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及启示*

2011-08-15何勇平

关键词:信仰价值观青少年

唐 雪,何勇平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615)

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及启示*

唐 雪,何勇平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615)

生命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快速渗透融合,以网络为载体,以竞技参与、虚拟角色和生动体验为特征的网络游戏,将游戏的趣味性、竞技性和互动性发挥到极致,网络游戏日益超越传统游戏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而大行其道,由此引出的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日渐受到关注。客观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权衡利弊,因势利导,对正处于生命价值观形塑关键期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意义。

网络游戏;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了。对人的生命进行价值认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游戏以其不可阻挡的趋势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娱乐方式,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不断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其中涉及生命话题的游戏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处于自由状态,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远远超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范围[1]。近年来,由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这些影响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客观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游戏的优势,规避其劣势,让网络游戏为我们所用。

一、生命价值观的现实意蕴与网络游戏的承载表征

“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价值”是来源于客体的固有属性,由主体需要而决定。“生命价值”是作为生命存在及其属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即生命存在对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人是生命价值的主体,生命是生命价值的客体。生命价值观就是人们认识和处理生命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念[3],包括对生命目的、信念、信仰等方面的判断和评价。一般而言,生命价值观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价值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关于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理论体系[4]。

网络游戏在游戏角色参与、内容环节设计中蕴含了较多的生命价值观的元素,有些表现为显性,如角色本身的生存与死亡即为游戏的开始和结束,有些表现为隐性,如在某些游戏重要节点的突破,需要运用团队合作、生命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更易获得游戏的成功[5]。在网络游戏中,生命价值观体现为多种维度:其一,主体生命的自我定位,即生命角色的选择,如游戏玩家是选择天使还是魔鬼,是警察还是匪徒。其二,生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观念,即对社会规范的基本看法,角色是选择遵守游戏规则,忍辱负重,勇敢拼搏,最终实现游戏理想,还是巧取豪夺,开私服,作弊升级;游戏规范与现实规范之间是选择彼此同一还是刻意冲突,如有些青少年在现实中沉闷寡言、内向羞涩,而在网络中则选择力图刻意改变平时的自我形象,尝试新的自我,促进生命或者异化生命。其三,生命的信仰理念,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主体确定价值目标和选择实现手段的实践观念、信念和信条。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正面影响

1.正确对待生命的“存在”与“消逝”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然而,生命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网络游戏通过对游戏角色生死的环节设定和场景描述,甚至直接将网络游戏角色的生死作为游戏玩家体验成败的反映。正面引导青少年在生命认知上正确对待生命的存在与消亡,可让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另一方面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在认知上主动学习尊重和保护生命的知识,在情感上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存权,更加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将幸福和自由作为生命的终极旨归。

2.了解生命的自然孕育与发展的艰辛

生命是自然孕育繁衍的过程,同时,生命在大

(一)了解生命内涵

自然面前又显得脆弱渺小。此类游戏的内容包括微生物生命起源、外星生命起源、网络电子宠物等等。例如,网络上有一种在很多格子里玩的关于生命进化的小游戏。作为生命载体的小球,居住在网格中,如果居住的网格邻居少于两个,它就会死于孤独;如果多于三个,它亦会因拥挤而死。只有当它的邻居数等于二或三时,它才会生存到下一代;如果某格原先没有细胞,但它有三个邻居时,会繁衍出一个新的细胞。这些游戏可以让玩家了解生命起源及其繁衍过程,增强对生命的了解,减少因无知而面对生命消亡的恐慌,又传递着生命需要呵护,必须要有生命责任,才能繁衍壮大的信息。

(二)培养爱心意识

尊重、关心和呵护生命是爱心的体现。网络游戏开发者常常会设计相应场景,刻画游戏角色的生命历程,以期获得游戏玩家的关心爱护,以达成游戏目标。如现有的网络电子宠物养成类游戏,专门以仿真的模式让玩家尝试培育小动物的个中滋味。如果玩家不用心,小动物也会跟真的一样生病甚至死亡。还有一些公益类的小游戏,专门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及爱心。据统计,网络上以“爱心……”命名的小游戏就有好几十种,如:爱心行动出击、爱心小方块、爱心营救等等。还有一款健康宠物医院的游戏,可以让青少年体会到照顾病患的艰辛,还可以了解一些医学常识。通过这些小游戏,青少年可以从小懂得用真心对待别人,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树立起爱心意识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三)追求幸福的生命目标

追求幸福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所在。“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识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6]现在一些体验性游戏往往会预设一些诸如“什么是幸福?为什么幸福?怎么追求幸福?”的选择性场景,当选择相对正确的幸福观并实现相应任务时,才能实现升级或胜利。同时,网络游戏还可以实现“幸福”主题的在线讨论,形成相应的主流观点,引导游戏玩家积极追求幸福和帮助他人获得幸福,让玩家体会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三、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人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在提高生命质量、完善生命状态等方面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好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限度的,人的主体性的张扬也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否则它给人类带来的将不是福音而是灾祸[7]。

