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讨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08-15宣兆龙

关键词:选题研究生论文

李 慧,宣兆龙

(1.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4;2.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河北石家庄,050003)

研究生“讨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李 慧1,宣兆龙2

(1.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4;2.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河北石家庄,050003)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由于研究生教学强调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已成了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研究生讨论课组织实施环节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进行了探讨:准备中的简明与详细的关系,选题的广度与深度关系,组织的集中与发散的关系,总结的点评与考核关系。

研究生课程;课程教学;讨论

研究生教学的目标不仅限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课堂讨论作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1]。一堂优质的讨论课可以活化课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以及对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的把握。结合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环境防护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组织实施讨论课、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准备——简明与详细

“功夫在诗外”。一堂讨论课看似只有短短的1~2学时,但这仅是讨论课的表面,讨论课的精髓在于前期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认真准备。这是关于带着什么进入课堂的问题,任何教学法都需要做出回答。有效的讨论必须是有目的、有准备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讨论效果的好坏往往在讨论前就已经决定了。当然,师生的准备工作各有侧重,对于教师来说,准备工作侧重于“路”,思路要简明扼要;对于学生来说,准备工作侧重于“料”,资料要详细扎实。

(一)教师的准备侧重吃透内容,提炼思路

讨论课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通过讨论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讨论课的重点不是面上知识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把握深层次的规律。可见,讨论应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而选择的适用教学方式,而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求变求新,为了讨论而讨论。因此,教师首先要吃透所授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再选择合适的内容体系展开讨论,所谓“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应该说,每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线、面浑然一体如参天大树。教师要做的是加强对所讨论内容的分析和梳理,以求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削枝蔓、留主干,把握基本思路,在讨论中自然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比如“环境防护工程”就是以装备环境“效应——分析——评价——控制”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掌握了这样一个思路,对于任何装备与环境都可以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

(二)学生的准备侧重泛读文献,占有资料

讨论教学法是师生研究问题、交流学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核心要素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参与与合作,这其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参与”可分为两类,一是被动参与,参与的内容和形式由组织者控制、决定,参与者缺少相关的知能储备与前期的心理准备,参与者只是在活动现场被动响应;二是主动参与,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合作的方式参与,二者的角色趋于模糊、融合。在课堂讨论中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只有研究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才能将讨论引向深入,彼此产生影响,引起共鸣、争鸣,活跃思维,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思路[2]。

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充分的准备,准备功课没有做足,课堂讨论也很难深入到一定层次。为了保证讨论效果,教师要给出相应的方法、手段和实施方案,比如提供关键词或者布置有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充分阅读、消化、吸收。另外还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广泛阅读资料,特别要占有一定数量的最新参考文献(鼓励外文文献),注明其出处或提供复印件;深入分析文献,了解该技术领域发展动向,能指出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点)及局限性;能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提出见解并进行阐述;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其中,特别向学生提倡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选题——广度与深度

研究生课程教学阶段强调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对于讨论课就是让学生掌握“格物”的方法。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的,而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能力只能在实践中体会,开展探究式、问题式、案例式等专题讨论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专题讨论,选题都是关键。一般来说,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并不适合讨论,应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切磋、交流和补充,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把握选题的广度与深度。

(一)选题要有一定的广度

毋庸置疑,选题要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切合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领域,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兼顾到与相邻专业领域的接口开放,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为了提高专题讨论的有效性,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说就是预先了解研究生各自的专业方向、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今后课题研究方向,再结合课程内容寻求研究生感兴趣的题目,启发其研究思路,讨论可能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有处可查,有话可说。特别是军校研究生教学,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生源复杂,每个人专业基础不同,有的是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不熟悉装备;有的来自于基层部队,工作经验丰富、熟悉装备但基础知识欠缺;还有的来自于地方院校,对部队、装备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环境防护工程”中做“装备防护研究”作业时,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自己的熟悉的某一装备(或设备)的典型运用环境进行研究,保证了每个学生的主题发言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各有侧重,不至于雷同。

(二)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讨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即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启发的关键是预先设计、给定研讨的题目,将学生置于一定问题情景之中。问题分为三类:呈现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由教材或资料给出,学生只需按图索骥即可获得;发现型问题,可能有已知答案,也可能没有已知答案,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创造性问题,没有固定或终极答案,需要研究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思索产生答案。选题应侧重后两种问题,即具备一定深度,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安排以引探为中心的内容脉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来生成目标、生成有用信息、生成求解方法并最终导致问题的求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领悟掌握了其间的思路与方法。

