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挑战与建构

2011-08-15张晓旭

关键词:权威建构新课程

张晓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挑战与建构

张晓旭

新课程改革使传统的教师权威面受到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权威观是理性的教师权威。理性的权威应以制度性因素为基础,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塑造教师个人魅力的权威。

新课程;教师权威;建构

涂尔干认为,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活动[1]。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影响,一种无以取代的教育手段,教师权威具有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权威依然具有新的时代的价值,更须以一种理性的形式予以凸现,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权威释义

一般认为,“权威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个人。”[2]作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的社会现象,权威代表着权威者与权威对象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服从的社会行为与心理关系,是社会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条件。学校作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社会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权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学校教育系统中,面对学生的最直接、最集中的教育权威便是教师权威,理性的教师权威为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实施,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保证。

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对教师权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制度性权威主要是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个人权威则主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3]制度性因素是教师权威形成的客观因素,个人因素是教师权威形成的主观因素,整体层面的教师权威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结合决定了教师权威的强弱。具体而言,所谓教师权威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由个人因素而产生的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接受与自愿服从、并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一种巨大影响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观的演化

新课程理念视知识的掌握为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强调教学中的知识是多元化的,是由教学文本所提供的既定知识,教师的个性化知识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生成性知识共同组成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源性的,教师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也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基于新课程的知识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取知识创生创新的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客观的知识向主观认知的转化。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观挣脱了传统知识观的束缚,走向师生对知识的共同理解和主动建构。这种新的知识观,彰显出学生自身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打破了以往教师在学生知识形成中的核心地位,使得传统的教师权威日趋削弱。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注重转变传统的他主与接受的学习模式,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分工与合作,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将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获得问题答案,形成关于主客观世界知识,并在自主与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鉴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营建益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质疑、主动探究。因此,教师不再具备对课堂教学过程实施控制的绝对权威。

(三)课程体系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分科化严重,新课程改革为打破分科壁垒,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全面和谐的发展,积极致力于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综合性的发展,并为此设置了诸如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性课程等诸多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方向的新型课程体系。这些新型课程在内容开发与实施方法等方面均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其在设计、开发、实施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一个学科的教师要具有学习精神,努力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要具有合作意识,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与社区合作,与学生合作、甚至向学生学习。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万能者”。

(四)文本理解的开放

新课程理念认为同样的文本对不同的学生来说意义是不同的,学生所理解的文本并不一定是作者所追求的意义,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文本理解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乃至创造意义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解释文本,学生记诵文本,重视教师权威讲解,忽略学生个性解读的错误倾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唯一的真理,每个学生都可提出自己的见解,独立探索文本的意义,教学活动平等性与民主性,文本理解的主体性与开放性使教师对文本的权威性解释受到了挑战。

三、新课程背景下新型教师权威的建构

(一)新课程背景下新型教师权威建构的内在基础

1.加强人格修养,以“人格”树威。新课程理念认为学校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型塑人生信仰,衍生人格力量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是师生之间精神交流,生命对话,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生命意义的发现与凝练的过程,是人格的发生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和楷模,主要由教师的内在的涵养而形成的人格权威对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趋同和行动中的遵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都希望成为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人,而 “真正的权威来自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权威也随之而去。”[4]教师要获得来自于学生尊重与爱戴就不能仅从制度与形式上强化自己的地位,只有从人格上得到学生的敬仰,才能从根本上奠定教师的个人权威。所以,教师应加强人格修炼,提高精神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师人格,方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持久的吸引和影响。

2.持续努力学习,以“知识”增威。新课程的实施解构了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广博的、深厚、多学科知识储备成为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应然基础,也是教师树立知识权威的必然要求。签于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执业要求。同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应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极力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所谓个性化的知识,是指教师把所学习的社会共同知识与自我经验相结合,体现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体系。教师个性化的知识,渗透着教师个人的思想、情感等人格品质,“是教师思维和创造的产物,是真正属于教师个体的知识,有着显著的独特性和增殖性。”[5]拥有个性化知识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时,不仅传递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着知识鲜活的生命力。显然,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才能立“威”增“信”。

3.拓展智能结构,以“能力”壮威。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6]面对新课程改革这一时代的诉求,教师在拥有传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方能形成新时期的教师权威。这种新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以与评价等之中,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评价教师的标准,是赢得学生尊重与爱戴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反思教学行为,凝练教学艺术,创立教学风格,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真正使教师本身实现从“技术操作员”到“专业人员”的超越。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权威建构的外在保障

1.明确教师教育权利。任何组织权威的建立、维持与加强都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权利的同时,在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修炼人格魅力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合理、明确、有力的规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利,否则将会极大地动摇和损伤教师权威的客观基础。教师权威客观基础的丧失,不仅意味着教师权威的瓦解,更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丢失。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建构教师权威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教师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奠定教师权威的制度基础。

2.发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缺乏浓郁的社会背景的教师权威是难以建立或持久的。在现代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社会利益的冲突,社会价值观的矛盾,教师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现了悖于常理的异化现象。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社会各界往往全部归咎于教师,而教师的教育形象得不到必要的维护,教学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保护自己的手段也虚弱无力,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教师权威,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利用多种社会渠道,塑造教师的美好形象,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形成“尊师重教”、“尊学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引导公众对教师的形象有清晰的认识。

3.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新课程的实施,赋予了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实践运作中的充分的自主权,为教师发展和教师权威的构建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然而学术的主张不等于制度的行为,为了使教师的课程教学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表现,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者必须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与方法,明确规定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行为,清晰界定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具体的课程与教学行为的干预与控制的管理范围,以制度的强制力保证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此,教师才可能自主开发与设计课程,积极探索与尝试新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个人权威才能彰显,新课程实施才能落到实处。

[1]谢凌凌,张琼.“弱化”还是“重构”: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7).

[2]阿·辛科.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285.

[3]田国秀.关于教师权威的辨证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70.

[5]李世伟.试论教学中个性化知识的生成和价值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8(1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G451

A

1673-1999(2011)08-0165-02

张晓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2011-03-05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08130)。

猜你喜欢

权威建构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