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汉书·艺文志》目录学的研究成果

2011-08-15秦澜珈

关键词:艺文志目录学六艺

秦澜珈

近代《汉书·艺文志》目录学的研究成果

秦澜珈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唐时期的有关研究,对其目录学价值少有涉及。宋元明时期,出现了研究《艺文志》的专著,并逐渐形成研究体系。清代乾嘉以后掀起了研究《艺文志》的热潮。近代的有关研究角度和方法更加多元,《艺文志》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汉书·艺文志》研究;目录学;价值;近代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 《汉志》)是班固所写《汉书》的十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它保存了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分类、结构和部分内容,对后世考求古籍、探寻学术的渊源得失有着重要的意义。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二引清人金榜的话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充分肯定了《汉志》在我国目录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

历朝历代都不乏《汉志》研究的学者。东汉到隋唐,《汉书》问世时间不长,《汉志》的研究处于附庸的不太系统的地位,主要采用训诂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对其目录学价值少有涉及。“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1]秘书少监颜师古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训诂的方法从注释名物、注音义方面着手,开启了研究《汉志》的先河。宋元明时期,距离《汉书》成书已经近千年,《汉志》的研究也随时代变迁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最早研究《汉志》的专著——宋代王应麟所编写的《汉书艺文志考证》。王应麟在此书序中说:“盖艺文之见收于前史者其耳目,千载之下,欲考其原本,证其谬误,亦诚难哉。非曲畅旁通,枝分派别,亦不得与于斯。即是可以窥公之学矣。”此后有王仁俊的《汉书艺文志校补》,郑樵的《校仇略》,吴仁杰的《两汉刊误补遗》等著作,研究较之前代更为具体,逐渐形成一独立体系。清代乾嘉学派兴起,考据之风盛行,《汉志》作为我国第一部目录学文献也成为清代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涌现出了齐召南、王念孙、沈钦韩、周寿昌、朱一新、钱大昕、钱大昭、王先谦、章学诚、康有为、姚际恒、梁启超等著名学者,掀起了近代研究《汉志》的热潮。近代对《汉志》的研究更为详尽,除了训诂考据,还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自民国时候起,有瞿润缗的《汉书艺文志疏证》、姚明辉的《汉书艺文志注解》、顾实的《汉书艺文志讲疏》、李笠的《汉书艺文志汇注笺释》、李赓芸的《汉书艺文志考误》、余嘉锡的《汉书艺文志索引》、张骥的《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许本裕的《汉书艺文志笺》、孙德谦的《汉书艺文志举例》、叶长青的《汉书艺文志问答》等作品,有关论文也较以前大为增加。

《汉志》的图书分类,学术界常提出的是将其归纳为六大类,称“略”;每略下分若干“种”,共38种。全书收书596家,13 269卷。具体分类体系如下: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卿等)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数、五行、筮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倦。

它明显不同于西方传入的分类方法,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严密精当的分类排序。对此,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章学诚说:“诸子立言明道,诗赋、兵书、方技、术数皆守法以传艺,虚理实事,义不同科故。”[2]这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先导的地位上来肯定此分类。牛卫东在论文《〈汉书·艺文志〉编篡特色述略》中认为这种排类方式反映了《汉志》尊儒、重“易”的主导精神。这个主导精神也是近代《汉志》研究者所认可的。有学者认为出现这种精神的原因是因为《易》的出现比其他五经更早,也有学者认为班固对《易》的说明,并不是用自己的话来作直接阐述,而是引了《易》本身,认为“《易》是关于天地万物运行的总则,是一切哲学的基础,‘六艺’中其他经籍则是对《易》的内容在理论上进行具体阐发,所以排在《易》之后”[3]。 笔者认为,单从《汉志》45 处引言中引《易》15处而引孔子言论11处,就能说明《汉志》的主导精神。《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在两汉时期,单独使用儒家思想道义加强统治还不够,不能解释的世间万物太多。大局之下,天命极为重要,谶纬的兴起和昌盛,让《易》带上了不一样的色彩。儒家思想毕竟是建立在人性遵循的基础上,《易》则是让被统治的人民打从心底里相信天地万物运行的总则。至于为何不立史部,马端临说:“班孟坚《艺文志》无史类,以《世本》以下诸书附于六艺《春秋》之后。盖《春秋》即古史,而春秋之后唯秦汉之事,编帙不多,故不必特立史部。”笔者对此极为认同,不再多言。

