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求新声于异邦
——留日先驱戢冀翬事略

2011-08-15戢焕奇高怀勇

关键词:革命日本学生

戢焕奇, 高怀勇, 刘 锋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别求新声于异邦
——留日先驱戢冀翬事略

戢焕奇, 高怀勇, 刘 锋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近代中国的社会进程中,甲午海战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分水岭。在“以强敌为师”的旗帜下,中国国内掀起了近代游学日本的高潮。作为清末留日的先驱,戢冀翬在海内外践行革命,并与革命同道积极创设多种革命报刊,成功实现了自己从留学日本的先驱向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戢冀翚; 留学; 先驱; 革命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若以甲午战争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全面输入中国文化;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努力学习日本采纳西方文化。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尽管日中两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曾经同病相怜,然而日本明治政府主动向西方派遣使者、留学生等,积极汲取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和魂洋才”的指引下,明治维新不但扭转了日本羸弱的国势,而且在甲午海战中完胜昔日之老师,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日本单一地输入中国文化的潮流。震慑于日本强盛的国力,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之后,再次“以强敌为师”,借道日本采纳西学,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游学日本的高潮。

一、缘起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林则徐等为富国强兵提出了“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喊出了近代中国采纳西学的先声,中国国内随即兴起了洋务自强运动。洋务派思想代表人物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以及后期的孙家鼐、张之洞等人都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价值取向,视“中学”为“道”、“本”,“西学”为“器”、“法”。前者为主,不可动摇;后者为辅,可随意采而用之。历史证明洋务自强运动未能增强中国国力,对于“中体”的抱残守缺更使洋务派人士在采纳“西学”的进程中固步自封。待至甲午海战,中日两国缔结的《马关条约》终结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在对强敌日本的认识与投射中,晚清社会对于自我身份的确认显得愈发明晰。巨大的反差强烈地刺激了国内有识之士的救世之心。封疆大吏张之洞,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不约而同地呼吁“采东文”、“译东书”,主张“以强敌为师”。张之洞在其著名的《劝学篇》中明确提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不过在张之洞看来,“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因为“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1](P115)。张之洞本人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时,曾深入探究日本何以短期内实现国力强盛的原因。他认为:“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榎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①[1](P116)

《劝学篇》作为钦定维新教科书,“不胫而遍于海内”。派遣学生出洋留学俨然成为了晚清社会振兴国运的良策,而师法日本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自强的捷径。对此,当代日本学者实藤慧秀评论道:“甲午之战,日本打败了中国。中国人以为日本的胜利,乃因普及教育和实行法治有成所致”[2](P16)。对于张之洞应运而生的《劝学篇》,实藤慧秀明确指出,“《劝学篇》不啻为留学日本的宣言书”[2](P23)。以此为契机,日本随之变为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中转站。1896年4月,晚清政府在驻日公使裕庚的建议下,第一次派遣戢冀翬、唐宝锷等13人东渡日本②,从而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二、从使馆学生到排满志士

戢冀翚(1878~1908),字元丞,湖北房县人,“戢自幼聪慧好学,与当地士大夫游,颇有四方之志”[3](P662)。刘成禺③在《世载堂杂忆》中称戢冀翬为晚清“留日学生最初第一人,发刊革命杂志最初第一人,亦为中山先生密派入长江运动革命第一人”[4](P150)。严格地讲,戢冀翬等13人并非晚清政府正式派遣的留日学生④。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互派公使。“时外交人员少娴日本语言文字者,两国交涉,多以英语酬酢”[4](P151),而“当时清廷尚无固定的留学政策,裕庚此举,只是基于驻日使馆业务上的需要之半官方‘使馆学生’”[5](P13)。裕庚与日本外务大臣西园寺公望多次商议派遣中国学生到日本学校学习,遂派横滨领事吕贤笙赴鄂招使馆练习学生,戢冀翬应选。

