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食用魔芋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
2011-08-15张东华汪庆平马晋林
张东华,汪庆平,马晋林
(1.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2.云南省农科院质标所)
东南亚地区是野生魔芋资源的原生区域,特别是缅甸、泰国及印度尼西亚,有着极为丰富的魔芋种质资源。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及传统习惯等差异,魔芋的研发受到一定制约,因此,其魔芋资源的潜力远未发掘。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是东盟十国之一。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 50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是典型的火山之国。因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以及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充沛雨量,使印尼成为全球土地最肥沃的地带之一。全国各岛森林覆盖率高,人称“赤道上的翡翠”。
提到魔芋,印尼最具代表的当属天南星科的泰坦魔芋花(Amorphophallus.titanum),它是地球上最大的花,花高可达3 m,令人惊叹。此外,印尼还有至少25个其他魔芋种,是世界魔芋起源地之一。
1 印尼魔芋资源的分布
1.1 印尼魔芋资源的分类及分布
据现有文献记载,印尼有26个魔芋种,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Sumatra)、爪哇岛(Java)、加里曼丹岛 (Kalimantan)、苏拉威西岛(Sulawesi)及巽他群岛(Sunda Islands)[1]。由于印尼岛屿太多,大约还有上万个小岛无人居住,因此,不排除今后在印尼还会发现其他魔芋品种的可能性。目前,在印尼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魔芋种一般认为有4个,即Amorphophallus.muelleri(珠芽弥勒魔芋),Amorphophallus.variabilis(印尼白魔芋),Amorphophallus.paeoniifolius(疣柄魔芋)及 Amorphophallus.titanum(泰坦魔芋,也称巨花魔芋)。一般前3种用于食用及工业原材料,泰坦魔芋因具有独特的美学观赏价值,被称为“植物熊猫”,是苏门答腊岛的珍稀植物,受印尼政府重点保护,禁止非法出口。
①珠芽弥勒魔芋 又称A.oncophyllusPrain或A.blumei(Scott.),是印尼原生种,在西爪哇(West Java)或东爪哇(East Java)皆能看到野生资源,尤其在东爪哇柚木林中分布更广[8]。印尼东爪哇岛当地人称弥勒魔芋为Porang或iles-iles。不过,iles-iles现在通常用来特指印尼白魔芋。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弥勒魔芋资源量急剧下降,印尼政府通过国家林产公司对弥勒魔芋进行限制性开发,并鼓励农户在林下套种。现今爪哇岛弥勒魔芋的种植面积约为1 000 hm2,其中90%集中在东爪哇。因最近几年魔芋产品的价格一直看涨,而爪哇岛的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弥勒魔芋的种植新区已逐渐向苏拉威西岛及南加里曼丹岛 (Kalimantan Selatan)转移。在松巴岛(Sumba)以东的东帝汶(East Timor)亦有少量弥勒魔芋,但数量非常稀少。而到了最东部的伊里安岛(New Guinea或Papua),从北部的查亚普拉(Jayapura)到最南部的马老奇县(Maraukee)尚未发现有野生的弥勒魔芋分布,可能因为伊里安岛与爪哇岛相距遥远,飞鸟难将弥勒魔芋种带到伊里安岛,加上弥勒魔芋耐热性弱于疣柄魔芋。不过,有人带到该岛马老奇种植的弥勒魔芋在当地海拔3~5 m的院落里生长得却不错。
