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诸子时代的南北思想文化交流

2011-08-15

关键词:诸子伍子胥楚文化

孙 杰

前诸子时代的南北思想文化交流

孙 杰

诸子时期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前诸子时期思想文化的积淀。前诸子时期的人才外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及其诸侯国内战乱导致的一系列出奔避乱事件所引起的人才外流,反映出前诸子时代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情况。

前诸子时期;南北;思想文化;交流途径

所谓“前诸子时期”,是相对于晚周诸子时代而言的一个时间概念,其年代范围大约是从周初到春秋中期,也就是春秋晚期诸子讲学兴起之前[1]。可以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后来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兴起的基石。众所周知,诸子思想蜂起的直接原因在于春秋时期的社会战乱、思想变革、文化递变等方面。前诸子时期思想的形成也应该基于类似的原因。那么前诸子时期的思想文化到底如何,前诸子时期南北思想文化又是如何交流的,下面就从前诸子时期的一些人才外用,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及其诸侯国内战乱而导致的一系列出奔避乱事件,引起的人才外流等几种途径来探讨一下在前诸子时代的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情况。

一、从“文王之师”、“祭祀守燎”来看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

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楚祖鬻熊为“文王之师”,这对当时的楚国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它意味着楚国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自此以后,楚人开始了同周王朝之间政治思想与学术文化上频繁的交流。继鬻熊为“文王之师”之后,“自文王一下皆问焉。”[2]在此后的很多年间,鬻熊参与了周王室很多的王官教育活动,并“坐策国师”。鬻熊在参与周王朝政治思想活动的同时,自然有机会去接触并吸收周王室的 “王官之学”,从而也为楚国官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另外,基于鬻熊在楚国的重要地位,鬻熊的子孙将他及后学者的一些言论记录下来,编成《鬻子》一书。刘勰《文心雕龙》说:“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於兹。”这就是说,楚国的祖先鬻熊通晓哲理,周文王曾向他请教,他留下的文辞和事迹,被后人编为《鬻子》。由此可见,《鬻子》既然记载了周文王与鬻熊的谈话,那么这本书也会受到周朝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它又为楚人所作,所以这本书本身也就体现了南北思想文化的融合。

继周文王、周武王之后,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熊绎于楚蛮”(史记卷四·世家第一·楚世家)。熊绎受封以后,楚人与周王室的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周成王时,在岐山举行会盟,熊绎参加会盟并“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国语卷·第十四)。“守燎”是周王室祭祀山川之神的一种宗教活动,熊绎能为周王室主持“燎祭”,说明此时的楚人已经对周王室的祭祀礼仪由来有了全面的掌握。祭祀作为周王室的重要宗教活动,也是形成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基础。楚人参与这一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把周代的礼乐文化带入楚国“官学”,对楚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12。

《国语·楚语》里还有一段关于有人向申叔时请教太子的教育问题的话。叔时回答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国语卷第十七)申叔时教太子学的内容,像《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大多是周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可见,当时周王朝的文化典籍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楚国,楚人通过对这些典籍的学习,从而更有利于两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另外,楚国“官学”中的天命思想、德政思想、法制思想也都受到了周王朝思想的影响。

二、诸侯国内出奔避乱事件带来的南北思想文化交流

前诸子时期,各诸侯国内部随着卿大夫之间实力的不断变化,他们之间也是斗争不断,冲突频繁。在这种冲突与斗争中处于弱势或者战败的一方迫于各种原因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离开到其他国家避祸。周公奔楚、王子朝奔楚、重耳奔楚、楚太子建伍子胥出逃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周公奔楚

当周发生内部矛盾时,失败者往往采取暂时避难于楚的做法,楚因此能够接受更多的中原文化[3]。据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周成王时期,西周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奠基人周公因被小人僭越而奔到楚国避乱,史称为“周公奔楚”[2]13。

