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吴镇的“渔父”山水画艺术

2011-08-15

关键词:吴镇渔父渔夫

戴 旋

论吴镇的“渔父”山水画艺术

戴 旋

吴镇是元代书画四大家之一,善画山水、竹石。以吴镇1345年所作《渔父图》、1336年所作《渔夫图》和1341年所作《洞庭渔隐图》为例,从构图着眼,分析了吴镇“渔父”题材山水画的艺术旨趣。

吴镇;山水画;构图;笔墨;意境;知人论世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据《沧螺集》卷三记载,吴镇长住魏塘,“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隐居不仕,少与达官贵人往来。他的绘画题材多为渔父、竹石之类,一生画过很多《渔父图》。他笔下的渔父是泛舟江湖、独钓鲈鱼的文人骚客形象。

吴镇的渔父山水画,烟波浩渺,峰峦隐现,画面透出一股清旷野逸之气。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近年来,人们多以“知人论世”的方法研究其作品。“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意思是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生活情况、思想感情以及时代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把握其作品的内涵。中国画和古诗文有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有“书画同源”,“书画相通”的说法。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就主张书画用笔相同,元代赵孟頫也有“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诗句[1]。因此,人们借用研究文学的这一方式研究中国画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但是,中国画毕竟是与中国文学不同的艺术门类,书画研究还要遵循书画自身的规律。本文尝试从图像的视角来研究吴镇的山水画作品。

一、构图的美学指向

吴镇的山水画,多以“渔隐”为主题,构图大多为“一河两岸,三段式”,并在近景或中景的渚岸画数株杂树。“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在元代画家中是盛懋、吴镇和朱德润、倪瓒等常采用的构图方式。从吴镇现存的作品来看,1345年所作的《渔父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最能代表这种图式。这幅画最下端为近景,画平远山丘,两棵苍劲的巨树擎天挺拔,山丘坳处有一间茅屋,茅屋后是平直的岸汀,岸汀生长茂密的几排水草,水草旁边漂着一叶小舟,舟上坐一个渔夫。中景为一片几近空白的湖水。画面的中上方为远景,画一组高低不一的土坡和一组一高一低的山峰,山峰为三角峰。土坡之间画一道弯弯曲曲的河水,河水从远方缓缓流过来,与中部水域融为一体。他1336年画的《渔夫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是一幅类似“三段式”构图的作品:近景岸滩,河滩上长满了稀稀疏疏的蒲草,随风摇曳,使得画面静中有动;中景是一片湖水,水中画一处渚屿,上画两棵杂树,一棵树主干弯曲仰上,另一棵弯曲偃斜;远景是一组土坡,土坡处画两棵弯曲交叉取势的杂树,与渚岛上的两树呼应,更远处是一峦秀峰。一派湖观山色中,一渔夫安然垂钓。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洞庭渔隐图》(1341年):近岸平坡处画几株松树,两棵挺立,一棵虬曲,形态不一;中部河水宽广,波澜不惊;远岸坡石堆积,杂树丛生其上,坡与水相接之处蒲草丛生,土坡水边飘一叶扁舟,一渔夫执竿垂钓。吴镇的这种“三段式”构图作品,画面天高云淡,流水不惊,萧简通透,清旷高远,给人一种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感觉。

吴镇山水阔远构图,树木山石疏密有致、远近相间,轻舟漂泊、静中有动,萧疏简约。既不同于北宋荆、关全景构图,又不同于南宋马夏之边角构图,是元代画家开创的独特构图方式,含蓄地表现了画家的心理状态。吴镇作品远景中的远山、近景中的堤岸或土坡,把河水围合成一个相对的封闭场景,从形式上看,远山就变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在这方相对宁静的水域之上,渔夫悠然自得地垂钓。渔夫不是在“人境”垂钓,乃是渴望寄身于一个不为人所知,不受世人骚扰的自我空间垂钓。这个空间是画家营造的可游、可居、可隐的理想天地,既没有权贵排挤之忧,又没有同僚的倾轧之苦,成为画家心灵的栖息地,是古今文人梦寐以求的山水天地。吴镇采用这种独特的构图营造一个封闭的空间,在此封闭的空间中,心灵获得了一个宽泛的空间。在吴镇山水画背后,深藏着对林泉高致、逍遥自在的追求及体味。这就是“一河两岸式”构图的深层心理意识。

董其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低则有情。”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自然中的山林泉壑、峰峦岫谷、汀渚杂树都成为画家表情达意的元素符号。吴镇的“渔夫”山水画剪辑了自然元素,以自然元素围合空间的独特构图方式表现了画家避世之道。但是多数学者没有结合作品的构图,仅从“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出发演绎推论,认为这是由于当时蒙古族采取了民族分化政策,元代士人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退避山林,独善其身,追求闲逸、超脱趣味是他们共同的愿望。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论流于概念化和抽象化。从具体的构图着手,理解吴镇遗世独立的情怀就有了确凿的论据。

