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
2011-08-15杨帆
杨帆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Web”的英文意思就是“蜘蛛网”和网,广义上通常指的就是网络或者互联网。Web2.0主要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Web1.0的用户只是浏览网络信息,不能制造网络信息,而Web2.0的用户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而且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它是一个交互平台。既然是可以制造网络信息,就不能避免以虚拟的网名来取代实名而进行网络信息的发布,这样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值得我们商榷了。因为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已经使我们看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1]这些毫无价值的文化、不可信赖的新闻和充斥着无用信息的混乱世界,对占网民绝大多数、将来也必然主导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来说,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稳定时期,他们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也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内容各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化的纷繁复杂,也正在考验着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们。Web2.0产生信息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垃圾;带来信息民主的同时,也造成了道德的失范。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我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和德育教育,我们应该解决好大学生当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的主要问题
网络的社会化不会朝生暮死,也不会昙花一现。网络的社会化将逐渐影响到每个人,每个企业,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2]随着Web2.0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日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新的生存空间,它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虚拟的、飘渺的网络世界,更深层次则是现实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等观念的冲击。可见网络社会的发展,势必使得每个人的个人道德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谈几点大学生常见的网络道德问题:
(一)真理和言论
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新闻。几乎每周每天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新的丑闻出现,这样无疑降低了我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Web2.0这个神奇的平台,让每个用户都可以来发表自己的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每一个可供交流的公共平台。在一个有无穷无尽的、未经过滤的用户生成内容组成的数字世界里,网络信息往往与事实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们通常难以辨别是非,他们各持己见,以为自己的言论就是真理。然后众说纷纭,最后的结果是真理逐渐被淡化,成为和普通理论并驾齐驱的别无二样的东西。在那里,每个人的“真理”和其他人的“真理”一样的“正确”和“重要”。甚至,有时一些言论得到吹捧和支持,直至流言蜚语,人心惶惶。
(二)疯狂的剽窃
大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很少再会为一个汉字去翻阅字典,为一个英文翻译去查阅资料,不会再为写一份材料而抓耳挠腮,只需要在键盘上轻敲几下,整个资源库就跃然屏上。信息的公开和随意性,致使越来越多的匿名者可以随意的复制、粘贴别人已经发布的信息,或许这些信息也是复制、粘贴别人的信息。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到别人已经发布的科研成果,他们甚至不加修改,直接大量使用,原本华丽的东西没有得到更一步升华。调查显示,有90%的同学有过网络剽窃行为。疯狂的剽窃,使他们失却了学习上仅有的创新性。
(三)色情与暴力
这是个充斥着网络信息的虚拟世界,低下的网络聊天、黄色网站、暴力游戏占据了网络的半壁江山。在这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世界里,他们热衷于和异性聊一些污言秽语,迷恋于浏览一些黄色的图片和电影,沉溺于虚幻的但却走不出去的暴力世界。只为了满足自身追求冒险、刺激的心理冲击和生理需求,却使得正在成长的他们身陷囹圄,深受其害。
二、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网路道德教育却成为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短板。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情感缺失、信任危机等多个方面。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自控能力差
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沉溺于虚无飘渺的网络世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中学时代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和限制,加上繁重的课程,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网络,一旦进入了大学,加上脱离了高中的紧张学习状态,在面对丰富的网络生活时,他们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可能不接触这一新事物,它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每个网络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在Web2.0时代的平台上匿名发表自己的作品,甚至公开自己的隐私。于是情感缺失和个人英雄主义等问题层出不穷。网络信息的丰富内容可以使他们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和内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也使得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受到限制和制约。
(三)传统道德教育欠缺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社会为本位,彰显人的德性。而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更多是以个人为本位,缺乏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是不道德行为,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状况,进行一些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现实效果却很差。而缺少传统道德教育的约束,就会出现不讲信用、不讲良心、不讲底线的道德失范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校大学生是新时期新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他们接触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也比其他群体要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让大学生利用好Web2.0这个新的网络平台,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克服大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是高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工程。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确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但是自网络信息出来以后,高校并没有针对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介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1.新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继续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开展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各个学院都有开展,但是效果甚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成了大学生们的睡觉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高校所在城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博物馆对于大学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2.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传统道德的学习,安排传统道德理论课程。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是古人教育我们说话做事要诚实守信。而通过网络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的行为在大学生当中屡见不鲜。通过重新学习传统理论知识,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和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心理,做到“好学、力行、知耻”。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网络有多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有多少。轻重缓急之间,性的教育和暴力安全的教育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两大重要课题。要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来进行说教,让他们看到现实当中活生生的例子,从而能够从心理上主动远离低俗、粗野的网络信息。
4.进行自律教育。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面对极具吸引力的网络信息,他们就会沉溺其中。加强以上教育的同时,再进行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控能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优化学校网络资源,净化高校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网络环境纷繁复杂,优化网络资源,净化网络环境,可以有效的抵制和抑制网络信息的消极方面。
其一,净化网络资源,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网络信息是虚拟的、复杂的,虚假的、有害的信息常常掺杂其中。高校网络多有外网和内网之分,而正是由于整个学校学生内网可以资源共享,所以资源浩如烟海,内容鱼龙混杂,许多禁播视频,网站都能够得到共享,所以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监督和管理,由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发布垃圾信息的用户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罚,教导他们做文明网民,正确使用和发布网络信息。
其二,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学生宿舍是大学校园里除了教室之外学生呆的最多的地方,许多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可能终日沉浸在寝室里上网玩游戏。这就要求学校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控制上网的条件,比如控制网络使用流量或者上课期间定时断电,晚上准时熄灯等。当然这些也离不开上课期间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老师的认真负责。
网络正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向我们走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认识它。它的“两面性”给高校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新时期、新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不断地结合高校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地推动Web2.0时代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1] 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M].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14-15.
[2] 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