1896年4月,戢冀翬等13人以官费派赴日本留学。裕庚“经日本政府依嘱高等师范学校长嘉纳氏”,此13人就读于嘉纳治五郎自设的私塾。嘉纳治五郎聘请同校教授本田增次郎等数人“开始日语及普通学科之教授”。1899年,除6人以各种原因中途辍学外,戢冀翚、唐宝锷等7人“皆以良绩卒三年之业”,此后戢冀翚转入东京专门学校深造[6](P22)。1900年春,东京留学界组织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戢冀翬任此会干事。据同为东京专门学校学生冯自由⑤的记载,“此会实为留学界创设团体之先河”,以“联络情感策励志节为宗旨,对于国家别无政见”[7](P98)。同年8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挟光绪帝西逃,国势岌岌不可终日。其时留日学生中立志推翻满清、倡言革命者不乏其人。励志会成员因而分裂为激烈和稳健二派,激烈派倡言革命排满,稳健派则接近官场保皇。冯自由在《革命逸史》(初集)中写道:“激烈派如戢元丞、沈翔云⑥等均任会中干事,故(励志会)不啻于一革命宣传机关。”[7](P99)经沈翔云引见,戢冀翬彼时得以结识孙中山先生:“时孙总理、陈少白⑦、梁启超先后亡命日本,彼此往还,相与研究革命方略。翔云偕同学戢冀翬、吴禄贞⑧访之,一见如故,对总理尤倾倒备至”[7](P81)。是时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留日学生中不乏热衷于革命之人。据孙中山先生回忆:“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时适各省派留学生至日本之初,而赴东求学之士,类多头脑新洁,对于革命理想感受极速,转瞬成为风气。故其时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问题。”[8](P143)自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在政治上曾趋向革命。1900年9月,梁启超在东京创设高等大同学校,自任校长,从学者有冯自由、唐才常⑨等20余人。冯自由在忆述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时,如是说:“时梁方与总理、陈少白诸人往还甚密,且有联合组党之计划,故所取教材多采用英法名儒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诸学说。诸生由是高谈革命,各以卢骚、福禄特尔、丹顿、罗伯斯比尔、华盛顿相期许。是时我国留东学生全数不满百人,以主张排满之戢冀翬、沈翔云等为最激烈。戢、沈每至大同学校访友,恒流连达旦……与总理、梁启超时相过从”[7](P72)。

所谓“时相过从”,即相互来往之意。由此可见,受孙、梁等人的影响,戢冀翬早已不是“使馆学生”,更不会日后担任清政府“译员”⑩。其弟戢冀翘回忆说:“他(即戢冀翬)后来正式进入学校,就是现在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他学的是政治经济,当然对于满清的政治不满意,很早就加入了革命组织。”[9](P3)可见戢冀翬已然成为排满救国、胸怀革命的进步人士。1900年秋,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的唐才常着手组建自立军,欲回国义举推翻清朝统治:“唐与梁启超、林锡圭⑪、秦鼎彝(力山)⑫、吴禄真等决议在长江沿岸各省起兵,谋运动会党及防军,先袭取武汉为根据地”[10](P18)。唐才常号召留日学生之有志人士回国相助,“留学界表同情者,有戢冀翬、沈翔云、吴禄真”等诸人。事毕,唐才常启程回国,“出发之日,梁启超、沈翔云、戢冀翬等在红叶馆设筵祖饯,孙总理、陈少白、平山、宫崎皆在座,各举杯庆祝前途胜利,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慨”[10](P18)。如前文刘成禺所述,戢冀翬受孙中山先生密派回国参与此次长江革命:“戢元丞不露头角,回鄂阴为指示革命党联合动作”[4](P153)。是时戢冀翬持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函与刘成禺共商长江革命:“戢元丞由中山先生派往主持策应革命之负责人,元丞赍中山先生手函与予(即刘成禺),以革命驱胡为宗旨。”[4](P153)然而自立军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捕遇害。戢冀翬因藏匿于刘成禺的武昌寓所得以幸免,脱身后复返回日本。

