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化帝国主义”
2011-08-15丁锐孙鲁飞
丁锐,孙鲁飞
解读“文化帝国主义”
丁锐,孙鲁飞
“文化帝国主义”是“二战”后提出的一种文化理论,其实质在于征服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思想,其具体手段是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文化产品。重点介绍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文化帝国主义;信息;赫伯特·席勒;阿芒·马特拉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帝国主义”是侧重于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与扩张的理论。其实质就是利用文化产品作为工具,对目标国人民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征服。与之相伴的是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其特点有三:其一,从实质上说,“文化帝国主义”重在对心灵和思想的控制,而非肉体。它与原先侧重对殖民地进行军事占领、资本输出不同。“二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但在文化层面并没有摆脱原宗主国的控制,甚至有了新的“宗主国”。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流行,使得美国的价值观渐渐代替了很多国家固有的价值理念。此现象实质上是在美国发动一场征服心灵和思想的“战争”。其二,从手段上说,“文化帝国主义”更加高科技化、隐蔽化。网络的普及成为了西方大国手中的“暗箭”。“冷战”时期美国借助无线电对苏联公民进行的广播,现在网络将大量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到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鉴于技术不足,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过滤”,这就使得其对第三世界的“渗透”更隐蔽化、快捷化。其三,从效果上说,“文化帝国主义”成本较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付出了较大的成本,美国为此成立了“美国新闻署”,配合中央情报局来处理此事。如今,西方大国借助发展中国家人民学习其语言的热情,就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教材。《走遍美国》就是对美国生活全方位的写照。
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产生
(一)经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无数经济理论。其中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的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它的首创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教授勒纳(Daniel Lerner),该理论的支持者有施拉姆(Wilbur Schramm)、罗杰斯(Everett Rogers)。该理论主张,国际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和发展起关键作用。因为国际大众传播可以被用来向新独立的南方国家传播西方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西方的经济政治模式。与之相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提出了 “依附理论/全球系统论”(Dependency Theory World System Theory), 其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不能不交往,而这种交往又不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文化去“统治”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头脑就成为必然。
(二)政治因素
在此理论形成的时期,国际政治发生着两大重要事件——“冷战”和“全球化”。“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争夺地区向全球扩展。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他们争取的重点。美国提出“里根主义”,内容就是同苏联争夺发展中国家[2]。随着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了“一超多强”。无数殖民地独立,但没有真正的摆脱西方强国对其的政治控制。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传媒上的优势,展开“公共外交”,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使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智”依然掌握在西方大国的手中。
针对大国 “咄咄逼人”的事态,发展中国家在1964年 6月 15日形成“77国集团”[3]。西方大国利用其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输出,造成了严重的 “信息流通不平等”。为此,在1970年第1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首次呼吁要“更加公平的新闻流通”[4]。经过艰苦努力,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发表了当代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any Voice,One World),又称为“麦克布莱德报告”(The MacBride Report 1980),其核心是提倡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NWICO)[4]。
(三)技术进步
“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媒介的发展。提到媒介,不得不提到加拿大的著名学者麦克卢汉。陈卫星教授在 《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5]一文中指出,“他(麦克卢汉)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三点:第一,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是媒介自身;第二,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第三,有一种美国式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这主要是‘地球村’的概念”。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发生在世界任何角落的事件都可以快速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技术的进步和“地球村”的出现,让信息传播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快速度。问题是,这种“高速”、“大量”的信息传播权力掌握在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手中。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到不了美国人那里,美国的声音则是全世界都可以听到。
三、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帝国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随着这一理论的提出,有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对此的研究。在这些学者的思想中,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其中,汤姆林森所著的《全球化与文化》,其实质是为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作辩护;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西方中心论”;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的“文明冲突论”隐含着对发展中国家文明侵略的企图。席勒和马特拉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此进行了论证。
(一)赫伯特·席勒
席勒(1919-2000),美国著名的学者、媒介批评家、社会工作者。在其著作中,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大众传播和美利坚帝国》、《超级大国:解读军事-工业联合体》、《传播与文化统治》、《生活在大国中:来自美利坚帝国批判的反思》。他在这些著作中阐述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基本认识。
其一,对“电视帝国主义”的批判。电视节目的出口和与别国合作制作电视节目是进行 “电视帝国主义”的主要手段。在此中,美国做到了既赚得大又传播了价值观。1967年美国电视片的全球价格表以直观的方式说明了这一点。而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电影界,最为典型的就是好莱坞的影片横扫天下。席勒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商业传播媒介在美国商业组织及其价值观向国际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扩张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的先锋角色。即使这一点尚未被充分认识。 ”[6]而就“被传播”“被扩张”的发展中国家来讲,由于自身生产力的缺陷,不得不进口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这样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不良循环和依赖。席勒指出,“美国在全球传播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所造成的文化后果将更加深远。”[6]
