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字幕翻译的传播本质

2011-12-29贾立平席建峰

关键词:字幕影视剧译者

贾立平,席建峰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影视字幕翻译的传播本质

贾立平,席建峰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国外影视剧是我们了解国外风土人情、社交礼仪、风俗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将这些有用信息传递给观众的过程中,字幕翻译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里从传播学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影视剧字幕翻译的本质,并着重探讨了经典传播学模式——宣伟伯模式对字幕翻译的启示,最后再结合字幕翻译的一些特点归纳总结出字幕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今后字幕翻译工作具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影视字幕翻译;传播学;宣伟伯模式;翻译技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外影视剧正在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着广泛传播,并受到了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热烈追捧,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互联网影视字幕组应运而生。这些影视字幕组,对美剧的流行,电影艺术的推广,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今影视字幕的翻译,还都处于一个实践性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性指导。所以,在这一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以系统科学的翻译传播理论来审视指导影视字幕的翻译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字幕翻译与传播

翻译,作为一门横跨多学科研究的综合性科学,对先进科学技术及人文观念的传播功不可没。这是因为,翻译实质上就是异语交际的信息传播活动。翻译与传播密不可分,翻译是传播的手段和方法,传播是翻译的目的和出发点。字幕翻译亦是如此,“因为译制片具有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性质,所以译制研究需要吸收国际传播学和跨文化交流学的研究成果,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又因为译制活动是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所以译制活动必然显示媒介跨文化交流的特性”。

众所周知,传播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受传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传播的这四个基本要素可以与之对应地解读为:译者、所译影视剧、字幕以及观众。传播过程有三个最重要的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以及信息的反馈。字幕翻译过程也遵循这三个环节。首先,译者这个传播者要根据一定的目的以及观众的一些要求,从所译影视剧这一传播内容当中,通过自己的视听理解,获取足量的有用信息来进行翻译;其次,译者要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转换为目标语的语言符号,即将所译影视剧的台词对白译为观众所能够理解的字幕文本。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译者必须清楚字幕翻译的目的,还要考虑到观众的理解能力,进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原则标准,使字幕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同时,观众在解读字幕时,并不是被动去接受,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对所译字幕去解读,并结合影视剧剧情对所译字幕进行判断。这一过程要求译者在字幕翻译时,必须提前考虑到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当观众的反应符合译者的预期目标,传播才算成功,字幕翻译才算完成。在这样的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当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既是字幕翻译传播信息单向流动的两端,又是信息双向流动的回归点。字幕翻译是译者与观众共同解读和分享信息的双向传递过程。

二、宣伟伯模式对字幕翻译的启示

图1

在传播学的理论当中,人们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例如,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有何效果(who said what,to whom,in 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拉斯韦尔的这一传播模式过高地估计了传播效果,而忽视了传播的反馈。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传播模式是1949年美国的香农和韦弗提出的香农模式,该模式提到了传播的三个问题:传播的准确性问题、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问题。香农模式还特别提到了噪音,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后人在这一模式上作出了更为深入的解读与修正,如宣伟伯模式。

宣伟伯于1954年对香农—韦弗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图形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更为简单,但是内容却更为丰富的模式。他先后提出了三个模式,在第一个模式中,两个试图传播的人需要积累相当的经验;而后来的第二个模式则提出了人类传播的两个单位要有交互作用,信息源和目的地之间只有具备共同经验,才能共同分享信息。他最后提出的第三个模式认为,传播者与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一直是互相影响的。这三个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传递信息时,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传者是被动的;在反馈中,传播者是被动的,受传者是主动的。从宣伟伯的传播模式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影视译制过程中原作、译者、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宣伟伯的传播模式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影视原作、译者、观众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影视字幕翻译的传播过程是译者理解影视原作并向观众解释的过程。译者是影视原作与观众的中间人。如何准确无误地将影视原作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就要求译者必须了解影视原作当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圈以及观众所处的社会生活圈,具有两者的社会经验、理解两者的社会价值观、掌握承载两个生活圈信息的语言符号系统、懂得两种语言符号体系间互相转换的技巧。也就是说,影视原作,译者与观众之间,只有建立在共同的生活经验范围内,信息交流才能顺利进行,字幕翻译传播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译者之于影视原作首先是观众,译者在观赏影视原作时,应该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应该有一种翻译的灵感,译者在观赏影视原作时所产生的翻译灵感,是基于译者和影视原作所具有的共同的经验认知范围。这些共同的经验认知仅仅是表层的,是影视原作让译者发现了感兴趣的东西,而如何去揭示原作中更深层次的信息内涵,才是最难的事情。

首先,影视原作中有许多原语文化的深厚积淀。如成语、典故、俗语、俚语、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结构、宗教信仰等。这些隐性的信息就需要译者仔细地推敲琢磨。其次,翻译是传播,是译者和影视原作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过程,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作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华。理想的境界便是译者对原作文化了如指掌,译者的生活圈与影视原作所反映的生活圈完全融为一体。但这只是一种理论模式,实际是根本达不到的,翻译者所能做的只能是无限去接近这个理论状态。

第三,译者和观众的关系与译者和影视原作的关系相似,但又不尽相同。译者在理解影视原作时,要把握住每一个对话和剧情细节,最大限度地去“贴近”影视剧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译者在将这一内容通过字幕传递给观众时却是目的性很强的,因为目标观众是很明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观众的需要,熟悉观众的生活圈,了解观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背景。知道怎样译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怎样译才符合译入语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满足其社会需要。对待文化差异是归化还是移植,对文化冲突是认同引介,还是抵制放弃,这些都是译者必然遇到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原则,决定着译者的翻译态度,决定着译者的翻译方法。