从周公奔楚这件事来看,周、楚关系应该是非同一般的,楚在周面前必定很有地位,这样才能既可使周公得到很好的保护又不致于使自己受到牵连[4]。既然是周公往奔之地,就决定了楚国不可能是周之敌国,更不会是反叛于周的敌国,而只能是周之盟国。因此就“周公奔楚”一事而言,足以说明当时的楚必为周之友邦、盟国[5]。既然是友邦,周公必然会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带到楚国。同时,楚国的某些观点也会影响到周公。当周公返回到周之后,也会影响到周人。

(二)王子朝奔楚

西周前期是周王室最强盛的时期,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卷八》季氏第十六)。文化典籍、乐官百工也大多集中在周王室。周王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权威,每个被封国的诸侯都要定期朝见天子。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此时的周天子,大权旁落,地位一落千丈,已经没有能力统领各诸侯,并且常被其他诸侯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礼崩乐坏”。大国争霸,诸侯崛起,文化空前繁荣,私学兴起,“王国文化”向“侯国文化”转移,即“官学下移”。王子朝奔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王子朝是周景王的长庶子,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史称“王室之乱”。史书记载:“丁已,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6]。经过几年的征战,王子朝兵败,于是子朝就率领一些旧贵族于公元前516年“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这可以说是我国先秦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化迁移。在东周时期,周王室与宋、鲁同为当时的三个文化中心,王子朝奔楚后,周人的很多典籍传入楚国。此后,楚国代替周王室,与鲁、宋同成为文化中心。

(三)重耳奔楚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共有5个儿子,申生是太子,重耳、夷吾为狄人所生,奚齐、卓子分别是妃子骊姬及其陪嫁妹妹所生。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并且派人刺杀重耳和夷吾。无奈之下,重耳选择出走,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楚成王三十五年,重耳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待之。据《国语·晋语四》载:“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九献,上公之享礼也。”“九献”为古代宴飨礼节之一,主人酌酒予宾称献,九献指主人酌酒于宾九次[7]。楚成王以这种高规格的礼仪对待重耳,其目的一是拉拢重耳,让晋国以后回报楚国,二是向姬姓的重耳显示,楚并非完全是蛮夷之乡,也懂周礼,也有文化教养,更有纳人仁怀。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国已经掌握了《周礼》,并且能够加以运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楚国太子建、伍子胥出逃

楚平王在对内“息民五年”之后,楚国政局日渐稳定,国势逐渐恢复。在即可向外图谋进取之时,却因贪恋女色,重用奸臣,从而把楚国引向了歧途[8]160。因太子建的未婚妻绝美,楚平王自娶为妻,又听信奸臣费无忌的谗言,欲杀太子,太子便出逃避难。为铲除太子的羽翼,楚平王杀了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出逃。伍子胥历尽艰辛,先奔逃到宋,投太子建。适逢宋有华、向之乱,就与太子建奔至郑,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8]161。后来太子建又到了晋国,因太子建欲联晋而出卖了郑国,所以被郑定公和子产杀死。太子建死后,伍子胥带着建的儿子胜经郑、许,然后出韶关,生病乞讨,九死一生,最后逃到吴国。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从楚国到吴国需要很久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影响到沿途的诸侯国及臣民。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在吴国待了38年之久,对吴国的发展壮大以及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据《史记》载:“王阖闾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卷三一·世家第一)吴王相当信任伍子胥。另外,伍子胥认为竭诚辅佐国家之治,以得人才为先,并认为“贤士,邦之宝也”(越绝卷第十二)。从这个思想出发,他为吴王延揽了不少有用之才。吴王阖闾为了达到“安君治民”、“兴王成霸”的目的,顺应吴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接受了伍子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并委伍子胥修筑大规模都城的重任[9]。从伍子胥入吴后参朝政、建城郭、举贤才等一系列作为来看,春秋时期,楚文化与吴文化是互相融汇的。

