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启示

2011-08-15

关键词:圣人老子心态

李 瑞

《老子》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启示

李 瑞

在当今社会人们躁动的心态下,我们需要的是喧嚣后的反思,和反思后的心态的谐和。结合老子的时代状况进行细致地剖解《老子》,从老子哲学中我们探寻到他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关注,“自然”、“无为”、“反朴”的理想人生境界是其个体心态修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虚”、“静”、“柔”。老子智慧对浮躁的现代社会的个体心态修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个体心态;老子哲学;修养

对于《老子》的解读和阐释,学者各有其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涉及养生之道、为人处世、生活哲理、民生和谐;挖掘老子的“道”其中的涵义;探究老子思想对庄子、《淮南子》、玄学和道教的影响;从哲学角度分析其中的辩证法,并展开了学界对于《老子》蕴含的是唯物主义思想还是唯心主义思想的争辩;从文学角度分析其对诗文、小说等的影响;把《老子》视为思想史中的一部分,从而进行具体考证或阐发义理;把《老子》视为哲学史中的一部分,从而进行搜集整理或阐发新意。虽然儒家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但在当今社会人们躁动的心态下,我们需要的是喧嚣后的反思,和反思过后的心态的谐和,因此我们重新寻回老子,聆听他的智慧。

李泽厚曾说:“哲学史应是 ‘自我意识的反思史’”[1]。两千五百年以前的老子开创了一个哲学派别,他的《老子》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老子》涵义渊深,言简意赅,应是哲学史上重要的一环,在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离不开它的指导,在我们躁动不安的社会,我们缺不了它的开导。通过细致地剖解它,我们能够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当然在其间,我们应该做双重性的剖析,经过对老子思想的过滤,我们得知“诗意的栖居”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心态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化,则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心态,在这个异化的社会,人类渴望树立一种安然的心态,老子谨严地阐释着思想的历史,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促使人的道德自觉,人的价值观念、处事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生转变。

一、老子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根深蒂固,一直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道家则关注个体人的精神修养、个体心态的自我调节,获得心态的宁静与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注重自我心理的调节,在当时具有其产生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老子思想中的 “无为”“自然”“反朴”是一种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也是老子个体心态修养的最终目标。结合当时的社会存在来了解老子的社会意识中对个体心态修养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旧的社会秩序正在被新的社会秩序取代,随着生产力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贪婪的生杀掠夺和残酷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成为权势和物欲的俘虏。在这种状况下,人与人之间不再和谐,人们的心态失去了平衡,失意的知识分子逐渐由对外物的关注转向对自己内心的关注,求得自己心态的平衡,从而诞生了关注于个人心态修养的老子哲学。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重要观点。老子所指的“无为”的本意是不做任何事情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第48章用战争和武力取天下是老子所不赞同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2]第29章老子认为正是因为圣人无为才能取得天下。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知乎?”[2]第10章他发出感慨,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少加干涉吗?老子进一步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第57章无为而治,去掉那些强加在人民头上的干扰和压榨,人民就会自我化育、发展;我善静而不浮躁,人民的行为自然端正;我不扰民,人民自然富足;我不骄奢淫逸,人民自然归于纯朴。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第43章不言、无为紧密相连,“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2章让万物自然兴衰而不去干涉它,生养万物而不把它当做私有物,即使有所作用也不有恃无恐,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这样人们才不会离开你、抛弃你。“无为”从表象上看似乎是逃避困难的胆怯倒退的表现,但其实是以退为进,暂时避开面前的矛盾,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无不为”。老子指出人应返朴归真,圣人之治必须“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百姓顺其自然,按照自然界中“无为”的规律做事,老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学习圣人,通过“无为”达到有为。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老子之“道”的重要方面,他所指的“道”是纯任自然,并且以自然为法则。老子说:“希言自然”[2]第23章随物自然发展,统治者要少施政令,无为,不过度干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第64章圣人以不贪欲为欲,不以难得之货为可贵;以不学习为学,避免重蹈别人的错误,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有为。老子有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逐,百姓皆谓‘我自然’。”[2]第17章老子认为,统治者最好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其次,是亲近他并且赞誉他;再其次,是惧怕他的统治;再其次,是老百姓都咒骂他的统治。因为作为统治者的信誉不足,所以老百姓不会信任。统治者还是无为悠闲地少施政令好,等到成功那天,百姓都会说,这都是少加干涉任由自然发展的结果。在老子的时代,他的“自然”针对的是过重的徭役和剥削,过多的战争和法令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塑造一个使人们能够摆脱这些干扰而获得自然发展可能的理想人生境界。

