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导产生的汉语话题结构
2011-08-15吴晶
吴 晶
论推导产生的汉语话题结构
吴 晶
将汉语话题分为框架式、焦点式、述题基础相关式三类。认为框架式话题中话题同宾语位置形容词能构成完整名词短语的话题结构,是语言演算过程中推导产生的结果。运用乔姆斯基的理论,例举了这种话题结构的形成过程。认为古代汉语的形容词结构和现代汉语“的”字的产生,为该类话题的推导原理提供了历时动因。
汉语;句式;话题;论元分列式话题;语言演算;推导
对汉语话题最早进行研究的是赵元任,他认为汉语话题实际上是句子的主语,话题后的所有成分构成其谓语[1]。以黃正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汉语话题是由句子中的论元移位到句首的结果[2],因此汉语中存在英语式的话题化现象。这一论断的论据就是位于汉语句首的话题受到毗邻条见的制约。石定栩认为汉语话题必须得到句法上的允准,他举出了六种类型的悬垂汉语话题结构,并指出:其中的话题要么同句子内一个空位相联系,是移位的结果;要么事实上是句子的主语或状语[3]。也就是说,汉语内没有真正的话题。对此,潘海华,胡建华给予了反驳。陈平认为汉语话题是语用概念,不应该被纳入形式的句法研究[4]。袁毓林也认为汉语话题尚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些话题兼具话题及主语/宾语的性质[5]。
近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汉语话题是基础生成的,而非移位的产物。徐烈炯、刘丹青是生成说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汉语话题像句子的主语一样是句子生成过程中插入到话题节点的[6]。徐烈炯分析了汉语话题同焦点的差别。刘丹青罗列了汉语的非典型性话题,他认为汉语主语后的名词成分是次话题,同句首的主话题相对应;次话题又包括分裂式话题结构和同一性话题结构。次话题不同于句尾的宾语,因为次话题排斥焦点[7]。邓思颖也认为话题不是移位的结果,但是话题必须同句子内的某个空位相关联[8]。
一、汉语话题的基础类别
汉语话题可分为框架式话题、焦点式话题和述题基础相关式话题。
(1)水果,我喜欢吃香蕉。
(2)语言学,张三很喜欢。
(3)中国,很少的耕地却养活了很多的人口。
这三个例句分别是三种话题的代表。
例句(1)中,话题“水果”同宾语“香蕉”相关,前者是后者的上意词,存在整体和个体的框架关系。这种类型的话题又被称作汉语式话题。例句(2)中,话题同宾语即动词内部论元同指(与空位同指),同时话题成为整句焦点。焦点式话题要么同句子内某个论元位置的空位具备指代关系,要么同处于论元位置的代词相指代。在前一种情况下,这种话题被称作英语式话题(类似话题化的结果)。例句(3)中,话题“中国”为述题(话题后的全部句子结构)设定了谈话范畴,而并不与主语或宾语有指代关系。
现代汉语千变万化,话题结构也是如此。本文要讨论的是上面例句(1)代表的框架式话题的一个子类别:话题同宾语位置形容词可以构成名词短语的话题结构,即刘丹青论述的汉语非典型性话题中的论元分列式话题[7]。
(4)衬衫,我喜欢蓝色的。
例句(4)中的话题“衬衫”同宾语位置的形容词“蓝色的”可以构成完整的名词短语,充当句子宾语,句型即:“我喜欢蓝色的衬衫”。这种话题结构被称为论元分列式话题。
刘丹青所列例句为“我衬衫喜欢蓝色的”,并指出“衬衫”是句子的次话题。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方式不恰当。这里,例句中的所谓“次话题”应该是焦点。只有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才具备话题性质,如被语气词“呢”“吧”等标记[5]。因此,笔者将要讨论的话题是典型的位于句首的、从属于框架式的论元分裂式话题。
二、论元分列式话题的形成
在千变万化的汉语话题成分中,有的是基础生成的,如例句(1)-(3);有的是语言演算过程中推导产生的,如例句(4),即汉语分裂式话题。需要明确的是,(4)同(1)归属于框架式话题,但二者生成方式迥然不同。将二者划分为框架式话题的标准是话题同述题中宾语位置的成分能构成整体和个体的框架关系,而就形成方式而言,例句(1)是古已有之的结构,例句(4)是现代汉语演变的结果。
Chomsky认为,人的认知中存在一个词库(lexicon)。一个人掌握的全部词汇都在词库中,当需要组句时,语言运算就从词库里拷贝词条,然后将它们以成对的方式合并,最后完成一个句子的运算[9]。以此为背景,例句(4)转录为(5)的推导方式如下:
(5)衬衫,我喜欢蓝色的。
(6)N={衬衫1,喜欢1,Tense1,蓝色的1,我1}
(7)a.N1={衬衫0,喜欢1,Tense1,蓝色的0,我1}
b.[DP蓝色的 衬衫]
(8)a.N2={衬衫0,喜欢0,Tense1,蓝色的0,我1}
b.[VP喜欢 [DP蓝色的 衬衫]]
(9)a.N3={衬衫0,喜欢0,Tense1,蓝色的0,我0}
b.[vP我 [VP喜欢 [DP蓝色的 衬衫]]]
(10)a.N4={衬衫0,喜欢0,Tense0,蓝色的0,我0}
b.[Tense’Tense [vP 我 [VP 喜欢 [DP 蓝色的衬衫]]]]
(11)a.N5={衬衫0,喜欢0,Tense0,蓝色的0,我0}
b.[TenseP 我[Tense’Tense [vPt我[VP 喜欢 [DP蓝色的 衬衫]]]]]
(12)a.N6={衬衫0,喜欢0,Tense0,蓝色的0,我0}
b.[TopicP 衬衫[TenseP 我[Tense’Tense [vPt我[VP 喜欢 [DP 蓝色的衬衫]]]]]]
(13)[CP [TopicP 衬衫[TenseP 我[Tense’Tense[vPt我[VP 喜欢 [DP 蓝色的衬衫]]]]]]]
其中(6)-(12)代表了(5)的演算过程。N 是“计算”(numeration)代表语言演算的开端。{}内的各项是从词库(lexicon)中拷贝的,各词项下方的脚码代表该项在最终句子中出现的次数,1代表一次,0代表该词项已经被选用了。Tense是时态,Topic是话题,TenseP和TopicP分别代表时态短语和话题短语。(7)是运算的第一步,“蓝色的”和“衬衫”被选出来且加以合并,其结果构成DP限定词短语。相应的,N中的“蓝色的”和“衬衫”的脚码由1变成0。我们重复这样的选项,合并程序,最后将获得的话题短语TopicP同CP(句子最大投射)合并,得出最终的句子(5)。另外,(11)中的第5次运算涉及到外部论元“我”由动词内部向时态标志语位置移位的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2)中“衬衫”被从宾语处删除,因为该名词短语生成在宾语位置后,为了满足话题节点的特征核查,移位到了句首的话题位置。“移位”是管约论[10]中的旧术语,最简方案中“移位”是“拷贝”和“合并”的过程。那么(12)中的“衬衫”有两个拷贝项,宾语位置拷贝被删除,话题位置的拷贝项则被保留下来,因为后者担负核查话题特征的任务。。
