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科研人员应主动投身于产学研建设
2011-08-15戚志林张其敏刘洪
戚志林,张其敏,刘洪
工科大学科研人员应主动投身于产学研建设
戚志林,张其敏,刘洪
随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心将由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大学科研人员应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树立产学研结合意识,主动走进企业,与企业共同合作研究,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产学研;高校教师;市场需求;技术服务
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1],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把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让所得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毫无疑问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是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关键项目,筹措资金。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动性是促进产学研结合成功的关键,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直接动力[2,3]。长期以来,受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形成了相对强大的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究及发展能力与相对弱小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改变。随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重心将由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势必要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互动,实现三者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的有效协调与集成,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将使大学由原来的创新主体转变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供人才支持、提供科技支撑的地位。随着机制的逐步完善,不同层次的高校逐渐明确其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势必将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4,5]。述大学科研人员应积极主动转变角色,充分服务于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一、树立产学研结合的意识,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三大职能的内涵正在进一步深化。面对这一情况,高校科研人员必须明白产学研合作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在选择研究方向和选题时,必须认识到学术研究只有从产业的实际需求中来才能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成果。今后产学研结合将紧紧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展开,对高校而言,其固有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受到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以为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为中心,建立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切实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是学校实现产学结合的主力军,因此必须树立产学研结合的意识。如果只是关门搞科研,一方面会影响教学质量,使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最终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自身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成果不能和市场需要接轨,将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也将影响自身的学术发展。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出台各项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其中提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引导、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
二、积极走出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科研服务于企业和市场需要,高校科研人员应主动走出校门,融入高校和企业建立的各种产学研合作平台,长期与市场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在2006年公布十大优秀案例并出版 《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经典案例集》,2008年也公布了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这些优秀案例中的成功之道大多是紧密结合市场,长期扎根一线。例如河北农业大学坚持二十余年走“太行山道路”,引导、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当地农村,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联合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波大学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围绕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研究与攻关,增强区域集群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从建设国家标准入手,联合攻关数字电视核心技术,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全业务系统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得到应用。
高校科技人员在产学合作中为整个创新链提供知识源,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传播最新科技产业发展动态,成为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库,社会及企业对外合作的窗口。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了解所从事领域重大核心技术,了解市场需求,把握领域的发展趋势,脱离企业需要不可能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科技人员应通过积极走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改变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研究开发适合企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变“供应模式”为“需求模式”,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大为企业服务的比重,充分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建立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同合作研究,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在一线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了解相关学科研究最前沿的发展动态、把握最新成果,因此将最先赢得突破,开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新领域,为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提供强大动力。
三、高校科研人员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机制体制完善
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参加各种展会;二是横向科研;三是省部合作;四是高校自办的科技型企业。产学研结合尽管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障碍,这些制约着产学研结合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也制约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对高校而言,需要重新构建为企业创新服务的科研评价机制和与企业发展和创新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改革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注重培养人才实绩、科研质量和知识服务实绩。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予以解决,高校科研人员应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推动各项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
广大高校科技人员在从事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可以将遇到的主要障碍和问题反馈给高校,逐渐推动高校方面的各项制度的改革、完善,最终将产研、产学、学研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校的良性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高校也需要从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人员那里反馈信息,这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准确定位。由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定位探索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四、结束语
产学研结合作为联系大学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推动大学和产业比翼齐飞的动力平台,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在我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决定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根本。高校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变旧有的科研观念,积极走进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共同合作研究,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广大高校科技人员的产学研结合来推动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为学校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可靠的保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G].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6-02-09.
[2]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N].中国发展观察,2008-10-07.
[3]王静.产学研深度结合背后的国家意志[N].科学时报.2007-01-21.
[4]王树国.探索高校产学研联盟新模式 [N].中国教育报,2009-03-02(A5).
[5]陈礼达,王沈杨.发挥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访厦门大学副校长杨勇[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9).
G641
A
1673-1999(2011)08-0163-02
戚志林(1969-),男,四川人,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及数值模拟研究和教学工作。
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