二、树木的造型意义

无论是欣赏还是研究美术作品都不能离开作品的具体造型,因为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在吴镇山水画中,近景很少画小树,他喜爱画三两棵参天大树,画面上的树木个个粗壮而枝叶茂密,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有研究者认为,树是画家心灵的写照,预示作者孤高、耿直,虽“势力不能夺”的强烈个性。有人从文化源头上考察,认为“树木”在中国古代往往和隐士联系在一起。自从庄子提出“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之后,树木就己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硕大而无用,成为无用之用之物。“无用不是完全无用,而是与大多数普通的人相同,不因才美被统治阶级发现而加以利用”[2]。他们认为吴镇通过‘树木”这个特殊的符号传递他内心的情感:以“树木”喻己,成为时代无用之物。我们认为,撷取画面组成元素作文化阐释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是绘画首先是构图、造型和笔墨的艺术,如果不从造型入手分析,画作内涵分析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他的《渔父图》少了两棵巨树,《洞庭渔隐图》少了两棵巨松,整个画面将大异其趣:其一,画面将失去均衡感,头重脚轻;其二,画面失去层次感,空旷单调;其三,现在近景、中景中的树木和远处的峰峦相互掩映衬托,突出了画面幽深辽阔高远的意境,如果删除作品中的树木,这种意境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吴镇作品的“树木”是组成画面整体的重要元素,且服从画面整体。有了“树木”与山水坡石的互映,画面才显得和谐匀称,层次分明,意境高远,才合画理。因此,“不要孤立地认识形式因素的作用,而是把形式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形式与表现内容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视为一个整体”[3]。只有从造型出发,研究“树木”在画理方面的作用,在形式基础上作文化阐释才有一定的美术学意义。

三、笔墨的审美追求

元季四大家笔墨各有千秋,“黄之苍古,王之秀润,倪之简远,吴之深邃”。吴镇山水画技法上乘董巨而兼习马、夏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峦林木的茂密苍郁景色,并吸收了李、郭的某些画法,又吸收了赵孟頫重“古意”的思想,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清代秦祖永说他的作品“墨汁淋漓,古厚之气,扑人眉宇”[4]。

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绢本水墨 《渔夫图》(1336)为例,整幅画面取景于江南水乡,先以淡墨勾勒出远处山峦,再以披麻皴出山石的肌理,使山石显示出质感,峰峦矾头处以湿笔点苔,图中的树木和水草则以湿笔画成。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江渔隐图》、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溪山高隐图》等作品,均先以浓墨中锋勾勒出乔木树干,以淡墨勾画山之轮廓,再以淡墨皴擦古木苍皮,皴擦山岭岩石之貌,复以湿墨衬染,层层渲染,浓淡相宜,辅以湿墨点苔,使得画面沉郁苍劲,凄清凝重之中透出一股雄浑肃穆之气。正如清代吴历在《墨井画跋》中所言:“梅道人得董巨风骨气候,带湿点苔,苍苍茫茫,有雄迈之气”。如1345年作的《渔父图》(轴),整幅画以水墨为主,先用线条勾勒山石土坡轮廓,采用长披麻皴扫写江南土山或皴擦杂树古木枝干,然后罩上一层淡墨,再用浓墨点苔。笔法圆润,厚重饱满,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诗意,意境幽深。纵观吴镇的山水作品,以湿笔重墨为上,辅以湿笔积染铺写,是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这种处理使水墨氤氲的中国画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元四家中,吴镇是以水墨氤氲,气韵沉厚的特征见称的。他的用笔爽劲利落,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5]

追根溯源,我们认为,湿笔重墨与吴镇的生活环境,生活境遇密切相关。吴镇身处江南,江南一年四季,气候湿润,草木苍翠,郁郁葱葱,湿笔重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的山水草木景致,烟雨茫茫之态,使他的山水画气象沉郁,墨色淋漓。这种效果能给观画者凄静、孤寂、超尘脱俗的感觉。“墨色淋漓障犹湿”,正如傅益瑶评价他父亲傅抱石的作品所说,“这个湿字是天地的润气,而不是纸上的水分”[6]。吴镇的重墨山水对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等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画是构图、造型和笔墨的艺术,中国画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无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中国画不从国画自身出发,无论得出什么石破天惊的结论都无济于事。因此,只有结合作品的构图、造型和笔墨研究吴镇的作品,才能真正领会“渔父”题材山水画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吴镇山水画的艺术取向和艺术价值。

[1]笪重光.画筌[M].关和璋,译解.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59-60.

[2]王威威.庄子学派的思想演变与百家争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

[3]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3.

[4]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31.

[5]陈翔,等.创造与永恒:中西美术史话:美术分册[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262.

[6]傅益瑶.我的父亲傅抱石[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85.

J205

A

1673-1999(2011)23-0134-02

戴旋(1970-),男,江苏阜宁人,硕士,江苏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书画艺术。

2011-09-30

猜你喜欢

吴镇渔父渔夫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渔夫和小猫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上“班”
图说书法
渔夫之利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吴镇力作沪上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