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构词词语及不对称现象
2011-11-03李海霞
李海霞
浅析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构词词语及不对称现象
李海霞
总结现代汉语常用性别词“男-女”在构词构语中的特点和在构词构语中的位置,分析“男-女”构词构语的不对称现象。
性别词;男-女;构词构语;不对称
人们在区分人的性别时主要用一对区别词,即“男-女”。从“男-女”的语法功能来看,常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性词语,而且构词能力很强,一般这组词构成的词语也应该是相对的,且成对出现,可由其一类推得其二。但是,本文通过对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语料分析得出,“男-女”的构词构语并不是简单的成对出现。
一、“男、女”在构词构语中的特点
“男、女”是一对区别词,在与名词成分搭配的时候具有选择性,主要是用来区分人的性别,可以用来修饰限定很多指称人的名词性词语[1],如:
(1)表示职业的名词,如:老师、记者、作家、司机等。
(2)表示身份的名词,如:选手、患者、顾客等。
(3)表职称职务类名词,如:校长、教授、处长、部长等。
(4)表人际关系类名词,如:朋友、同事等。
(5)表示处所类的名词,如:厕所、澡堂等。
(6)表示人声类的名词,如:高音、低音、中音等。
“男、女”也可用来修饰限定一些需要从性别上做出区分的名词成分。但需附加一定的后缀,如 “-式”(表款式)“-子”等。
(7)表示衣物类的名词,如:夹克衫、手套、衬衫、皮鞋、手表、西裤等。
(8)表示体育类的名词,如:足球、篮球、排球、举重、游泳、跳水等。
但有些指称人的名词成分不能与“男、女”直接搭配,这与它们语义侧重点有关。这些词不是侧重在人的性别上,而是其他方面,如人的地域、年龄、人际关系或者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特征。有的是本身就能体现,无需再重复。
(9)表某一类人,如:北方人、中年人、知情人等。
(10)表某一年龄阶段的人,如:老人、大人、长者等。
(11)表人际关系的词语,如:恋人、家人、世交等。
(12)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如:好人、坏人、小人等。
(13)本身能区分性别的词语,如:姑娘、小伙等。
如需要强调性别时,有些词语可以通过改变与性别词的搭配组合方式或者换用其他能够区分性别的词语来表达。如中年男人、北方女人、老太太、女性后裔等。
二、“男、女”在构词构语中的位置
“男、女”在构词中的位置不同,语法作用和意义也不同。位置在前时,多是作为区别词,是性别区分的一个标记;位置在后时,具有实义,是一个名词成分。
(一)“男、女”构词位置在前
1.男、女+表人的名词成分。
男孩子-女孩子 男朋友-女朋友 男同学-女同学
“男、女”在与表人的名词成分组合构词构语时,有些是可以对应类推的,如“朋友、同学”等。但有些不能类推,“男”“女”只能单向构词,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男→女”方向,“男子汉”不能类推出“女子汉”;二是由“女→男”方向,不能由“女强人”推出“男强人”。
2.男、女+表身份、职业、职务的词。
男作家-女作家 男老师-女老师
博士-女博士 医生-女医生 警察-女警察
由于受到社会惯性思维而形成的角色定位现象,这些职业职务通常是由男性充当,如果由女性承担,就会加“女”来特别限定。如果不用性别限定成分加以说明,人们在接触到这些词时,一般默认是男性,故在与表示职业、职务、身份的词组合时,“男”一般使用无标记模式,“女”则多作为有标记项出现,这种无标记模式语义概括程度通常比较概括宽泛,能涵盖有标记项[2]。
3.男、女+其他限定成分。
男式 女式 男式西裤 女式西裤 男声 女声
男子 女子 男子排球 女子排球
这一部分由于男女性别不同而自然形成不同的类别,所以“男、女”一般对应并存的,如服装、音乐、体育等方面。同时在构词时根据不同的需要附加了一些后缀形式,如服装类侧重款式则用了“-式”。
4.“女”单向构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由“男”“女”在词首做为构词语素构成的词条分别为12条和33条,其中“女”只有9条与“男”对称构词,且其中的“男儿-女儿”虽词形相同,但词义上并不对称。“女”多是单向构词,如女红、女工、女眷、女墙、女萝、女色、女士、女流、女神、女巫、女王、女兵、女优等。
(二)“男、女”构词位置在后
“女”构词位置在后时,表示“女孩、女子、女人”等时,与“男”对应构词。表示“女儿”时,与表示儿子的“子”对应构词,如表1所示。
表1 “男、女”构词位置在后例表
“男、女”可以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构词,表示具有共性的一类人,成为一种类词缀。
“女”构词位置在后也存在单向构词,“男”无对应项。“女”的构词能力远高于“男”,如妇女、妓女、织女、侍女、婢女、淑女、烈女、贞女、仕女、石女、仙女、修女、宫女、艳女、妖女、白毛女等。但是,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在语言使用中,通过修辞上的仿拟手法,标新立异,类推构词,如由“舞女”类推造出“舞男”,“处女”类推出“处男”等。