②印尼白魔芋 印尼白魔芋在整个爪哇岛的林下及河边皆容易找到。该种魔芋通常是呈丛状生长,单一地下球茎质量可达8~10 kg,类似中国的花魔芋,但其食用组织颜色更为洁白,单宁含量低,水分含量较珠芽弥勒魔芋高。该种魔芋地下球茎上紧凑生长着长卵形小根茎,是翌年的繁殖材料,但卵形小根茎的保存要困难一些。该种适合作为无硫魔芋精粉的原料,色泽非常好,因出粉率低,尤其是精粉粘度过低,且粘度下降迅速,利用价值不高,故当地人少有收购。曾有台湾客户因收购该种魔芋导致不小损失。因此,该种在印尼仍处于自然野生生长状态,几乎仍无人工种植。
③疣柄魔芋 该种魔芋在印尼几乎所有岛屿皆有发现,一般认为:一是爪哇岛居民迁徙至外岛时顺便携带所致,二是与飞鸟传播疣柄魔芋成熟的种子到整个南洋有直接关系。在印尼最东部伊里安岛的被当地人称之为印尼“天涯海角”的马老奇县随处可见成片的野生疣柄魔芋,植株高达3~3.5 m,其球茎质量在50~60 kg的比比皆是。尽管是在海拔仅几米的开旷沙质地带,疣柄魔芋生长仍十分健壮。该种魔芋属淀粉型,基本不含魔芋精粉。印尼的疣柄魔芋分为2种,一种为叶柄光滑型的,另一种为叶柄上带毛刺突起状的,但两者球茎中所含淀粉差异不大。20世纪中叶以前,印尼爪哇岛居民主要将其作为粮食缺乏年代的食物来源补充。据当地人介绍,疣柄魔芋现已少有人食用,人们主要将其作为牲畜的辅助淀粉饲料。
1.2 印尼食用魔芋资源的历史
在可食用的3种魔芋,珠芽弥勒魔芋、印尼白魔芋、疣柄魔芋历史上一直是印尼土著人食用的主要淀粉农作物之一,用以弥补稻米产量的不足。但如今的印尼年轻人则很少再有如其父辈食用传统魔芋的习俗了。在印尼,疣柄魔芋的栽种及民间食用历史久远,而弥勒魔芋及印尼白魔芋因其组织中含有较多刺激成分,如草酸钙及生物碱等,少有人食用,因而栽种远不及疣柄魔芋。由于印尼当地民众缺少制作类似中国传统魔芋豆腐的技术,这也导致弥勒魔芋及印尼白魔芋未受当地人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见有关从印尼白魔芋中提取葡甘聚糖的研究报道[2]。
有文献记载,早在1943年二战日军占领南太平洋岛屿期间,应日本军方要求,印尼地方政府就要求当地民众在爪哇岛种植珠芽弥勒魔芋及印尼白魔芋,以满足日军每年需大量魔芋干片作为军需物资,用于修建碉堡、机场的需求。其中,二战中日军采用特种日本纸制作的9 300余个能携带炸弹热气球所需的高粘度粘合剂即是采用魔芋精粉为原料生产的,其中的一部分飘到美国西海岸爆炸后引起树林大火[3]。日本战败后,熟悉印尼弥勒魔芋价值的少数日本军人留在了南洋,至此一直从事魔芋的加工工作。几十年来,印尼出产的弥勒魔芋精粉多数皆出口日本[4],当年日本老兵在南洋开办的魔芋加工企业Ambico公司,现已由第三代传人接管。Ambico公司的魔芋产品则大部分出口日本,少量魔芋丝结等产品可在印尼雅加达、泗水等由日本侨民经营的超市中看到。
日本魔芋界对珠芽魔芋并不陌生。据报道,1998年,由日本科学技术促进会(JSPS)提供经费支持,来自东京大学的一批日本魔芋学术界权威联合印尼农业院校在印尼对魔芋进行了长达10 a的系统研究[4],涉及内容包括魔芋野生品种的调查[5]、民间种植疣柄魔芋的缘由[6]、印尼白魔芋中几个品种的区分[7]、林下弥勒魔芋种植模式的调查[8]、魔芋种球种植深度对球茎膨大的影响[9]、浇水频率对魔芋生长的影响[10]等,最终对弥勒种魔芋的内在品质给予高度评价。长期以来,以弥勒魔芋为原料加工的魔芋精粉也持续多年输入日本。不巧的是,除琉球群岛属亚热带气候外,日本本岛并无适宜珠芽弥勒魔芋生长的区域,因此只有采用花魔芋作为栽培种。
2 印尼食用魔芋的加工方法及原料去向
目前,印尼魔芋加工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鲜魔芋的加工分为少数小规模的企业集中干燥加工和多数较为偏远的魔芋产区农户的个体切片晒干加工2类。其中,加工企业主要在东爪哇的泗水、马琅及西爪哇万隆等地。据了解,目前印尼魔芋加工配套条件最完善的是Ambico公司,即二战日本老兵在印尼创办的公司,现是全印尼涉足魔芋生产最早,生产规模最大、魔芋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日处理鲜芋25~28 t,采用管道天然气为燃料,干燥成本低廉,以振动床热风干燥芋片的方法生产上乘质量魔芋干片,设备年加工鲜魔芋能力3 500~4 000 t,干片粉碎工序皆采用日本技术及设备,产品质量优异,是印尼目前最具竞争优势的魔芋企业。该公司多数魔芋精粉以冷柜方式输出日本,公司总部位于日本神户。