三、从《译书汇编》到《大陆报》

历经自立军一役,戢冀翬险些血洒疆场,然其革命志向却未因之动摇。相反,戢冀翬与革命同道先后创设各种革命刊物,译介西学,开启民智。1900年12月,戢冀翬与杨廷栋、杨荫杭、雷奋⑬等人在日本东京组织了译书汇编社,“社员十四人,戢被公推为社长”[11](P151)。译书汇编社创刊《译书汇编》月刊,此刊实为我国留日学生最早创办的一种刊物。第一年出9期,第二年出12期。1903年4月改为《政法学报》,共出8期。《译书汇编》以译载十八十九世纪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主,“专以编译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7](P99)。设有政治通论、法律、经济、历史、哲学、杂篡、附录(留学界)等栏目,内容多为抨击清朝政府时弊,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要求学习日本及欧美,实行改革,以救中国于危亡。该刊虽未明言革命,“然阴与由伦敦归横滨兴中会首领孙逸仙先生声气呼应,协谋合作矣”[4](P152)。由于译书汇编社的成员大多是励志会的会员,在他们看来,唯有采纳西学,师法日本,中国才能从亡国的危机中解救出来。于是,《译书汇编》先后刊载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美国伯盖司的《政治学》、威尔孙的《政治泛论》以及英国斯宾塞的《政治进化论》、《社会平权论》等,“译笔流丽,风行一时。时人咸推为留学界杂志之元祖。自后各省学生次第倡办月刊,吾国青年思想之进步,收效至巨,不得不谓《译书汇编》实为之倡也”[7](P99)。梁启超在其所作《论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一文中同样赞道:“日本留学生有《译书汇编》、《国民报》、《开智录》之作,《译书汇编》至今尚存。能输入文明思想,为吾国放一大光明,良可珍诵。”[12](P53)总之,《译书汇编》“促进吾国青年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13](P143)。1901年5月,戢冀翬复与秦力山、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在东京创设《国民报》,此报的刊行曾受孙中山先生千元资助,然终因经费短缺,于1901年8月停刊,仅出4期。戢冀翬等人办《国民报》的宗旨在于“破中国积弊,振国民之精神,撰述选译,必期有关中国大局之急务,毋去空琐,毋叨偏思”[14](P93)。该刊分社说、时论、丛谈、纪事、来文、外论、译编、答问等八个专栏,所刊之文如《中国灭亡论》、《亡国篇》、《正仇满论》、《说汉种》、《二十世纪之中国》等,严厉鞭挞了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苟且偷安以及向帝国主义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国民报》遂掀起了海内外创办革命刊物的浪潮。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评价道:“戢元丞、沈虬斋(即沈翔云)等发起《国民报》,以鼓吹革命。留东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8](P144)冯自由亦认为:“国民报月刊,大倡革命仇满学说,措辞激昂,开留学界革命新闻之先河。”[7](P96)刘成禺赞《国民报》“是为第一次堂堂正正革命之文字。”[4](P155)不过,即使在《国民报》刊行期间,励志会及留东学界中亦有人醉心利禄,并为清吏收买。戢冀翬、沈翔云、秦力山等人“遂拟发起一国民会以救其腐败。其宗旨在宣扬革命仇满二大主义,拟运动海外各埠华侨与内地志士联合一体,共同进行。即以《国民报》为主动机关”[7](P98)。然而因《国民报》仅出4期即告停刊,国民会的筹办事宜随之搁浅。《国民报》停刊后,戢冀翚从日本回到上海,仍不忘革命事业。据刘成禺回忆:“元丞利用日本女子贵族学校校长下田哥子资本,欲宣传改革文化于长江。孙先生亦壮其行,乃设作新社于上海。首刊其《东语正规》⑭,《日本文字解》诸书,导中国人士能读日本书籍,沟通欧化,广译世界学术政治诸书,中国开明有大功焉。元丞遂为沪上革命党之交通重镇矣。”[4](P155)

1902年12月,戢冀翚又在上海创刊《大陆报》,至1906年1月停刊,共出3卷47期。《大陆报》设社说、论说、学术、军事、纪事、小说、史传等栏目,内容涵盖社会和自然科学各方面。所刊之文如《淘汰篇》、《支那风俗改革论》、《支那之真相》、《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中国之改造》等,尽述爱国救世之思。关于该刊的组建,冯自由忆述道:“戢元丞于国民报停刊后,辛丑(1902年)发刊大陆报月刊,仍延秦(力山)、杨(荫杭)、雷(奋)诸人担任笔政,鼓吹革命,排斥保皇,尤不遗余力,是为国民报之变相”[7](P96)。对于该刊的刊名,戢冀翚等在发刊辞中写道:“‘大陆’云者,盖深有痛于大陆之事,而特为大声疾呼,以觉我大陆者也”[15](P116)。对于该刊的宗旨,第5期《敬告读者诸君》一文中如是说:“自欧风东渐,大雅宏达……而吸收之者,不乏其人,其奈我国民之未周徧何。本社同人,心焉忧,奋然起,月刊一报,颜曰大陆,以开进我国民之思想为宗旨”[15](P116)。以此观之,《大陆报》当以学习西方文化为目的,并通过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开启国民思想。然而就在《大陆报》停刊之后,戢冀翚竟已迈进了人生的暮年。1905年7月,清政府学务处首次举行出洋学生归国考试,戢冀翚免试擢用,被授予进士出身,入清政府外务部,“按照所习学科,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16](P61)。戢冀翚借机暗中从事革命活动,“阴握兵权,为中山先生所赞同,乃入京主持而策画之”[4](P156)。1907年9月,袁世凯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由于戢冀翚与袁意见多有不合,终被袁以“交通革命党,危害朝廷”罪名参奏。清政府遂以私通革命党的罪名将戢冀翚革职押解回鄂。次年,戢冀翚病逝于武昌家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戢冀翚的人生历程尽管只持续了短暂的30年,但是这30年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危亡的重要时期,同时也见证了他本人及其革命同道为救危世、启明智所作的不懈努力。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伴随着中日两国权力关系的转变,戢冀翚等13人别求新声于异邦,而他本人成功地从使馆留学生蜕变为矢志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者。在革命实践中,他虽然经历磨难,但是其革命志向历久弥坚。在革命理念上,他与孙中山先生一样对于革命的信念至死不渝。无论是《译书汇编》、《国民报》,还是《大陆报》,戢冀翚等人积极译介西学,在海内外倡言革命,这无疑为后期的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先导。