三、组织——集中与发散

课堂讨论的效果既依赖于学生课前积极、主动的准备,又与教师在讨论中的控制密切关联。课堂讨论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意向性活动,因此课堂讨论具有集中性,即有特定的讨论范畴和问题边界,而且目标指向十分明确,即要形成某种认识或达成某些共识,不允许漫无边际的闲聊或脱离主题的貌似激烈的争论。对话还是一种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讨论具有发散性,即对话的任何一方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对话,彼此尊重,分享思想与经验,逐渐达致视野的交融。教师对课堂讨论中驾驭主要表现为把握集中与发散的关系,做到宏观调控,收放自如。否则就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讨论不起来,二是信马由缰,或者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都是要不得的。

(一)发散是形成良好学术氛围的要求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开展讨论的基础,所谓发散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讨论中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将得到尊重,其它学生则可以随时就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特别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立场确立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式讨论。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在理解上常犯的错误,通过辩论可以明辨真理,纠正错误,也可能是目前还没有得到验证的一些假说等,通过辩论可以加深理解,开阔思维。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或者辩论,但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事实证明,这种课堂关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培养。另外,讨论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样。比如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这种形式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集中是提高讨论效率的要求

所谓集中就是教师要把握讨论方向、掌控讨论进程。讨论的主角是学生,但导演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2)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发言和表达思想有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作进一步补充;(3)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见解、方法不一定成熟,教师应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思考;(4)点评作用。在总结陈辞阶段对讨论进行回顾和评述,特别是梳理问题,引导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从而对讨论效果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为了提高讨论课的效益,在这里仍然要强调学生课前的认真准备。比如在“环境防护工程”的讨论课上,我们一般首先由学生利用 PPT进行大约十分钟的主题发言。由于已经围绕主题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所作的发言,一般都与讨论题目密切联系,不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营造讨论的民主气氛,循序渐进地进行,推动讨论的深入。

四、总结——点评与考核

总结是为了提高。讨论课的总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点评,对讨论的过程、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巩固讨论效果;二是课终考核,适当把课堂讨论表现作为课终考核的组成部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3]。

(一)课堂总结——点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学生表现

对于一堂讨论课,破题要简明扼要,讨论要热烈充分,总结要画龙点睛,如行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教师总结不仅是讨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思路或进一步研究的议题,鼓励研究生进行讨论后的个人反思,引发研究生更深入地思考所讨论的话题,而不是只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正确、错误的评判,这样事实上就失去了讨论的真正目的。

在总结中要突出两点:一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讨论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装备的大气环境防护,其方法的关键就是“阻隔”,无论涂敷技术、包装防护,还是集合封存、库房存储都是在装备与环境之间设置“阻隔”,切断作用的途径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这种“阻隔”的方法在很多环境控制技术中都有所体现,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二是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如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阐述问题的表达是否得当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今后独自思考问题和钻研科研的能力。

(二)深化讨论内容,撰写课终考核论文

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可从完善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比如与课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研究生教学自身特点,撰写课终论文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考核方式。但这种论文考核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平时课程教学效果,很显著的一点就是导致研究生放松平时的学习,认为只要集中精力抓一抓课终论文就过关了;二是课终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少研究生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拼凑应付,企图蒙混过关。如何切实让课终论文真正和研究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环境防护工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与课堂讨论结合的办法,即要求学生以平时的专题讨论内容为基础撰写课终论文。考核论文内容来源于专题讨论,同时又是对前期专题研究的再认识和再生成。正是有了讨论课的基础,考核论文的质量才有所保证。鼓励学生瞄准高水平刊物积极投稿,让学生感到撰写学术论文不再是应付交差,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一项学术成果,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这种“课堂讨论+课终论文”的考核模式,不仅重视课程最终考试的成绩,还兼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其中课堂讨论针对专题内容展开,侧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终论文则是对课堂讨论的进一步深化提高,侧重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效果良好。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法贵在活。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课程讨论应是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4]。作为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灵活组织课堂讨论,特别是要把握好准备、选题、组织和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

[1] 赵硕.我国研究生探究型教学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60.

[2] 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3] 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28.

[4]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与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8.

G643.2

A

李慧(1978-),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军队教学及管理。

猜你喜欢

选题研究生论文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