(一)混淆虚拟和现实生命存在

虚拟社会的出现使我们的生存有了另一种意义的分割——真实的生存与虚拟的生存。“我”不再是单一的自我,而是分裂为不同的自我。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将现实人格进行分裂重组,如果玩家不加注意,很容易混淆其中。重庆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名为《“滴血”的游戏》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因为游戏杀人的真实故事。2007年5月8日凌晨,20岁的高考补习生董磊在网吧玩游戏时与虚拟网络世界里的另一个游戏玩家——18岁的王锐发生口角而被其用刀砍死。在网络游戏中,级别更高的“多情公子”董磊被“人生如梦”王锐杀死后可以复活,但在现实世界里,“多情公子”董磊的生命却一去不复返。生命本应是可贵的,但现在的网络游戏里充斥着太多的暴力情节让青少年见证了太多生命的转瞬即逝或死而复生,游戏玩家被置身于暴力文化之中。暴力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然暴力,呈显性和已然状态;一种是待机暴力,呈隐性和未然状态。网络游戏显然属于第二种[8]。青少年过于频繁接触这类游戏会导致他们错误地对待生命的存在,有的甚至幻想按照自己理想的状态让生命重来一次。游戏设计者利用玩家争强好胜、称王称霸的心理,在游戏中鼓励、纵容玩家“烧杀抢掠”,灌输“弱肉强食”、“武力解决”等思想,极大地滋养了青少年的暴力情绪。

(二)藐视生命意义

生命意义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永恒话题。保尔·柯察金理解的生命意义是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的生命因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斗争而不朽。畅销书作家莫如冰则认为,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放手去做,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部分网络游戏里有一些生活模式,要么纸醉金迷,要么你打我杀,要么虚幻缥缈。有些游戏故意挑拨是非,激起玩家之间的仇恨,培养玩家“有仇不报非君子”的“复仇心理”;有的网络游戏系统还有“加为仇人”的设置,人为地使玩家相互结仇,直到消灭对方生命才肯罢休。游戏的逼真场面为他们提供了生动的模仿样板,在这一虚拟事实的背后,他们可以重复性演练以达到熟练有余之境地,并可以把网络上的“灰色技术”随意施加于他人[9]。虚拟暴力与真实暴力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以暴力为主的游戏,非常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具有攻击性,轻视了生命的存在,从而误导了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沉溺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往往会误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活没有明确导向,将生命交付游戏,混淆网络与现实,在现实中渐渐游戏人生。同时,网络游戏中对生命意义的选择是可逆的,选错了,还可以重来;在现实中,由于时间的不可逆、生命的短暂,更需要人们尊重生命的意义。

(三)对自然生命的摧残

医学专家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发现,从生理的角度讲,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往往长时间面对电脑,保持着同样的姿势,眼睛盯着屏幕,精神完全沉浸于虚幻的游戏世界,这些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网游沉溺对青少年的视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等都会产生危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沉溺者的死亡。眼科专家对近视眼的最新研究表明,“过度视物”和“过近视物”是青少年视力的两大杀手,而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执着既是“过度视物”又是“过近视物”,近视眼的低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在各大医院的心理门诊就诊患者中,网络及网络游戏上瘾者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甚至已有专家把网络及网络游戏上瘾列为了精神疾病。由于自制力的缺乏,很多青少年连续几个昼夜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加上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本来需要大量营养的身体却处于极度疲劳与饥饿的状态,每年青少年猝死于网吧的实例之多都会让人们痛彻心扉。

(四)对生命责任与义务的回避

生命责任是主体在社会场景中承担的相应职责,每个人处身社会,均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及其相应的责任。在网络角色扮演游戏中,玩家将角色身份融入到游戏之中,获得游戏的快乐,根据不同角色在网络互动的虚拟社会中上演人生之戏。网络游戏既具备了网络的社会性,又秉承了游戏的虚拟性,这种虚拟社会性,实质就是将社会角色与虚拟角色进行对比。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作为游戏玩家,除了在网络游戏中承担玩家角色责任之外,在社会生活中将承担更多真实具体的责任。如:作为学生,认真学习;作为班集体成员,维护集体荣誉;作为工作角色,要努力打拼;等等。然而,网络游戏角色尽管模拟人生社会角色,但真正现实社会中的应然责任是不可抵消和不可取代的。玩家沉迷游戏后,往往会忽视作为真实社会成员的角色责任,回避在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四、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生命价值观具有主体性、可生成性、非理性、体验性和多元性等属性特征,既需要主体自我生成,又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影响、教育和引导。因而在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人们选择和执行自己信念、信仰与理想的责任与权利,充分理解某一主体形成自己生命价值观的条件性与过程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先进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盛行已久,而以网络游戏开发、体验、管理和引导作为生命教育的新兴形式,发挥生命价值观的潜在影响,是生命价值观形成的一种可取途径。主体引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关键所在,网络游戏应渗透进生命责任及生命信仰教育,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游戏环境,从而为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作保障。