三、“楚才晋用”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据《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大夫蔡声子在与令尹子木的一次对话中提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国语》卷第十七)《晋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晋书卷五四·列传第二四)后人简称为“楚才晋用”。“楚才晋用”是春秋时期各国人才交流、思想文化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关于楚国人才外流被晋国所用,蔡声子在与令尹子木得谈话中共列举了5个例子,列举如下:(1)楚成王时,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2)楚庄王时,子仪之乱,大夫析公臣奔晋,晋人用之。(3)楚恭王时,雍子被谗,奔晋,助晋胜楚。(4)楚恭王时,重臣申公巫臣奔晋,晋委之以邢大大,后巫臣为晋献策,父子教吴射御,联吴抗楚。(5)楚康王时,伍举欲奔晋,晋人闻之,欲以一县为其食邑,禄秩与晋上大夫叔向同。

以上例子中的人物像析公、雍子、巫臣等,他们在楚国或为小官,或是默默无闻,而当他们到达晋国以后,都得到了重用。其中,析公、雍子被晋任命为谋士,随时侍奉君王左右;巫臣、雍子奉命到了“刑地”、“邱地”[10]。这些楚才在晋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时期,楚国人才外流不仅仅入晋一国,也远不止上述几例。仅据《左传》一书作粗略统计,此类事即达十三起之多[11]。更何况,外流很少是个人的行动,大多都像申公巫臣投晋一样“尽室以行”(左传·成公二年)。如此多的楚国人之所以流入晋国,奔向中原,除了政治、战争等因素以外,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先进的华夏文化对边远的楚国有着强大吸引力。从历史的全局来看,“楚才晋用”的受益者也绝非晋国一国,它间接地促进了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诸侯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在前诸子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时有发生。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大夫专权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各诸侯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不断挑起战争。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而这连年不断的战争也促进了南北的思想文化交流。

楚成王即位以后就开始与齐桓公争霸,步步逼近,后来居上。齐桓公卒后,楚成王时间上已经称霸中原。后来宋襄公又不自量力,妄图代替齐桓公与楚成王比高低,可是较量的结果是宋国屡败。童书业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12]泓之战以后,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公元前636年,宋从楚。公元前635年,陈从楚。公元前597年,邲之战。邲之战是楚、晋争霸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楚国从此声威大震,晋国一时不敢向南与楚抗衡,这也为楚国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13]114。后来晋楚之间发生的“围而不攻,逼宋从楚”[13]115围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国家。鲁国大臣孟献子建议鲁国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加强了楚鲁之间的联系[13]117。楚庄王作为楚国历史上最有为的一位君王,在位期间戎马倥惚,南征北战,“并过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称霸中原,威名远扬,使楚国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以上一系列楚国与北方国家的争霸与兼并战争,使得楚国的统治地区不断扩展。征战的过程也是思想文化融合的过程,楚灭中原诸国对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楚灭国北方诸国的过程中,楚人进一步吸取了北方诸国的文化传统,反过来又大面积地向南方扩大了华夏文化的影响,而且不断地融合蛮、夷、巴、濮、百越诸族的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可以说,楚对中原征战的历史,也是楚文化北渐的历史。“中原南部诸国文化在西周晚期均属中原文化范畴,约从春秋早期开始,渐渐受到楚文化的影响。”[14]东周时期,楚国侵地最多,幅员最广,除了长江中下游各省外,还伸展到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这给楚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

[2]徐文武.楚国思想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胡克森.秦、楚文化对战国至秦汉统一格局影响之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5).

[4]王光镐.文物考古文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233.

[5]楚文化研究会.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07.

[6]春秋左传注(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35.

[7]白滇生等.中学文学文化知识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90.

[8]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9]吴恩培.伍子胥史料新编[M].扬州:广陵出版社,2007.

[10]赵志刚.楚才晋用与晋国新田的人才环境[J].晋阳学刊,2002(4).

[11]湖南省楚史研究会.楚史与楚文化研究[M].长沙:求索杂志社,1986.

[1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3]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14]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69.

G115

A

1673-1999(2011)08-0113-03

孙杰(1986-),女,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

2011-02-23

猜你喜欢

诸子伍子胥楚文化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千金”的由来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东周列国志(10)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先秦诸子谈大小
千金小姐
伍子胥出昭关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