我们说论元分列式话题是由宾语处移位到话题位置的结果,因为首先这种推导方式同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理论切合,双项合并原则,题元理论,特征核查等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现和遵守;其次,分列式话题移位说有外在的历时因素。
三、分裂式话题推导衍生的历时动因
假设大部分话题在上古时代都是基础生成,那么移位式话题是现代汉语范畴,是语言逐步演化的结果。 (14)a转录为(22):
(22)衬衫,我喜欢蓝色的。
这里,关键在于末尾的形容词“蓝色的”。通过观察古代汉语,我们发现,色彩形容词加名词的表述一般是颜色本身加上被形容的词汇。
(23)a.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山海经·北山经》)
b.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
c.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
d.其翼附群山,並盖青云(《水经注·江水》)
这里,a,c,d中的带有颜色的词汇都是颜色加名词。b句“五色”相当于“五彩”,情况也类似,因为当时还没有“的”出现。类似的跟颜色无关的形容词如下:
(24)a.缥囊纪庆, 玉烛调辰 (《洛阳伽蓝记·城西》)
b.崇门丰室,洞户连房(《洛阳伽蓝记·城西》)
那么(22)中的“蓝色的”就是汉语后来演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假定下面一个演化过程:
(25)蓝衫→蓝的衫→蓝色的衬衫
这个演化过程只是大概的猜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后来插入的。据王力考证,“的”字较早形式是“底”,首先见于唐代禅家语录[11]。
(26)a.只是丑陋底人。(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b.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底人。
这就证实了我们(25)的演变假设。回到(22)的解释转录为(27):
(27)衬衫,我喜欢蓝色的。
其中,蓝色的衬衫本应该是一个整体 (蓝衫),“的”字插入后,该整体变得相对松散,于是中心词前移充当框架式话题变为可能。
论元分列式话题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
(28)黄鱼,我买了三条。
这里,位于句首的话题“黄鱼”可以同宾语位置的量词“三条”构成名词短语“三条黄鱼”。但是,(28)中的话题“黄鱼”不是从句尾“三条”的后面移位到句首话题处才产生的,相反它是基础生成的。我们可以找到历时的证明,在汉语最早的记载中有下面的文字叙述:
(29)a.俘人十有六人。(殷墟卜辞)
b.十犬又五犬
从中可以发现,当句子中存在数量描述时,都是数量加名词,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单位词。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西周金文:
(30)a.玉十玉。
b.田十田。
这里,“玉十玉”可粗略理解为“玉,十块”,只不过当时并未形成“块”这个单位词。但是从句子结构可以发现,“玉”作为被描述的对象可脱离数词或单位,并被放置到它们的前面。就例句(28)而言,完全可以假设有这样的结构“黄鱼,三条”。因此,虽同为表面上的论元分裂话题,(5)和(28),转录为(31)(32),有本质差别,前者为推导产物,后者则古已有之。
(31)衬衫,我喜欢蓝色的。
(32)黄鱼,我买了三条。
四、结论
汉语话题在上古即可找到渊源,但是,句首的话题同句尾的形容词构成完整名词短语的话题结构,是汉语演变到近现代的结果。这种话题结构不是基础生成的,而是语言运算推导的产物。运用乔姆斯基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话题结构的推导过程,即该话题是经拷贝、合并、删除原拷贝项得到的结果。同属于论元分列式话题的还有一种话题结构,即句首话题同宾语数量词相关联的话题结构,该结构在上古汉语就存在,是基础生成的。
[1]Chao Yuenren.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2]Huang C.-T.James.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531-574.
[3]Shi Dingxu.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J].Language 2000,76:383-408.
[4]Chen Ping.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al topic and relativization i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6:389-406.
[5]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刘丹青.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G]//程工,刘丹青.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邓思颖.话题句的形成[G]//程工,刘丹青.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Chomsky.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A:MIT Press,1995.
[10]Chomsky.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M].Cambridge MA:MIT Press,1982.
[1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H030
A
1673-1999(2011)23-0107-03
吴晶(1979-),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大学外语一教研室讲师。
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