除此以外,如几年前建立的位于爪哇泗水的魔芋加工厂,系采用进口自中国的魔芋粉碎设备,但安装本地热风干燥设备,或者是西爪哇部分加工者采用类似烤房进行烘干的半成品生产商。目前,印尼魔芋多数仍采用日晒干燥的方法进行加工。因晒片质量不佳,常常难以达到日本魔芋进口商的要求,多数半成品被香港、台湾及少数中国大陆客户购买,以集装箱海运方式运回后再进行粉碎。对中国客户而言,目前魔芋干片和精粉的进口关税是13%,进口增殖税为17%。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加工的魔芋晒片分为2种,即珠芽弥勒魔芋及印尼白魔芋晒片,前者4.5~5.0 kg鲜魔芋晒干可得到1 kg干片,干片出粉率在65%~70%,而后者一般需要15~16 kg鲜魔芋方可获得1 kg晒片,出粉率约50%。由于国外买家需求迅速增加,新鲜弥勒魔芋的价格也从2006年的700~800 Rp.(印尼盾)/kg 上涨到 2010 年的 3 200 Rp.(印尼盾)/kg,白魔芋的价格要低一些。虽然印尼白魔芋晒片的色泽通常显著好于弥勒魔芋片,但因为白魔芋片出粉率及精粉粘度要大大低于后者,故多出现客商争抢弥勒魔芋,而白魔芋却无人问津的局面。其实,印尼白魔芋若加工及储存得当,是生产无硫魔芋精粉不可多得的原料,亦有独特的发展及应用潜力。
3 印尼魔芋产业的优劣势
印尼的魔芋资源优势显著,气候环境独特,但民间缺乏“魔芋文化”。印尼虽是全球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全国约九成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但在印尼几乎看不到素食菜肴中有采用魔芋为原料做成的传统食品,农贸市场上也无“魔芋豆腐”的踪迹,当地人亦不知道魔芋豆腐如何制作。魔芋的其他用途也是近半个多世纪才为印尼人所知。
3.1 印尼魔芋产业的优势
①品种优势 就提取魔芋精粉而言,印尼可谓是最具优势的国家。不论是魔芋的繁殖系数、膨大系数、葡甘聚糖含量还是粘度数值,珠芽弥勒魔芋皆是全球热带、亚热带比较优势最强的栽培种。印尼的A.muelleri魔芋资源总量全球最多,尽管文献记载泰国中部及缅甸东南部山区也有少量珠芽弥勒魔芋生长,但印尼弥勒魔芋品种较纯,几乎无A.bulbifer(即缅甸红魔芋)种搀杂其中,而泰国及缅甸的魔芋品种则多有混杂,不易区分。
②气候优势 低纬度、靠近赤道的热带季风气候环境,是野生魔芋资源的栖息地。一般认为,魔芋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印尼全年仅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一般为当年9~10月至翌年的3~4月,高温、高湿是印尼气候的最大特征,全年温度基本在25~27℃,相对湿度70%~95% ,很适宜魔芋生长。雨季来临后,魔芋生长迅速;雨季结束后,魔芋植株自然倒苗,地下球茎进入旱季休眠期,因此,印尼地区种植的魔芋,一般不会遭受低温受冻,种芋储存也相对容易。
③土壤肥沃 印尼是一个典型的多火山国家,土壤极为肥沃。在魔芋生长的几个主要岛屿,土壤多为肥沃的火山灰质黑壤土,在林下的坡地,土壤则要疏松得多,种植魔芋所需人工要少得多,农户一般也不用再施肥。但低凹地带土壤粘性亦较大,在旱季,农户人工整地及魔芋采收费用很高,有时人工开销要占鲜魔芋所卖收入的近50%。
④魔芋成熟度高 在缅甸,人们往往在植株尚未成熟倒苗以前采挖野生魔芋,导致魔芋球茎成熟度不够,有效含量偏低,还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印尼则完全不同,魔芋的采收一定是在旱季待植株倒伏多日后才会进行。因此,所收获的球茎成熟度高,其组织中葡甘聚糖含量亦高,这也是印尼弥勒魔芋除自身干物质含量高以外,生长期较长因而出粉率亦较高的主要原因。
3.2 印尼魔芋产业的劣势
