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栽培常易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
2011-08-15郑世发
郑世发
1 茄子病害种类
主要有茄子绵疫病、褐纹病、黄萎病、菌核病、青枯病、早疫病、叶斑病、病毒病、灰霉病、菟丝子等。
1.1 茄子绵疫病
本病由真菌茄疫霉侵染所致,主要为害果实、茎和叶。果实上初生病斑呈水浸状、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可蔓延至整个果面,内部褐色、腐烂。潮湿时,斑面产生白色棉絮状霉。病果落地或残留在枝上,失水变干后形成僵果。叶片病斑圆形,水渍状,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斑面产生稀疏的白霉(病菌),干燥时,病斑边缘明显,不产生白霉。受害花湿腐,并向嫩茎蔓延,病斑褐色、凹陷,其上部枝叶萎蔫,潮湿时,花、茎等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幼苗被害,茎基部缢缩死亡。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萌发时产生孢子囊,借雨水反溅到果实上侵染为害,后又在病斑上长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最适温度30℃,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菌丝发育良好。一般在25~30℃和空气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下容易发病,在长江流域的梅雨和秋雨季节,重茬、地下水位高、密植、通风不良,薄膜滴水,地面积水潮湿,均易诱发本病。
防治技术:①选择地势较高地块栽培,选种适宜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避免连作,可与豆类、瓜类等非茄科蔬菜轮作3~4年。③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防止雨后积水,及时摘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杜绝病菌扩散。④喷洒杀菌剂,发病初期可及时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药剂。每隔7~10天喷1次,共2~3次。喷药时注意着重喷洒下部与地面较近的果实。
1.2 茄子褐纹病
本病由真菌茄褐纹拟茎点霉侵染引起,叶、茎及果实均可发病。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内部灰色或灰白色,老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器),易穿孔。茎上病斑长椭圆形,边缘暗褐色,内部灰白色,斑面散生许多小粒点,初埋生在表皮下,后突破表皮露出。果实发病主要发生在后期,初生病斑黄褐色或浅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扩大后变为黑褐色,有同心轮纹,后期密生黑色小粒点。病果落地或留在枝上失水变成僵果。病菌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种子也带菌。病菌借雨水反溅,将分生孢子传到茎和叶片上,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再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本病要求温度较高,平均气温24~26℃,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雨季来得早,降雨次数多,一般发病较重。
防治技术:①无病果采种,播种前种子消毒,55℃温水浸种30 min,注意不断搅拌,取出用冷水降温,催芽播种,苗床土消毒,培育壮苗。②与非茄子地轮作3年以上。③加强管理,施足底肥,三要素肥料配合使用,提高植株抗病力。④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每10天左右喷洒1次,共2~3次。
1.3 茄子黄萎病
本病由真菌黄萎轮枝菌侵染引起,多在门茄坐果后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多在植株一侧中下部叶片发病,在叶片边缘及叶脉间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斑驳,失水萎蔫后叶缘上卷,随后另一侧叶片相继发生类似症状,后期大量落叶,严重时只剩茎秆。纵切病株根、茎、分枝及叶柄,维管束变褐色。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微菌核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种子也带菌。病菌从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及根毛部位侵入,在维管束导管内繁殖,扩展到茎、枝、叶、果等部位。病菌发育适温20~25℃,土壤22~26℃和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病重。此外,定植过早,栽苗过深,起苗带土少,伤根多等因素,会加重发病。久旱、高温发病较轻。一般气温在28℃以上时病害受到抑制。
防治技术:①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质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 h,或55℃温水浸种15 min,注意不断搅拌,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也可用种子质量0.2%的50%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③苗床土消毒,按每1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 g,均匀撒在床土上,与5 cm深的床土拌匀后,按常规播种,定植田每667 m2用50%多菌灵2 kg进行土壤消毒。④与非茄科蔬菜轮作3~4年,尤其与水稻轮作1年,效果更好。⑤药液灌根,发病期间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株灌药液0.5 L,每15天1次,连灌2次。
1.4 茄子青枯病
本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所致,多在初花期即开始在田间出现。侵染后,个别枝上叶片出现萎蔫状,有的是整片叶萎蔫,也有的是半边叶片萎蔫,半边叶片正常,病叶色泽变淡,不变黄,最后整个叶片变褐干枯、脱落,或残留枝上。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病株根系正常,不腐烂。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能在菜地中存活2年,但不耐干燥。病菌借流水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在维管束组织内生长、发育,初发病时,大多数零星发生,后通过耕作蔓延。病菌发育适温30~37℃,最适pH值6.6。多雨潮湿、塑料大棚顶漏雨、地面渍水,最易诱发青枯病。此外,茄果类蔬菜重茬地、酸性土、黏重土、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等地发病重。
防治技术:①实行与瓜类、豆类等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水旱轮作效果最明显。②发病严重地块,结合整地,每667 m2增施消石灰50~100 kg,调整土壤酸碱度为微碱性。③加强管理,深沟高畦种植;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及四周撒消石灰,控制病害蔓延;开花结果期,避免中耕,防止根系受伤。④发病初期,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3~0.5 L,每 10天 1次,共 3~4次。
1.5 茄子菌核病
本病由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茎部,叶片和果实也发病。茎部被害多发生在分枝处。病斑淡褐色,局部坏死,上端枝叶凋萎枯死,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物(病菌菌丝体)。果实发病多从花萼和果蒂部开始,后发展至果肩部,形成暗褐色、稍凹陷病斑,后腐烂,潮湿时,斑面产生白色棉絮状物。叶片被害多从叶缘开始,初呈水渍状,褪绿,后变淡黄色至淡褐色不规则病斑,潮湿时斑面生白色棉絮状霉(病菌)。病菌以菌核在土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从伤口、衰老叶片和残留在植株上的花瓣侵染后,再进一步侵染健壮的叶片、果实和茎部。病菌在气温20℃左右和相对湿度85%以上的环境下,发病严重,湿度在70%以下发病较轻。早春和晚秋多雨、高湿,病害易发生。
防治技术:①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种植,提高棚室内的温度和降低室内湿度。②在门茄和对茄开花期,喷洒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③在使用防落素稀释液时可加入0.1%的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配药,进行蘸花,可防止落花和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