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军队体育的变革
2011-08-15韦佳李苏
韦佳,李苏
浅谈“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军队体育的变革
韦佳,李苏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于1901-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始称“清末新政”。在军事改革中也涉及到了体育、兵式体操、器械体操和球类活动在新军中的推广,军事学堂的创办,军事体育人才的培养,都为西方体育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流传奠定基础。
清末新政;军队体育;变革
一、前言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内外危机,重塑自己在臣民中的权威,清政府于1901年至1911年实施了一系列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始称“清末新政”。在这场改革中,编练新军成为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省都相继成立了督练处或督练公所,开始了练兵的热潮。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就已开始编练新军。湘军、淮军和警卫军都在训练中引进了西方体育的内容,将洋操列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当时编练新军并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因此西方体育并未在军中广泛传播。因此,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尤其是在1903年,其下令全面淘汰绿营。推行新式陆军制度后,兵式体操、器械体操和一些西方的球类活动等在军中得以大规模推广,中国近代军队体育由此开始了变革。
二、军队身体训练方式的变革
新政开始以后,各地方军队都将洋操列为训练内容,有的军队更是在所聘的洋教习的指导下,在训练中强化了西式体育锻炼。以湖北新军为例,其在训练中不仅非常重视兵操而且大力推广和普及步阵操、木操、骑射和夺旗赛步等项目。张之洞本人则非常重视洋操在军队中的开展。他认为“日本讲求武备操练有法,近年愈臻精熟,湖北省屡经钦奉,谕旨练习洋操,自当采取东洋操法,收效较为迅捷”[1]234。从当时的练兵效果来看,张之洞统领的湖北新军最为突出。1905年,时任兵部上书的铁良在视察各军队后,对湖北新军大加赞赏,“鄂学一门,为各省冠”[1]238,并要求张之洞从湖北调六七名优等体育教习到保定教练旗军。
北洋新军也很重视体育训练在练兵中的作用并定期对士兵进行体育军事考核。“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间,北洋督练处派兵备处提调贾德耀,教练处委员朱锡泉来镇,考试单人教练、器械及活用体操,并抛球、踢球、拉绳、摔跤、举土袋等,按照军队内务书,是否实行”[2]。
这一时期,受校际运动会的影响,军队也举行了运动会。1904年11月9日,湖北第一、二镇在武昌阅马场联合举办了据说有2万官兵参加的营兵运动会,比赛项目包括马术、夺旗赛马、牵绳、打靶、缘绳、跳兵、越墙、自行车竞走、摔跤等。围观者人潮如涌,万人攒动[3],是武昌难得一见的盛事。
三、军事学堂的创办与军事体育人才的培养
(一)军事学堂的创办
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张之洞、曾国藩等逐渐认识到中外军事方面的差距不仅在武器装备方面,更是在对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张之洞在谈到练兵时曾说:“练兵必兼练将,而练将又全赖学堂。西国军制,兵则期满遣规,各理旧业;将则戎行永隶,学有专长。故武备事宜,尤以设立学堂教育将才为首务。”[1]227随后,他多次上奏,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军事学堂。
清政府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适逢新政改革大势兴学之时,清政府因此广兴军事学堂。在先前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的基础上,又开办了陕西武备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四川武备学堂、江西武备学堂等多个军事学堂,以培养专门的军事人才。
(二)军事学堂体操课的设置
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军事学堂都设置有体操课,课堂上不仅要练习兵操,而且为了提高体能和技能,还要进行诸如竞走、哑铃、足球、跳高、跳远等训练。当时,有的水师学堂“体能训练颇为广泛,学校通常设有操场,立高桅,桅挂横杆如船桅,学生可升以练桅上各操法。也有操枪打靶之区,下课之余,于此抛球嬉耍,藉练身力,此与西人相似。每日傍晚,还得赴习艺场操习西洋跳跃攀跻各种武艺,以壮筋骨。另有游泳、习风涛、施放枪跑水电、登高履险,如有他虞,各听天命。诸此高危险的训练课程,完全仰赖人体四肢去操弄。如果当事者未能锻炼体能以适应如此的课业,恐未完成任务,甚而危及生命的安全”[4]。可见,军事学堂对学生的体能要求颇高,所以他们大都重视体育锻炼。
同时,军事学堂都很强调课程教学和实践的衔接,这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军事教育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在这些普通的武备学堂中,“学”与“术”的课程被明确区分。“术”科一般专指场地和野外训练,即开设的体操、步伐、阵法、行军、骑驭、游泳等项目,目的是为加强学生的实际作战能力和身体素质。正所谓:“虑其或失文弱也,授以枪俾齐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习筋骨。 ”[5]
(三)军队运动会的开展
由于当时各省先后创办的军事学堂颇多,在名称、等次上难免混乱。因此,张之洞于1903年在京制定学制时主张统一各省武备学堂规则。1904年,练兵处制定了一个全国陆军学堂体制,将全国陆军学制分为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等。上述提到的武备学堂在1906年前后陆续执行了练兵处的决议,将学堂名称改为了各省陆军小学堂,但课程设置并未做大的改动,体操课和各项运动及体能训练方法亦延续下来了。并且有的学堂还举办了运动会,以此来检阅和展示体能锻炼的成果和学堂的教学水平。1905年,湖南武备、兵目两学堂于六月初一日举行了第一次运动会,其目的在于“显精神之活泼,起学术之争竞,使各学堂教课之完缺,学程之高低皆取决于众目共观之下,以发起教员学生之感触力,此诚鞭策学术之善法也。我国士气文弱,礼育不尚,非设大会以振厉鼓盪之不足,以奋尚武之风是运动会在于我国所关”[6]。并决定自此开始,每年二八月各学堂联合举办大运动会。
(四)军队体育人才的培养
军事学堂的学生毕业后,由于系统学习过洋操和西方的一些运动项目,一部分因此被聘为普通学堂的体操教习,从事体育教学,教授各种体操、野操、持枪操练,也教授学生打靶、击剑、柔道、拳术、游泳等项目,在学校颇受学生欢迎。根据1907年山西的全省学务报告统计,在专任体操教习中,三分之一毕业于武备学堂。可见,他们不仅自身在军事学堂中学习了体育,而且学以致用,成为学校体育的实施者。
除了建立军事学堂来培养军事人才以外,清政府还派出军事留学生出国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理念、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军事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了西方的体育项目,并成为这些项目的爱好者,他们回国后,更成为西方体育的传播者。
四、小结
对中国社会而言,清末新政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而对中国体育而言,新政促成了体育领域内的全方位变革。在军事改革中,军队训练引入了西方体育训练项目,不仅大大提升了士兵训练的兴趣,还丰富了军队训练的内容。军事学堂中体操课的设置,使西方运动项目在课堂内外都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与传播,并借此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队体育人才,为西方体育在中国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08.
[3]邓先海.清末湖北新军的营兵运动会[J].体育文史,1995(30).
[4]许义雄,徐元民.中国近代学校体育[M].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出版社,1999:70.
[5]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2[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6][纪闻]运动开会[N].广益丛报,1905:第82号.
G807
A
1673-1999(2011)08-0119-02
韦佳(1981-),女,硕士,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李苏(1978-),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
201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