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语言生活状况 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素养——基于三所理工类大学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的调研
2011-08-15武晓平
武晓平,单 欣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语言是心灵的声音,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汉语是我国大学生的母语,是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准确地把握母语并能灵活地使用母语是体现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为有针对性地在理工类院校开展语言文化活动、建立有效提高学生母语能力的课程体系,2011年5月至7月间组织成员对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光电信息学院在校生的语言生活状况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根据大学生的语言生活范围、内容相对统一的特点,本次调研活动从四个方面展开:大学生语文能力自我认知情况;大学生语言应用情况;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状况;大学生对汉语和外语态度。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统计分析的方法,调查对象涉及理学、光电、机电、电信、计算机、材料、化工、生命、经管、外语、文法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下发调查问卷825份,其中有效问卷813份。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语言生活状况
(一)大学生语文能力自我认知情况
其一,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基本交际能力比较满意。问卷结果显示,4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基本交际能力已经完全符合自身交际需求,同时也表明有近一半的学生有提高母语基本交际能力的需求。
其二,运用母语表达观点、传达意图以及论说能力不尽人意。6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完全能达到应用要求,具体表现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阐述自我观点、传达意图、说服和辩论方面,特别是对自己的论说能力不很满意。
其三,对汉语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82.9%的大学生对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国文化、文言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表现出不满意,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85.4%的大学生对本国文化不很了解。
从调研数据来看,随着语言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大学生的母语基本交际能力、应用能力、鉴赏能力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语言应用情况
其一,普通话是校园的通用语,过半数的学生有提高普通话及汉语能力的愿望。普通话普及率较好,93.2%的大学生在校园说普通话。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文科学生仅占全校学生的13.5%,但仍有50.5%的大学生有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或者汉语职业能力水平测试的意愿,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提高汉语能力的愿望已经超出了学生专业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二,大学生越来越少用笔书写,汉字规范意识薄弱。调查结果显示:受电脑、手机的冲击,已有59.7%的大学生不经常或不用笔写字,87.9%的大学生有提笔忘字的情况,对媒体宣传中使用的不规范语言现象只有29.8%的大学生认为该现象不好,是在传播错别字。
其三,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阅读纸质书籍的学生在减少。学生最关注的信息依次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娱乐文体、时事政治军事、百姓生活、经济。已有47.1%的大学生很少或不看除课本以外的纸质书籍。
其四,口头交流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传统书信已很少被学生使用。72.9%的大学生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为面对面或电话等口头交流方式,只有2.4%的大学生还在使用传统书信。
(三)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状况
其一,大学生关注网络时间明显增多,上网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84.5%的大学生每天关注网络的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且有12.2%的大学生每天关注网络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大学生在网上做得最多的事情依次排列为:看新闻视频、联系聊天、查找学习资料、玩游戏、购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二,QQ已成为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网络沟通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微博成为大学生关注信息的一种新兴平台。QQ以55.9%的使用率已成为大学生与同学、朋友联络感情、分享快乐以及发表日志了解资讯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其次分别是人人网、微博、博客、网络游戏及其它。同时,2010年才广泛进入中国的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平台,很快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有70.2%的大学生关注微博,且19.6%的大学生天天发微博。
其三,网络语言的普及率比较高,大多数学生能较理性、宽容地对待网络语言。对于大多数比较常见的网络语言,例如像“控、俯卧撑、顶、雷、酱紫、神马、杯具”等网络词语和包含特殊字体的火星文,大学生基本可以明白其表达的各种意思。通过调研发现,对于网络语言对母语表达能力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多元化的态度,34.0%的人认为不好说,27.7%的人认为没影响,25.5%的人认为使母语能力退化,还有12.8%的人认为能促进母语能力的提高。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四)大学生对汉语和外语的态度
第一,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高于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三所理工类大学学生的汉语和英语水平多数为中等偏上,多数大学生对汉语比英语感兴趣,但参加过汉语提高或培训课程的人数明显少于参加过英语提高或培训课程的人数。37.9%的大学生认为如果没有国家规定的等级考试,语文课与英语课同样重要,35.8%的大学生认为英语更重要,24.2%的大学生认为汉语比英语重要;38.6%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汉语类课更有意义,36.63%的大学生认为外语类课程有意义,其他24.8%的大学生认为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虽然都看重,但有偏重于外语能力的倾向。
第二,英语已经开始较多地进入大学生的日常交际。78%的大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或多或少地夹带英文单词或句子;19.6%的大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不利,30.4%的大学生认为有利,11.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还有38%的大学生不清楚是什么性质的影响。79.8%的大学生认为认为汉语已经受到英文、网络等媒体的冲击而发生了变化。
第三,大学生希望提高母语能力,也希望社会和相关部门更关注母语。虽然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高,但有85.7%的大学生有提高母语能力的愿望,大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母语能力依次为: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文学文化修养、文学创作能力、语言基本功、阅读能力;75.3%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和媒体舆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的语言生活状况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母语能力不容乐观,网络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平台。大多数学生在校园内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书面文字的使用频率下降,网络语言被多数学生熟知并运用,汉语的规范意识相对薄弱。