“反朴”的思想是老子针对当时社会不平现象而提出的,他提倡去除现存的仁义礼乐,而复归到无剥削无压迫的人类最真实最朴素的社会。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第18章老子认为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礼乐是大道荒废后出现的,他认为应当废除这些东西从而恢复大道。“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第38章以真朴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老子认为离自然纯真愈远,虚伪矫情愈多,大道的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知道劳作,人人平等自然,人与人之间无等级、利害之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2]第19章指出了一个复归到理想大道境界的途径,从而实现“反朴”。老子理想的“反朴”涵义深邃,但根本的特点是提倡复归到最淳朴、最自然,远离干扰与纷争的状态,与“无为”和“自然”有相通之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2]第55章希望复归到婴儿般的淳朴纯真,自由自然,不受礼教束缚的时代,婴儿的自然生存发展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老子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2]第49章圣人收敛他的意欲,使天下人心浑厚,圣人使他们恢复到婴儿的纯朴状态,这样则“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2]第20章众人追名逐利而我对这一切很淡泊,不受名利的诱惑,我心纯朴。老子极其重视这种婴儿般的精神修养,这种修养有助于人们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有助于人们走出人生的逆境,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定,从而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都以婴儿般的糊涂状态对待,正如老子所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2]第20章从而不会因为外物感到烦恼和压抑。“反朴”,顺应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2]第32章老子曾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的这些话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避免烦恼。

二、老子的理想人生境界对现代人个体心态修养的启示

现代人的心态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交往频率骤增,工作节奏逐步加快,竞争残酷,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都困扰着人们,特别是高智商、高文化水平的人们竞争更为激烈,思想更为复杂,心理压力更大,心态更不平稳,甚至很不健康。人们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和疲劳之中,就会导致人的心态失衡,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得精神性疾病,比如抑郁症就是当今社会常见的心理疾病。于是现代社会产生了心理医生这样一个职位,医院治疗疾病时,除了用医疗先进设备外,还进行心理医疗,让病人满怀信心、充满希望。

老子所提出的体道原则,涉及到人的心态问题和怎样维持人的心理平衡而不为外无所累。做到老子的“自然”、“无为”、“反朴”,则己之心自安,天下人心自安,主要有三方面的途径:“虚”、“静”、“柔”,此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2]第16章,心灵保持极度空明,极度宁静,不受外物所扰,心境静定,涤除杂念。拿破仑·希尔曾说:“要想获得充满和平的心,有一项相当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让心灵留下一片空白。”[3]351在老子的时代,统治者过分地争夺与杀戮,人民难以承受,老子的贵柔、守静顺应了人民的心愿,体现了人们对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的渴求。老子企图用“柔”化除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起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老子说:“专气致柔。 ”[2]第10章,陈鼓应曾说:“在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4]这种坚韧的性格有利于心态的调整。老子的“柔”是一种含蓄内敛的品格,是一种超越常论的生命境界,以老子的柔弱思想来压制世俗人萌动的功利之心,最终复归到婴儿的纯真,婴儿心态单纯,所以心胸开阔,“柔”的人生境界有益于拓展个人的精神生命,有益于个体身心的调谐。

要达到个体心态的平衡最重要的是 “静”。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2]第37章可见老子对“静”的重视。老子也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2]第16章老子认为“静”是事物的本性。河上公言:“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 ”[5]可见,只有“静”才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保持心态的虚静,“涤除元览”[2]第10章,通过涤除心灵的杂念,摒弃心中的妄见,从而达到虚静的心态,老子还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2]第52章只要摒弃耳目等感官与外界的接触,那么终身不会为外物所累,不会影响个体良好心态的修养。老子的“静”可以修身养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和面对纷繁复杂的困难时都可以起到平衡和调节个体心态的作用。当然,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现代社会异彩纷呈,在物欲横流的氛围中,怎样找准人生的正确航向,而不因为欲望迷失了双眼,是需要我们严以律己的,因此我们只能“大隐隐于市”,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安然。《老子》用其深刻的语言抑制着欲望对人的心理的蚕食。

拿破仑·希尔曾说:“满足是一种心态。你的心态为你所有,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控制它。”[3]256老子认为,只有用虚静的心态生活,方能获得生命的本真,顺应道和自然方能终身受益和成功。现代社会中的人迷失本性、欲壑难填、追求极端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子教导我们“去甚、去奢、去泰”[2]第29章,让人们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第44章,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2]第46章。 老子的这种智慧,是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良药,他教我们安贫乐道,按照他的教导做则不会纠缠于名利场中痛苦的挣扎。

《老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符号,老子哲学对现代文化的价值是无比巨大的,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智慧,它有自身的世界观,又给人方法论的指导。它具有强大的承续力量,持久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引着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压力重重的我们。因此要学习老子健康的心态,那么我们才能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态度,健康的生命的质量。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00.

[2]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拿破仑·希尔N·V·皮尔.积极心态的力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1.

[5]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106.

B211

A

1673-1999(2011)12-0040-03

李瑞(1988-),女,山东兖州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4-18

猜你喜欢

圣人老子心态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做谦逊的人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还是“看掐架”心态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