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与对策思考
2011-08-15寇晓燕
寇晓燕
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与对策思考
寇晓燕
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价值体系的冲突、失范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危机。在后现代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
后现代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同危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涉及艺术、文学、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已逐渐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时髦文化现象。部分大学生从衣着言行、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良莠不分地盲目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放大了后现代主义的消极方面,从而引发了价值体系的冲突、失范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危机。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后现代主义摒弃和排斥与现代性相关的宏大叙事,无限地延伸了局部的话语游戏和文本操作性,表现为与现代性大相径庭的“崭新话语现实”,它剧烈地改变了图文符号原有的表达功能,形成一种为传统批判理论无法阐释的后现代文化。尽管后现代主义者在理论上有不同的倾向和观点,但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共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模式层出不穷,各领风骚,其共同特征就是“以解构为主题”,后现代主义标志着一种非模式化、无定型、非中心的理论时代的到来。如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彻底摧毁,利奥塔对“元叙事”的探讨,福柯对传统“知识型”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论,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拒绝“元叙事”。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强调 “去中心化”、“碎片化”,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主义与霸权主义,“边缘”与“异端”在后现代视野中成为正常的生存方式。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高扬“宏大叙事”和基础主义,而后现代的基本意义就在于对它们的根本否定。后现代主义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下的一套整体性、统一性的叙述,反对二元论、一元论和决定论,强调客观世界本身是不确定的并充满着差异性,拒绝任何“整体化”的见解和元叙事的方案。后现代主义力图取消深度模式中蕴藏的价值判断,消解一切意义、价值、深度,恢复价值的平面性。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率先发难的领域。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在日益平面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不再寻求终极关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并遵循市场操作规律的现实。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政治意识、文化形态方面影响的加剧,后现代主义文化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日盛一日。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然而它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王岳川指出的:“它挟裹着那弥漫周遭的虚无主义,浸渍了人类精神领域……至此,人类对真理、良善、正义的追求不断被语言所消解,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消泯于话语的操作之中。”不少大学生其实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难以对其予以理性地、辩证地、批判地借鉴和继承,他们往往是囫囵吞枣、片面放大其消极因素。后现代主义思潮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怀疑与否定的思维特征和多元话语,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分化和信仰危机。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一切传统、权威、经典、中心和信仰为己任,它所具有的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放逐意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不确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在后现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及各种社会思潮、话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借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放弃信念,以反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不断反传统,加之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剧烈变动给当代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干扰,导致在部分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 “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等,具有一定的市场。
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解责任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参与度和责任感。西方后现代学者的主要干将之一阿兰·洛德威曾说过:“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更深意义的颓废,因为一个人怀疑除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和世界存在,把自己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之外,对社会进步而言,是十分危险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具有的反理性主义、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社会参与度降低与社会责任感萎缩,导致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实用主义的产生。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自我理想和家国梦想交织的责任感在后现代语境下轰然倒塌,而对“责任”涵义大学生予以新的理解,即一种建立于成本——收益模式上的社会经济学角度的解读。
三是后现代主义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意义、价值、深度,致使大学生的荣辱观发生错位,理想信念日益模糊。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反传统、反权威意识增强,解构崇高,矮化英雄,审美情趣低俗化,再加上来自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沉迷于后现代文化现象带给他们带来的暂时快感与解脱。他们特立独行,追求标新立异,崇尚独立自主与个性解放。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叛逆和随意性,反映在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耻感弱化,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理想信念模糊,一味追求生活安逸舒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追求时髦的“酷”文化,推崇怪异、反常、颓废的生活行为方式。在传统语境中,大学生往往被冠以国家栋梁、社会改革先锋的称号,被视为民族振兴的社会精英。然而,在对外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一部分人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与传统的明显背离,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游离态度,由社会精英转向世俗化的倾向愈益明显。
三、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思考
在后现代语境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努力消除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统领和整合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精神信仰。
(一)辨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利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世界,辩证地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思、鉴别后现代主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全面的、积极的、发展的原则对其消极性进行筛选和改造。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后现代主义虽然在极力地解构马克思主义,但其本身实际上难以超越马克思主义,而是努力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汲取灵感。无论是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还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等等都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子,这说明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难以跨越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经济政治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抵御后现代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入侵。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价值观塑造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已有了明显的后现代特点,他们反理性、反权威、以非理性的方式行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除了通过必要的“两课”显性价值观教育,采取多样化的隐性价值观教育更具实效性。隐性教育是潜在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因素及外在环境潜移默化地引起心理情感知觉改变和建构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去。
对大学生进行隐性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首先,积极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校园文化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起到价值导向、思想凝聚、精神激励和关系融合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重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永无止境的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其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价值,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摆脱书生气和主观主义,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体察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的偏执,正确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克服社会经济大潮面前的失落感和对商品文化感性上的盲从,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性。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隐性教育的空间。教育者应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并完善网络的组织管理系统,办出质量高、亲和力强、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的主流网站,来吸引和凝聚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成才过程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使网络成为沟通校方和师生关系的桥梁与平台,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新渠道。
(三)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
大学是社会新思潮的发源地,大学生所具有的对各种新思潮的敏感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首要课题。而发自内心的认同应源于认同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亟待研究,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讨,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使其不断丰富与完善,才能引导大学生对它深入恰当的理解,从而在内心真正确立对它的信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挖掘其积极因素,坚决清除其负面影响,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应对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庞学铨,杨大春,黄华新.西方哲学的分化与会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5.
[2]陈宁香.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新学术论坛,2008(6).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2.
[4]李建宁.后现代视野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09(6).
[5]陈培永.后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G641
A
1673-1999(2011)08-0140-02
寇晓燕(1975-),女,硕士,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经济政法学院讲师。
20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