其二,传播技术为美国在全球扩张提供帮助,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衰落后,美国成为新的帝国。美国的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的经济。“鲍尔先生赞美的跨国公司成为推动美国扩张主义的发动机。”[6]在此间,美国的商业和军事组织在以新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全球传播体系中,取得领导地位。他认为,冷战中为了对付所谓“来自苏联的威胁”[6],相应地,美国政府成为了整个传播服务中的使用大户,在发展全球电子媒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卫星技术为美国提供了当前全球最灵敏的监视系统,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其三,文化同质化以及文化统治的形成。美国的技术以及节目造成的后果就是完成了对自己价值观的推销和对“全球电子入侵”,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其电子包围之中。在此,席勒提出“文化同质化已经在美国出现了多年,现在它大有压倒全球的趋势。”[6]并且预见到这种趋势的结果是“丧失民族的认同和个性”[6]。他在《传播与文化统治》一书中论证道,虽然殖民地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可它们中的三分之二的国家在经历着经济援助和对美国依赖的过程。与之相伴的必然是在文化上受到美国的统治。
(二)阿芒·马特拉
阿芒·马特拉涉及“文化帝国主义”的著作有:《如何解读唐老鸭:在迪斯尼滑稽剧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与阿里尔·多夫曼合著);《大众媒介、意识形态和革命运动 :智利1970-1973年》;《跨国公司和传播体系》;《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其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观点有以下两点:
其一,“文化帝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物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的形成与发展,是基于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战争。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发明一开始就源于军事的需求。其二是进步、发展。传播技术一旦产生,对社会的推动是必然的。其三是文化。信息文化尤其是视听文化的全球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7]。
其二,“文化帝国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是借助一些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及艺术形式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隐藏性和诱惑性。他在《如何解读唐老鸭:在迪斯尼滑稽剧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一书中,对那些流行于拉美的文化产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那些迪斯尼公司创造出的人物,通过对典型叙述和描写,通常是“有益的”青少年娱乐品。它们的实质,是一种对少年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事实上,许多动画片创造的人物都被赋予着浓重的“意识形态”。例如,唐老鸭和它的三个侄子代表了北美“先进”价值观:企业家、有活力的人、创新和忠诚的人。它们的企业总是帮助世界各地的人解决问题,这就让人联想到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所作所为。而在同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所作的事情也无非于此。同时也含着对资本主义的赞美之情[8]。对于深藏于文化产品的价值观分析,是该书的最大特色。但是维基百科认为,此书是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先驱性作品。
四、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当今世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依然存在,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围绕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应加强对“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采取措施积极防范。
其一,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不做“文化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他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是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9]
关于软实力(Soft Power),最早是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Joseph S.Nye Jr)在1990年提出。其内容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0]。也就是说,通过自身文化对于其他国家进行吸引而不是施压来达到自身所预期的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柏林墙倒塌后,美国的一位官员说:“摇滚的力量胜过了原子弹。”[11]摇滚音乐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使得西方的价值观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行其道。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对世界其他产生一定积极地影响,创造一个利于我国建设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汉语在全球的传播,弘扬中华文明;有利于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二,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向“文化帝国主义”发起反击。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传播媒介实施“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一是在发展中国家树立自身形象,确保本国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保证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利益。二是通过那些所谓“客观的”、“公正的”报道来对发展中国家和政府进行丑化[12]。
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和平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在加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方面,首先应进行体制创新,有效整合现有力量。其次要进行机制创新,改革目前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增强传播效果,让我们的“声音”传得更辽远、更宽广、更具影响力。
“文化帝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既让我们看到了媒体传播背后的意识形态操纵,也为我们研究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范式。对此理论进行研究与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提供理论帮助。
[1]福特纳.国际传播:“地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M].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王福春,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袁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陈卫星.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8(1-2).
[6]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和美利坚帝国[M].刘晓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如何解读唐老鸭:在迪斯尼滑稽剧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J].InternationalGeneral;2ndRevisededitionedition.Dec,1984.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11]嘉戴尔斯,等.全球媒体时代的软实力之争(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形象)[M].何明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2]于群.新冷战史研究: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和情报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D515
A
1673-1999(2011)12-0023-03
丁锐(1987-),男,山东东营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孙鲁飞(1987-),男,山东诸城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