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感的影响分析
2011-10-17聂东方李秀焕
聂东方,李秀焕
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感的影响分析
聂东方,李秀焕
身体自尊感是反映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分别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采用国外广泛使用的身体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自尊感水平比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自尊感明显要高。
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
健康一词的定义,现在得到公认的是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其下的定义,即“健康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而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具有前提作用。从中可以认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1]。
自尊是一种评价和体验,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情感反应[2]。身体自尊感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走向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涉及到锻炼者参加锻炼的方式与自我知觉、身体自尊的关系,其中Melnick和mookerjee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整体自尊的提高与其身体状况的改善、力量和忍耐力的增强有关;何颖和徐明是我国相关方面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在大学生中,运动量大的学生其身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运动量小的学生,男学生的身体自尊明显高于女学生。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收集资料对国内外身体自尊感情况进行了解,并采用国外广泛使用的身体自尊量表对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感的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当前大学生自尊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提高人们的身体自尊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同一大学二、三年级的普通系大学生和体育专业大二、大三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普通院系100名二、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4份,其中男生52份和女生42份。体育专业100名,男生75人,女生25人。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问卷93份,男生68份,女生25份。所有问卷一共回收172份,还有28份未能按时回收,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为187份,有效率为93.5%。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他人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Franzoi等人在1985年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BES)。BES在国外应用得非常广泛,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该原版量表共35个项目,分三个维度。对于女性,三个维度是:性吸引力(SA)、体重关注(WC)和身体状况(PC);对于男性,三个维度是:生理性吸引力(PA)、身体强壮(UBS)和身体状况(PC)。BES要求被试在“有非常消极的感受”到“有非常积极的感受”五个等级上进行自我评价,分数越高,身体自尊越高(总分175分)。
3.研究顺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身体自尊量测试。问卷回答时间不限,回答完毕后即回收问卷,然后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处理。
4.数据处理。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分别进行比较,并用体育统计方法对问卷进行可靠性检验。调查结果采用SPSS10.0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求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感比较
通过BES量表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身体自尊状况调查,发现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表1)。其原因,可能是体育专业大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运动,在改善身体形态机能和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对自己身体的确认和评价,对身体的各个方面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徐霞和姚家新的研究表明身体自尊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整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为进一步进行体育手段对身体自尊和自尊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依据,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身体自尊来获得的。相类似的研究还很多,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表1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身体自尊感水平比较(x±s)
(二)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感及各维度差异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感及各维度差异(表2)。经过各维度的比较男生在生理性吸引力上无显著差异,这与现代人在对形体美的追求上有所共识有关,而在身体强壮与身体状况上差异显著,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从事体育运动有关,这也说明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更高的原因。研究表明:锻炼有助于保持社会认同,增强身体自信从而可以提高相对的自我评价,提高身体自我观念和减轻身心失调程度;而在女生的对比上体育专业三个方面都高与非体育专业。在生理性吸引力上存在差异主要是源于整体自尊的增强和对美的追求,以及体育锻炼塑造的形体美,而在体重关注与身体状况方面跟体育专业学生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有关,体育专业学生更能了解如何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来控制和改变体重。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身体状况、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身体协调方面,这正是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所从事的活动有密切的相关。
表2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感的三个维度的差异(x±s)
(三)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身体自尊感差异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身体自尊感差异(表3)。从总体上看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体育专业之间的差异却不大,非体育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体育专业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和身体形态这两方面的无差别;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力量和灵敏性之间的差异,而女生的差异更明显,这与非体育专业女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关。
表3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身体自尊感差异(x±s)
三、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比较分析
(一)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各维度差异性的比较分析
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起来明显高出很多,主要集中在身体是否强壮和身体状况是否良好这两个方面。这是因为:男性的身体压力主要是来自身体的力量和状况。传统上,人们更强调男性的体格、体能、健壮等因素,而对生理性吸引力(如外貌)要求相对较低。对于女性,无论是身体自尊总水平还是其各维度,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专业的原因,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天天都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学习,从而使其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锻炼,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自己的专业课、工作压力等原因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所以其差异比较明显。
(二)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自尊的性别差异
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体育专业组、非体育专业组,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都低于男大学生,而且非体育专业的这种性别差异尤为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比男性承受着更多的来自身体外表(外貌)方面的压力,由于在工作生活中对女性强调的是外表美、形体美等,使她们对自身外表普遍不满意;而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能提高人的身体能力、身体素质等内在身体状况,而且能够塑造在形体上的美感。因此,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非体育专业组的差异尤其明显,而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形体上的美感追求普遍比较关注,所以在体育专业组的对比中其差异并不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其一,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其二,总体上看,无论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男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高于女生。
其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有自信、自尊更强主要表现在“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这两个方面。
其四,总体上,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明显高于女大学生,而体育专业的男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差异并不明显。
其五,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身体自尊对比情况来看进行体育锻炼是影响身体自尊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建议
从查阅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锻炼是一种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和身体自尊水平,继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的积极而有效的手段。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对比分析表明:建议学校有关部门对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应采取增加其体育课课时、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对大学生进行身体各项素质的考核等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弥补其在身体自尊感上身体状况与肌肉力量、强壮上面与体育专业之间的差距;而体育专业大学生则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之上对自身不满意的身体情况进行积极的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身体自尊感。
[1]廖会军,刘洁.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自尊之影响评述[J].柳州师专学报,2006(4).
[2]田录梅,张向葵,于海峰.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心理学新探,2004(4).
[3]郭强.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进展[J].金华职业学院学报,2007(6).
[4]张磊,孙雪梅.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身体一般效能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报,2009(2).
G803
A
1673-1999(2011)12-0193-03
聂东方(1982-),女,重庆忠县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助教;李秀焕(1980-),女,硕士,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201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