态的应急管理机制。三要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资源对社会管理的投入总量并保持与国家财力同增长、与事权相匹配,特别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到基层,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通过购买服务、捐赠捐助等方式动员社会资金参与社会管理。四要建立科学的考评监督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评监督指标体系,把社会管理成效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评价指标和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在实践层面上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与提高执政能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科学化解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增进社会和谐,夯实执政基础,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内局面,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政策举措等,并从实践上将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与提高执政能力联系起来。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2-20(1).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8-13.

[3]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5]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科学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