①种植分散,难以集中加工 在印尼,适合魔芋生长的温度环境不是问题。实际上,魔芋生长季节日照仍过分强烈,土壤水分蒸发量过大,魔芋植株特别是叶片的蒸腾作用会显著加快,尤其是海拔较低的区域该问题更为突出。通常,魔芋在海拔0~900 m的区域皆可生长,但魔芋是一种喜荫作物,在较低海拔空旷地种植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生物产量,因此,魔芋适合种植在有一定坡度的林下如柚木林中。在印尼,森林属国有资产,由林产部下属公司管理。因此,魔芋的推广及种植多是在林产部下属公司领导下进行。一方面,这可弥补农户看护森林收入的不足,同时还防止森林被盗伐及减少森林火灾发生。虽是典型的林下“副业”,但种魔芋的收入能占到农户家庭总收入的50~85%,是种植木薯收入的10倍。与中国的情形不同,印尼农业部门基本未涉足魔芋种植环节,这一特点可能是印尼魔芋种植业存在的天然缺陷。林产部官员一般仅选择那些树龄在20 a以上的森林让农户套种魔芋 (如在东爪哇的Madium县),而这样的区域通常比较分散,这导致魔芋收获时商品芋集中度不高,不具备就近加工的基本条件,需经中间商收购集中后再转卖给下家,要多次倒手后最后才会集中到加工企业手中。因原料总量缺乏且处于相对分散的状况,要建立加工厂的确需要人们仔细斟酌,否则将是“无米之炊”。
②灌溉设施缺乏 印尼全年只有旱季及雨季之分。若有人工灌溉条件,在印尼全年皆可种植魔芋。但印尼低海拔地区缺少水利设施,当雨季结束后,处于休眠的魔芋球茎萌发则决定于太平洋上空季风雨季的来临。即使雨季到来,因低海拔空旷地带土壤水分蒸发过大,魔芋叶片易受灼伤,对根系较浅的魔芋植株更是不利。因此,在印尼最适宜魔芋生长的环境还是“上山入林”。
③加工条件受限 通常的加工方法是将鲜魔芋切片后置于竹篱笆上晒干。但印尼位于赤道地带的阳光充足,以及旱季基本无降雨的气候特点,使得日光干燥成为普通民众采用的一种最为廉价、方便的干燥方法。不足的是,日晒所获魔芋干片色泽较深,且芋片粘度损失很大,只能得到劣质的低粘度二级或三级精粉。在印尼,目前只有个别加工企业具备机械化热风干燥的条件。
④干燥燃料成本高 印尼虽是东盟最大的矿物燃料能源生产国,也是本地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然而,印尼普通民众生活中基本不用燃煤。虽然中国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大从印尼加里曼丹岛进口燃料煤,但因印尼多岛屿的特性,在其国内自己用煤却十分困难,如在魔芋加工相对集中的爪哇岛上,燃煤十分缺乏,小公司或个人要从外岛购买及运煤缺乏基本的物流条件,而市场上又无煤可买。农产品加工小企业主要是采用稻壳、柴薪等作为燃料,但难以提供可持续的数量。少数企业采用罐装液化气或重油为燃料,但干燥成本过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⑤高温高湿环境致使产品储存成本升高 不论魔芋干片或精粉,其储存方式及条件始终是影响魔芋粘度的一大因素。印尼常年白天气温在33℃左右,昼夜间温差亦不大于5~6℃,空气湿度也大。而普通农户基本不具备空调储存魔芋半成品的条件,少数魔芋加工企业采用空调保存方法又大幅提高了其生产成本。
4 我国发展弥勒魔芋的建议
作者认为,尽管中国和日本是魔芋商业生产及应用的主要国家,但全球最佳魔芋种质资源既不在中国,亦不在日本。我们不应因为中国魔芋精粉年产量已是全球最多而自满。因为一个年产量不足2万t精粉的行业还难以称其为一个产业,而这个行业却充满人气,潜力巨大。是否仍走原先的魔芋种植老路的确值得反思,而寻找新的种植品种及方法可能是更明智的尝试。作者推测,至少日本魔芋学术界是完全清楚“珠芽弥勒魔芋”与“红魔芋”的本质区别,日本客户亦不购“红魔芋”精粉。在与中国同行交流中,但却对珠芽魔芋讳莫如深。几年前,日本魔芋协会也组织成员几次考察云南边境及缅甸北部“红魔芋”发展状况。客观结论是,日本本岛基本不适宜弥勒魔芋的生长,而在中国则不然,有不少区域适宜弥勒魔芋的生长。中国魔芋界也基本认为“红魔芋”内在品质低,似乎两国魔芋同行皆形成“珠芽魔芋”开发价值不大的共识。这也许是日本魔芋界多年来进行魔芋资源情报模糊战略的又一成功案例。因为中国规模化种植弥勒魔芋的话,无疑会给国外同行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对于珠芽魔芋弥勒种,国内的确不应再耽误宝贵的发展机遇。5 a来的试验种植结果表明,因气候条件更为温和,弥勒种在云南省长势甚至好于其南太平洋岛上的原生地,所获魔芋球茎饱满,组织中葡甘聚糖颗粒大,粘度高,是难得的优势魔芋栽培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虽是魔芋的原产地,但在印尼的低海拔开旷区域并不适宜魔芋的生长,只能上坡入林选择最佳种植区。适合魔芋生长的苏门答腊岛等邻近外岛(对爪哇岛而言)的区域也因森林大量砍伐用于规模化种植市场价格不错的棕榈树而距离加工地越来越远。我国云南边境地区地理气候环境更为温和,非常适合弥勒魔芋的生长,且既可在山区生长,亦可种植在坝区。近几年的试验种植表明,云南德宏州、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红河等边境地区皆是弥勒魔芋的适宜种植区。我国应加快弥勒魔芋在国内南方省份低海拔地区的试验种植,进一步提升我国魔芋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魔芋产业的竞争基础在原料,原料的竞争则是由优势种植品种决定。可以预计,全球魔芋原料竞争态势将会进一步围绕珠芽弥勒魔芋而加剧。