其实,译者在理解影视原作时所产生的翻译灵感,就已经包含了翻译目的,就已经明确了要把什么信息传递给观众。翻译动机源于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译者要达到翻译传播的目的必须慎重选择翻译手段。目的若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则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少用意译的方法;若是为了传播异域文化,最好采用移植的方法;若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则完全可以采用意译、归化的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在影视原作、译者、观众三者之间译者是主体中的主体。译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通影视原作和观众间的关键一环。译者和影视原作的关系,是主动地接受和被动地反应的交互过程。这里主动地接受指的是译者在理解影视原作时所产生的翻译灵感与冲动,被动地反应是说除了这些翻译的灵感与冲动之外,自以为理解原作而做出的翻译。而译者与观众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主动自由的关系。观众理解影视字幕时完全是主动自由的。因为根据影视剧情、演员表情、肢体动作,观众往往已经对影视剧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所了解了,所以这时观众对字幕的依赖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会对所译字幕做出评价,当所译字幕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值时,观众对其完全可以采取抵制的态度。所以如何把握住观众的心理预期值是译者在字幕翻译时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影视字幕翻译的语言特点与技巧

影视语言同书面文学语言不同,它具有口语化、瞬间性、通俗性、制约性和无注性的特点。首先,影视语言本身绝大部分是由人物对白所构成,对白内容是整个影视作品的核心,优秀的对白翻译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其次,不同于书面语言的是,影视语言都属于有声语言,转瞬即逝,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精彩场景转瞬即逝,若不理解部分对白,只能放弃;再次,由于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因此字幕翻译时要尽量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通过经典传播学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启示的探讨,并结合上述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字幕翻译时,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明确影视原作的属性,确保字幕翻译时这种属性不被改变。比如所译影视剧属于喜剧范畴,在翻译时,就应把喜剧效果表达出来。如:——It hasn’t rained in three weeks.Where did they find mud?——Honey,they don’t find mud.Mud finds them.(绝望的主妇,第七季第二十集)这里要把孩子淘气的天性表达出来,find最好译为“蹭”,第二句中的幽默效果在翻译时最好保留下来:—都三周没下过雨了,她们在哪儿蹭的这么多泥啊?——她们不用故意去蹭,泥也会自己找上门。

第二,对于影视原作当中的异语文化,在字幕翻译时,要区别对待。若是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译入语文化,则可作归化处理,若找不到,最好是保留异语的文化风俗。比如在魔幻题材的影视剧中会经常听到Merlin’s beard这样的感叹词,若直译为“梅林的胡子”,就会对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观众造成困扰,所以最好译为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我的天啊”,“我的妈呀”之类的感叹词。另外还有像rabbit’s foot等这样的表达,在翻译时都需要注意。

第三,字幕翻译绝大多数属于口语式翻译,所以要力求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如遇个别较生疏的典故文化等,可做解释性字幕。但这种解释性文字亦不宜过长。请看下面两个版本的字幕翻译:What is the most resilient parasite?A bacteria?A virus?An intestinal worm?An idea,resilient,highly contagious.Once an idea has taken hold of the brain,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eradicate.An idea that is fully formed,fully understood,thatsticks,rightin here somewhere.(盗梦空间,2010)译本一:世上适应力最强的附寄物是什么?细菌?病毒?亦或是蛔虫?答案是意识,它生生不息,极易感染。其据脑海,安能根绝。一旦扎根,根深蒂固,盘亘脑海。(TLF)译本二:哪种寄生虫生命力最强?细菌?病毒?还是蛔虫?答案是想法,它生命力强,极易传染。一旦大脑被某个想法占据,想抹去它基本是不可能的。完整透徹的想法,会挥之不去,就藏在这里。(PLX)很明显译本一书面语式的翻译是很难让观众去理解的,而译本二则很好地理解了字幕翻译口语化的特点,较好地传播了原影视对白的意思。

第四,由于影视语言的瞬间性,所译字幕必须在和影视对白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传递。而又因为英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英语中往往出现较多的是长句和复合句,汉语则以短句为主。所以如何在句式与信息传递同步性之间平衡是字幕翻译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看下面这段对白:At the top of our planet lies one of the most remote places on Earth-the Arctic.In winter,the region is frozen and dark for months on end.There are no trees and there are no plants to eat.We humans weren’t built to withstand a landscape as hostile as this.And yet,four million people live here.Their survival relies upon an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is,the most hostile habitat on Earth.(BBC行星地球系列之北极篇)这是一段纪录片上的旁白,用词句型都比较书面语一些,所以在翻译时,应根据汉语的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我们星球的最顶部,是地球上最渺无人烟的地方之一:北极。在冬季,这片区域连续数月被冰雪覆盖并笼罩在黑暗中。那里没有树木,没有可以果腹的植物。上帝创造人类时,并没有想到我们要抵御如此恶劣的环境。但是,仍有四百万人居住在这里,他们对这里了如指掌,依靠这点,才得以在地球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影视字幕翻译的本质便是传播信息,影视原作、字幕译者与观众是这个传播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宣伟伯模式很好地解释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字幕译者在字幕翻译实践时必须很好的权衡这三者间的关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1] Michael Cronin.Translation goes to the Movies[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8.

[2] Pilar Orero.Topic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3] 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Communication Theories:Origins,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M]. Beijing:Huaxia Publishing House,2000.

[4] 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

[6] 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9.

[7]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8] 张春白.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H315.9

A

贾立平(1966-),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字幕影视剧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影视剧的认同重建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从对《甄嬛传》的评价说起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