对于《汉志》,也有人指出了非时代局限性的不足。“《艺文志》的分类是不够尽善尽美的,比如“六艺”,本指古代官书,即后来所说的“经”,然而实际上儒家的著作如孔子语录《论语》、《孝经》;乐书如《乐》,以至于连现在看来属文字学的“小学”也列入其中;而在“诸子”类中,又单列有“儒家”一项;《诗经》、“诗赋”都是文学作品,但前者列人“六艺”而后者另为一类。这样就混淆了书的性质,分类标准也不够统一。”[3]除此以外,近人还对《汉志》现在的见著文献数量做了统计。傅荣贤在《〈汉书·艺文志〉见著文献数量统计》中,以中华书局1962年《汉书》单行本里的《汉志》为底本,计算出“《汉书·艺文志》共著录文献643种,另有图15种,其中《六艺略·易》有图1种,不知卷数;《兵书略》有图14种,合47卷”。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新统计数据,与前人提法有所不同。其中,古代书籍的计数单位和现在不尽相同,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区别。而此种统计不一定是最准确,却是提供了一种目前比较让人信服的数据统计结果。梁朝阮孝绪《七录·序》云:“《汉书·艺文志》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九卷。”这“五百九十六家”绝不等于596种文献。傅荣贤使用现代统计单位,计算出了见著文献数量,方便后人使用,是值得肯定的。

对《汉志》小注的统计和研究也不乏其人。清代周亮工在其《书影》中强调了小注的重要性:“读小注子弟,到后来上者无离经叛道之虑,次亦免场中出丑。”所以《汉志》的小注研究历来都有,近代成果也颇多。钟伟在《〈汉书·艺文志〉小注试析》里统计出了小注的明确数量:“全书小注218条,而诸子略为141条,占了64%;六艺略为49条,占了23%;诗赋略为6条,占3%;兵书略为22条,占10%;而数术、方技两略没有小注。全书小注基本集中在了六艺、诸子两略,六艺略中以五经小注为多,共37条;诸子略中以儒、道、阴阳小注为多,共82条。”来新夏先生在《古典目录学浅说》一书中将《汉志》小注分为五种,即注撰人、注内容、注篇章、注真伪、注附录。倪晓建在《〈汉书·艺文志〉的编撰及其特点》中把小注分为四种:注明“有列传”、注明图书缺佚真伪、注明图书内容性质、注明图书作者。

对《汉志》的收录内容,学者们普遍认同《汉志》和《七略》的承继关系,认为《汉书》是“《七略》的再延续”[4]。“《汉书·艺文志》与刘歆的《七略》相比只缺少了‘辑略’一部分。关于‘辑略’,颜师古在其注中说‘辑与集同,谓诸书的总要’,也即相当于‘六略’的总序或总目,类似今人撰写著作时篇首的凡例。虽然《汉书·艺文志》缺少‘辑略’这一部分,但其志中的‘总序’和‘小序’部分,同样取着‘辑略’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对刘歆《七略》的承袭。 ”[5]“《汉志》‘删其要’和‘出、入、省’等方法是建立在对《别录》和《七略》的内容进行改观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细节上的完善和修补。”[6]另外,学者们对《汉志》内容的研究,自古以来是将重点放在儒家思想上,“六艺略”和“诸子略”的研究者数不胜数,研究得也颇为透彻。近代对文学的重视程度高于以前,对“诗赋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对而言,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的研究成果偏少。地理方面,仅见一篇,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潘晟的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汉书·艺文志》的个案分析》。说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特别是跨越非传统学科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总的说来,目前《汉志》的研究成果颇多,不再是曾经的局限在训诂的单纯字面解释方面,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在进行研究,还有对比性的研究,《汉志》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汉志》是我国目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反映的是汉代“学术的繁荣”,“当权者对典籍的重视”以及 “目录学自身的发展”[7]要求,它以严谨的著录体系,“辩章学术、考镜源流”[2]的治学精神,成为后世目录学的典范。

[1]王先谦.汉书补注[M].中华书局,1983.

[2]章学诚.校雠通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3]王漩.从“道”的核心到“术”的外在:《汉书?艺文志》根本排序原则浅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2).

[4]黄顺荣.《汉书·艺文志》:《七略》的再延续[J].现代情报,2002(3).

[5]廖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异同略论[J].新西部,2008(12).

[6]马彦平.《汉书·艺文志》的价值考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7(7).

[7]尹海江.《汉书·艺文志》体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G257.33

A

1673-1999(2011)11-0151-02

秦澜珈(1985-),女,四川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专门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1-03-16

猜你喜欢

艺文志目录学六艺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御风六艺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