[1]Sastrapradja S G,Hambali G,Prana T K.EdibleAmorphophallusand its related species in Indonesia[M].S.Chandra(ed.):Edible Aroids,Clarendon Press,Oxford,1984:17-23.
[2]Saffi I.Study on extraction of mannan from ‘iles-iles’(A.variabilis)[J].Thesis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Bog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ogor,1981:81.(in Indonesia).
[3]Takeuchi T.History of Konjac in Japan[M].Tokyo:Kodanhsa,206.(in Japanese).
[4]Sugiyama N,SantosaE.EdibleAmorphophallusin Indonesia[M].Potential Crops in Agroforestry.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Yogyakarta,2008:125.
[5]Sugiyama N,Santosa E.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foot Yam(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Cultivars in Java using AFLP markers[J].Jpn J Trop Agric,2006,50(4):215-218.
[6]Santosa E,Kawabata S.Reasons for farmer's decision to cultivate elephant foot yams in Kuningan district,West Java,Indonesia[J].Jpn J Trop Agric,2003,47(2):83-89.
[7]Santosa E,Sugiyama N.Classification ofAmorphophallus variabilis in West Java,Indonesia,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lorescences[J].Jpn J Trop Agric,2004,48(1):25-34.
[8]Santosa E,Sugiyama N,Hikosaka S,et al.Cultivation of Amorphophallusmuelleri Blume in timber forests of East Java,Indonesia[J].Jpn J Trop Agric,2003,47(3):190-197.
[9]Santosa E,Hikosaka S,Nakata M,et al.Effect of planting depth on growth and corm shape of two Amorphophallus species cultivated in Indonesia[J].Jpn J Trop Agric,2004,48(4):240-245.
[10]Santosa E,Sulistyono E,Sopandie D.Effect of watering frequency on the growth of elephant foot yams[J].Jpn J Trop Agric,2004,48(4):2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