(一)规范和引导网络游戏的开发及营运

1.在游戏设计中融入能引发青少年对生命责任的思考的环节和内容

网络游戏应用于教育领域有着极大的价值。然而,网络游戏不能仅仅以它本身的原有形式出现在教学中,它必须以教育为目的,为教育目标服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开发、设计者们应充分考虑玩家的年龄因素,在游戏中适当融入青少年们对生命责任的思考,从而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教育[10]。

2.融生命信仰教育于娱乐中

以大型3DMMORPG游戏“起源”为例,该游戏被称为集“探索、冒险、竞技、娱乐”为一体的“知识型、学习型”绿色网游,其内容和环节通过对不同职业和爱好的角色设计“信仰系统”来吸引玩家。玩家选择角色,修行自己喜欢的技能,如以生命为信仰的卡扎梅尔在雅典娜古迹中遁悟,继承善良、温和的性格,形成崇尚生命的信仰;拥有治疗能力的英雄尽管没有战斗技能,但其救死扶伤、恢复别人战斗能力的技能却无人能比,他们通过对生命的信仰,保护自己及战友的生命。这款游戏中还有以勇气、海洋和太阳等为信仰的人物,这些信仰系统不仅大大提升了游戏的可玩性,也使游戏更加精彩。这类角色和实现角色目标的任务大多以正面引导为主,值得游戏开发者借鉴。

3.加强对网络游戏运营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审核监管

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并衍生出了新的文化产业和传播方式。正因为网络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在技术基础上,通过法律渠道规范构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公共秩序。要规范和完善网络游戏准入制度,对不利于形成良好生命价值观的游戏进行依法取缔和打击,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青少年生命价值的网络游戏进行推介,甚至还可采用政府补贴、奖励的方式,鼓励承载高尚文化和积极生命价值观的网络游戏。

(二)加强学校主流教育途径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为主线,围绕生命的活动和生活的内容而组织,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承担起生命的责任,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信仰,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1.继续营造学生生命教育的环境,实现生命教育进课堂

针对目前中小学生脆弱的生命观,上海市率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继上海市的《实施意见》出台以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文件或办法,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预防艾滋病,远离“死亡游戏”,培养健康心理[11]。

2.积极开展学生生命责任教育

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校园暴力事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部分案例表明,网络游戏角色生命态度淡漠、生命责任欠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将生命责任纳入教育环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认识和承担生命责任。例如,可由学校组织召开“生命与责任”的主题班会,请来交通警察讲解交通安全的知识,请消防战士讲解火灾的防范和逃生技能,请医生讲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等。在学校主题活动中模拟事故、灾难以及彼此救助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珍惜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责任。

3.开展积极向上的生命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12]。因此,我们要在学校教育中与时俱进,对青少年加强理想教育、信仰教育,通过课程设置、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坚定自己的生命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理想和信仰努力奋斗的信心。

(三)发挥青少年生命主体自律,尊重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主体性。生命价值观往往与不同主体的生活方式、角色地位、发展需要、远近利益和生活经历相关,表现为特有的个性化立场、态度、取向和旨趣。为此,青少年要加强自律。一方面,青少年自身要主动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要主动了解生命过程,体会生命的不易与脆弱,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精彩之花;另一方面,青少年要尽早确立正确的生命信仰。信仰是支撑一个人活得精彩的重要支柱,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和行为的终极依托,其核心意义是指人对人生最重要的价值的追求。从小树立积极健康的信仰,能增强青少年的幸福感,使其实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游戏的诞生和发展影响着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其承载的价值观体系对青少年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全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引导,严格自律,使青少年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宰而不是奴隶。

[1] 陈定樑.试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改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版),2010(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3] 唐英.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价值观:概念辨析[J].求索,2010(7).

[4]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204.

[5] 王仕勇.从网络游戏成瘾看青少年新媒体素养教育[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9-151.

[6] 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0.

[7] 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2):141-147.

[8]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73.

[9] 陈伟.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兼评网络游戏的原罪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1):23-27.

[10] 刘秀伦.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19-122.

[11] 周守红.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4-157.

[12] 李祖平.论邓小平的青少年信仰教育思想[J].教育探索,2005(12):3-6.

On Influ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Online G ames on the Teenagers

TANG Xue,HE Yong-p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 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400615,China)

The life values are the fundamental conception of people to recognize and handle the problems in life.As the internet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social life,the online games with internet as the carrier maximize the charm of athletics and experience.The online games are over the traditional ones and fascinate the young.The young people’s life values catch more attention gradually.To analys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bjectively can help the young establish a right value on life.

online game;teenagers;life values;life education

G641

A

1673-8268(2011)01-0111-05

(编辑:蔡秀娟)

2010-10-0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文化建设的导向研究(07BKS044)

唐 雪(1978-),女,四川巴中人,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何勇平(1961-),男,重庆长寿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两课”教学改革研究。

10.3969/j.issn.1673-8268.2011.01.021

猜你喜欢

信仰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