“女”与“子”对应构词时,一般是指儿子和女儿,也有个别例外,如“才子-才女”,其中的“子”表示“男子”。这些词多是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子”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三、“男、女”构词构语的不对称现象
(一)“女”有标记项构词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是弱势群体,在与表示职业、职务、职称、身份等名词搭配时,“女”多作为有标记项出现,而“男”一般是无标记[3]。如:
警察-女警察 记者-女记者 律师-女律师
市长-女市长 校长-女校长 将军-女将军
教授-女教授 部长-女部长 处长-女处长
英雄-女英雄 战士-女战士 博士-女博士
“男+名词性成分”往往不成立,因为人们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角色的定位思维,不需要再用标记来强调。有时勉强能成立,往往也是出于对比的需要或者暂时使用。词汇中会出现这样一部分新词,某段时间内特别流行,如果它能逐渐被社会认可,则有可能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这就说明,这种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男+名词性成分”的构词能力远低于“女”,这与社会上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的认识倾向有关。当然也存在着“女”作为无标记项,而“男”是有标记,如“男保姆”“男护士”“男秘书”等。
张敏(1998)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指出,很多的社会角色被看作是仅由或通常由男性充任的,如英雄、将军、流氓等。“男”与这些事物的概念关联是无标记的,原型性的,而“女”是有标记的,非原型性的[4]。
沈家煊(1999)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运用标记理论解释“标记模式的形成有语用上的原因,也有认知上的原因。人的认知方式又有物质基础和生理基础,这就从语言结构的外部找到了标记现象的解释。人的认识和推理过程具有单向性或不对称性,总是从典型成员(无标记项)出发认识和推导出非典型成员(有标记项)。 ”[5]
(二)“女”单向构词
贞女烈女淑女玉女仙女妇女修女织女绣女妖女巫女妓女宫女侍女御女歌女婢女
女优女伶女郎女王女红女神女贞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一部分由“女”构成的名词,在当时并未出现相对应的需要从男性角度来构词的概念,由于职业或者道德要求不同,主要是产生了以“女”为主的名词,如:宫女、侍女、绣女、女贞等。不管“女”与带有褒义色彩还是贬义色彩的词结合构词,都可看出,在传统道德影响约束下,女性群体被寄予的道德约束远高于男性,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文化中以伦理为主且男尊女卑的现象[6]。
从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角度来看,“男-女”构词构语不对称现象是一种性别歧视。反映出一种社会态度或观念意识。英语词汇在消除性别偏见方面采取了大量有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创造新词新语,并使新词语尽量中性化等[7]。汉语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借鉴。
[1]盛林.区别词“男”、“女”与中心词语的搭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杨晓黎.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词语及其类推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3]龚云娟.性别标记的非对称现象[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5).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87.
[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6.
[6]戴云.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9).
[7]陈丛耘.汉语的性别歧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H109
A
1673-1999(2011)08-0098-02
李海霞(1981-),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助教。
201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