二是实际运用汉语和理性认识汉语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汉语能力评价较高,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又有提高个人母语能力的愿望;一方面接受和使用网络词语、英语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又知道这种现象对汉语的发展不利;一方面认为外语能力很重要,各类英语信息大量进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又知道汉语能力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政府、社会、学校对汉语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当前高校大学生语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国际化社会的发展,升学、就业与外语能力的挂钩,使社会、学校、学生强化外语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母语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众多领域的世界性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到大学,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外语好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由此在中国从学习观念到教学培养方案都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占去母语学习的时间,各层次学生提高自身母语能力的意识日渐淡化。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长期重视外语学习,忽视中文母语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大学生的母语能力方面逐渐表现出来:学生作业字迹潦草、错别字增多、行文不规范、逻辑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母语能力素质的提高。
第二,多元化、网络化的社会,使大学生逐渐摆脱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母语能力不能有效加强,大学生的母语规范意识薄弱。多元化、网络化的社会,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地了解天下大事、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沟通,方便、快捷成了当前社会的典型特征。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如此,手机、电脑是每个学生的必需品,QQ、短信、电子邮件是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这些沟通方式不要求语言严谨、周密,甚至通顺,更不需要基本的书写格式和礼貌语句,因此在平日语言的运用中,学生就缺少基本能力的训练,导致大学生母语能力普遍滑坡。
网络语言以一种随意、诙谐、多变、简单的形式存在于网络这个模拟的社会当中,并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规范、不严肃的语言现象。学生把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性和自创性带到日常汉语的使用中,在学生作业和交际中经常会遇到打破汉语原有的规则和结构、自己创造出所谓的“新词”“新语”的现象;此外媒体中为宣传而改变汉语原词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对汉语的规范化意识越来越淡薄。长时间使用电脑做作业和写文章,更进一步弱化学生的母语敏感度,使大学生母语能力逐渐减弱。
第三,理工院校汉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缺少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认知,也缺少展现母语能力的机会和平台。理工类院校的语言、文化类活动多局限于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活动中,学生社团和院系级的此类活动不够广泛,语言文化类的校选课不多,学校网站中缺少相应的专栏,这些都使学生没有更多机会接触汉语和汉文化,缺少展现自身语言能力的平台。
第四,大学生具有理性认识母语的能力。虽然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对外语的强调,汉语和社会文化亦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汉语和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不可撼动,多年的教育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性地认识到外语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语言,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更多的是使用汉语,汉语能力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多数大学生有提高汉语能力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
由此看来,大学生母语能力普遍下降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更有时代、社会、学校、家庭的原因。教育者高兴能看到大学生有提高母语能力的愿望,但同时也使社会、学校面临一个艰巨的课题——如何有效地使大学生的母语学习愿望发展为母语学习实践,进而形成母语应用能力。
三、提高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母语能力的对策
(一)教育部门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正确处理好母语和外语的关系,使学生重视自身汉语能力的培养
母语能力素养是学生学习、工作的基础,外语能力是学生获得个人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二者都不容忽视。但是社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普遍将外语与学业、就业挂钩,使学生不得不加强外语学习,忽视、放弃母语能力的提高。但学生有希望重视汉语、提高个人汉语能力的愿望,国家、学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使学生从思想意识到实际行动都能注重自身汉语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设置大学语文等文学、语言、文化类课程,构建母语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语文课在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要,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全国各高校响应此文件,开设或建设大学语文课,这为高校构建学生母语能力课程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也看到理工类高校母语能力课程体系还很单薄,课程类别少、学时少,教学模式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自身母语能力的要求。2011年1月11日《光明日报》十五版全版刊登的《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也向社会和各高校发出信号,呼吁加强和促进大学母语教育改革,因此增设语言、文学、文化类选修课程,加强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理工类院校学生特点的母语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培育母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锻炼母语能力的平台
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语言文化活动,相关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组织各类语言文学类社团,广泛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都是提升高校人文内涵的有效途径。
(四)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多角度开拓学生语言文化视野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征,开设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语言文字工作网站等,使之成为汉语言文化知识展现的平台,成为师生间交流的媒介,大学生展现自我母语能力的舞台。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关注大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结合学校特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综合能力素质,是当前大学母语教育的重要课题。
[1] 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15).
[2] 屠国平.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