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本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进的逻辑必然
2011-08-15阮晓莺
阮晓莺
(福建闽江学院法律系,福建福州350108)
幸福本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演进的逻辑必然
阮晓莺
(福建闽江学院法律系,福建福州350108)
关注民生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执政理念上均体现了幸福本位的一脉相承,克服了以物为本的局限性,用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本位执政理念的跃迁。
幸福; 民生; 中国共产党; 执政理念; 演进
英国哲学家休谟有句名言: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和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将是人类政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否则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就会成大问题[1](P60)。关注民生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和本质要求。2006年4月胡锦涛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把事关幸福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为结尾,引发了人们对幸福图景的再次审视。毫无疑问,当“幸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目标进入可感可操作的层面时,也表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执政理念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
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灵魂和核心,执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和全部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执政党对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一任务而制定和实施的执政方针、执政手段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全面把握。执政理念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执政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幸福本位的执政理念,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民生幸福的重要性。他指出,应该“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P138~139)。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始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民生幸福的关注始终放在首位。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857)。更具体地说,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引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都围绕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建设展开。即一方面尽快使我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尽快结束四分五裂、连年战乱的局面;另一方面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强大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基本的社会保护措施得到了贯彻,如禁止童工,还有农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这些都为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和经济基础。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的工作标准的前提,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引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和谐幸福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把人民群众合理正当的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他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4](P146)与此同时,他还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发展慢的地区和个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社会幸福统一起来,把“每个人”的幸福与“一切人”的幸福统一起来。当然,经济上的富足并不意味着幸福。1985年9月,邓小平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强调“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1986年1月,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如果“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由此,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断。在构建物质花园的同时,着力构建精神花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为中国人民的民生幸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教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热切号召。在“三个代表”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根本的物质精神条件,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最终归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内在和谐统一的理论,就是为了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的自身素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享受、发展等需要。2000年10月11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总结说:“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5](P118)因此,他在邓小平“大三步”的基础上,提出“新三步”,从质上对民生目标做了“比较富裕”的规定。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发展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6](P444~445)当然,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表现在精神生活充实,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生活环境优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他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7](P621)同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社会支持。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释了我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他指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上这些思想与前两代人的探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幸福本位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和可供借鉴的实践基础。
胡锦涛同志准确把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既继承了传统的“富民”思想,又克服了其空想性因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取向的本质方面就在于把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民生幸福内在、有机地契合在一起。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发展必须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因此,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一句话,离开为了人民的幸福这一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会误入歧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监测评估社会建设的成效、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仅要重视客观指标,而且要重视主观指标,不仅要关注人们物质方面的生活质量,而且要关注人们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把幸福指数作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价值尺度、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对于个体而言,快乐与幸福是体现生活质量的本质内容;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人民群众的快乐和幸福是衡量社会整体发展水准的基本尺度。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执政理念上均体现了幸福本位的一脉相承,不仅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实践上的最新成果,而且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科学回应,更是对“应该怎样发展”的伦理解答。它不仅揭示了人民的幸福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还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手段。只有抓住这一点,我们的社会发展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
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第三代第四代现象的出现,彰显了政权合法性效用递减的普适性。中国共产党要跳出“政权兴亡”的历史周期率,就必须始终坚持以民生幸福为本位。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民生幸福问题解决得越好,民生幸福实现程度越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程度也就越高,政府的合法性程度也就越高;相反,不解决好民生幸福问题,民生幸福的实现程度越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合作度就会大打折扣,没有民众的信任和配合,政府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就会成为大问题。6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文盲充斥、生态赤字的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科技实力大国、经济实力大国和综合国力强国,但是我国国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因此得到同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这同执政党一直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直接相关,其突出特征就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GDP的增长,用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估社会发展的水平。这种战略在一定时期内对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确有显著的效果。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1952年的GDP为679亿元,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9年GDP总量达到335353亿元。2007年我国GDP超过德国,2010年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蛋糕越做越大,这种战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地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匮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上升为首要任务,执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民生本位的价值追求,直接表现为GDP崇拜,忽视了社会建设和民生难题的解决,出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这一经济增长本位的执政理念,采取的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思考方式,误把发展的某些手段和阶段性标准当作发展的终极价值,反映的是人类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经常表现的一叶障目的短视本性。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阶段呈现出负外部性:第一阶段,基于战后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考量,采取了单要素突进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了配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政府采取了包括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农产品价格等一系列内向型自我剥夺式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诸如农产品统购统销、人民公社、财政金融统收统支等制度安排。实践表明,这些制度安排有效地推进了国家资本的积累,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社会代价,其中最直接的便是造成了对立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发展思想为大跃进的“左”倾思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代替,在社会的经济建设中保留了革命思维的痕迹,充满了革命的狂热,用革命运动的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忽视了经济发展内在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把人民送入共产主义理想的天堂,反倒把人民送上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审判台,中国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第二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我国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向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一路突飞猛进。温家宝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2010年中国GDP达到了39.8万亿。在经济发展高歌猛进之时,也留下了两大遗憾:一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二是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资源量却明显不足。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不到40%、森林不到14%、矿产资源仅为58%。地质学家经过数十年的勘测证实,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飞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资源弱国”。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以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一半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与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我国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分别是日本、法国、德国的3~4倍,单位产值的水资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字显示,去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 40%,而创造的 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左右。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从根本上看,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而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地大踏步往前走;如果处理得不当,就有可能使我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甚至“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恶果。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本位突出的是“以物为本”,把以工业比重的上升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变革作为发展的核心。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来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解决。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是这种发展观的生动写照。由于“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因而经济增长也就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剂”成为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体的基础以及动员社会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根据。这种执政理念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置于首位,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果经济上去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却遭到了破坏。由于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变革,结果总量增长了,却陷入了“有增长无发展”或“高增长、低发展”的困境,社会阶层之间不平等现象加剧,失业状况日趋严峻,贫富两极分化得不到改善。文、教、卫事业发展滞后,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甚至许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显然,经济增长并没能自发实现其它的社会目标。虽然我们不能说这种发展观从一开始就完全忽略了人文精神,但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其它社会目标的实现,经济增长本位最终使传统发展观在背离人文精神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它的一个致命缺陷就在于,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了什么而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问题并不关心。其结果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说:“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而“幸福本位”的现代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的自由发展和福利改善为出发点,以人本主体的自由为核心,从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为侧重点来设计发展的思路和实现路径。其主体思想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上:把发展的终极关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发展应该是“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不仅重视物的增长,而且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把提高人的生活福利、拓宽人的发展空间、维护人的发展权利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关怀。
基于此,可以认为,幸福本位用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防止了“经济增长本位”中出现的“价值迷失”,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它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从追求单向度的物质生产力到开始关注包括幸福在内的多维度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体现了价值理性上的终极关怀原则。从纵向上看,它是共产党执政理念上的“价值跃迁”。
[1] 罗建文.崇尚民生幸福是善治政府的价值追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That people can lead a happy life i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ssiduously sought goal.It is the primary value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system.All CCP leaders share this governing idea,because it surmounts the limitations of material-centeredness,counteracts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with value rationality,and it is a great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governing idea of economic growth-centeredness.
Key words:happiness;people's livelihood;Chinese Communist Party;governing idea;evolution
Happy-Centeredness Is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dea of Governing
RUAN Xiao-ying
(Law Department,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A8
A
1674-0297(2011)05-0004-04
2011-04-10
2010年国家教育部课题“生态文明的多维机制建构”(编号:10YJC710047)的阶段性成果。
阮晓莺(1972-),女,福建闽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浙江大学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