注释:

①伊藤、山县、榎本、陆奥等分别是: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前首相;山县有朋(1838~1922),日本前首相,陆军元帅;榎本武扬(1836~1908),日本外交家;陆奥重光(1844~1897),日本外务大臣。

②唐宝锷(1878~1953),广东珠海人。清末首批留日学生分别是:戢冀翚、唐宝锷、朱光忠、胡宗瀛、吕烈辉、吕烈煌、韩筹南、李清澄、刘麟、冯訚谟、金维新、王某、赵某。

③刘成禺(1873~1952),湖北武昌县人。清末武昌两湖书院学生,革命者、作家,曾参与创办东京留学生刊物《湖北学生界》。

④中国最早以官费正式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活动始于1898年3月,第一批为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官费生。

⑤冯自由(1882~1958),祖籍广东,出生在日本华侨家庭。与其父冯镜如同为兴中会会员,著有《革命逸史》(1~6集)。

⑥沈翔云(1888~1913),浙江吴兴人。清末湖北自强学堂学生,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与孙中山先生交往甚密。

⑦陈少白(1869~1934),广东江门人。清末广东格致书院学生,兴中会会员,为孙中山先生战友。

⑧吴禄贞(1880~1911),湖北云梦人。清末湖北武备学堂学生,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

⑨唐才常(1867~1900),湖南浏阳人。清末长沙时务学堂教习,与谭嗣同时称“浏阳二杰”。戊戌政变后,组建自立会和自立军,并于1900年领导汉口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杀害。

⑩据戢冀翚的弟弟戢冀翘的回忆:“先兄冀翚是我国早期的留日学生,他本是驻日使馆学生之一,预备将来充任译员。”

⑪林锡圭(1881~1900),湖南湘阴人。清末长沙时务学堂学生,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1900年参加汉口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遇害。

⑫秦力山(1877~1906),湖南长沙人。清末长沙时务学堂学生,革命者。曾为横滨《清议报》、《开智录》主笔。1900年与唐才常领导汉口自立军起义,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与戢冀翚等在东京创设《国民报》,译介西学,宣传革命。

⑬杨荫杭(1878~1945),江苏无锡人,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的父亲;杨廷栋(生卒年不详),江苏吴江人;雷奋(生卒年不详)江苏松江人。此三人同为清末南洋公学学生,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⑭《东语正规》为戢冀翚与唐宝锷合作出版的日语教科书,是为了方便当时留日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而著。1900年《东语正规》的初版刊发于日本东京,1901年此书的再版发行于上海,为“中国人第一部科学地研究日语的书”,是“划时代的作品”。

[1] 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 (日)实藤慧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 湖北省房县志编纂委员会.房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4]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6]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7]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孙中山.建国方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9] 戢冀翘.戢冀翘先生访问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10]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 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12] 梁启超.论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A].梁启超.饮冰室文集(6)[C].上海:中华书局,1936.

[13]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Abstract:During the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times,the Sino-Japanese War marked a watershed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Under the banner of“Taking the Powerful Enemy as a Teacher”,the trend to study in Japan climaxed inside China.As a forerunner of overseas study in Japan,JI Jihui pursued revolu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zealously founded revolutionary journal and newspap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ke-minded comrades,and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himself from the pioneer of studying in Japan into a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of Chinese modern times,consequently devoting himself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JI Jihui;overseas study;forerunner;revolution

Introducing New Voices from Abroad A Biographical Account of JI Jihui——the Overseas Study Forerunner in Japan

JI Huan-qi,GAO Huai-yong,LIU 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Sichuan 625014,China)

C912.1

A

1674-0297(2011)05-0084-04

2011-05-23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SCWY08-03)的阶段性成果。

戢焕奇(1975-),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

猜你喜欢

革命日本学生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