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导向研究
2011-08-15魏雪梅
魏雪梅
(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导向研究
魏雪梅
(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外,还应当运用师生互动、讨论、深入调查分析、自我教育等多种方法,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关注和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学生们从心理上主动接收思想道德教育,并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让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起到实效性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导向;实效性
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多少年来,各个高校及其思想道德教育者都为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这使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相当的实效。然而当今世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诱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设下新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许多案例,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只关注表面现象,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与心理导向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据的蓝本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大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门课程时,认为:这就是我们中学时学的政治课。他们首先在心理上就缺少重视。其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和学生们中学时期的政治课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生们接近成年或已经成年,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形成时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大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使老师已经给他们强调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还是对此不屑一顾。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与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端有关、与素质教育的匮乏有关,也与高校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氛围有关。
(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倾向与心理需要
思想道德教育固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倾向与心理需要。当代大学生,他们大都属于“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思想活跃、愿意接受新知识、自主意识强,但却自主能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心理脆弱。“90后”大学生富于独立意识、个性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崇尚“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表现自己的独立个性,[1]但是由于他们人生经验不足,希望自主却又自主能力不足,心理调适能力弱,自控能力差,一旦他们在学习、交友、生活方面出现挫折,很容易心理失衡、困惑或产生悲观厌世等消极思想,甚至有些人会愤世嫉俗、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发泄自己。对于这些已经产生的问题或心理倾向,教师们却关注、分析得甚少;同时,多半在校大学生都表现出郁闷、孤独、无奈等心理问题,他们虽然看起来朝气蓬勃,却都像迷途的羔羊,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以至于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如果教师们仅仅着重于上好课,着重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大学生们则对老师都是“敬而远之”,他们往往表现出课堂上的积极和课下的消极。对于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对青年一代产生致命的影响。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缺少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注。它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也就是要理解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所以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驱动力。[2]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需要这样的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般情况下,负责思想道德教育的老师和广大学生的接触只有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时间,而相伴学生们整个大学生活的是辅导员。然而多数辅导员没有尽职尽责,只和班委会成员以及班里的一些尖子生走得近,一般的学生“几个星期都见不到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仍主要依据成绩,很少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确,在高校不断扩大招生的背景下,一个辅导员管着几十甚至几百名学生,辅导员很难面面俱到。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三、四年中,都没能和辅导员讲几句话。在缺少人文关怀的大学校园中,处于生理、心理、人生过渡期的学子们出现这样那样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就能谈论完的话题,它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整个人生中去思考、实践。那么以上情况,无疑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设置了障碍。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导向探析
诸多因素影响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其中关键之处在于,广大思想道德教育者没有真正从心理层面去感化、引导学生,只注重表面的教化和一时的应和。而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其思想的折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既有平行又有交叉,二者职能互补,互相渗透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的基础,而思想活动是高层次的心理活动。[3]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熏陶进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作用。基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心理导向,用心理嵌入的方式,从行为的源头——思想上进行引导和净化,根除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在他们心理中的消极思想,使大学生们无论在任何紧要和紧急关头,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才会趋于完美。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就本论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在高校建立起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良好氛围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决定他做这件事的结果。如果大学生们都能从心理上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就走好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第一步。这就需要在高校建立起学习和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氛围。上到学校领导,下到班级辅导员,首先要从自身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应该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认识: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塑造个人灵魂的工程。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会让我们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有昂扬的斗志、有坚定的信念,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它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有了这样良好的氛围,就端正了学生的思想,就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顺利展开。在这方面,各高校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应先了解学生,再教育学生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倾向,明确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那么怎样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需要呢?首先,课前调查分析。即在上这门课程之前,先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让学生写人生感悟感触之类的文章,来了解他们的心理。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要展开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会更贴近学生思想,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也就是说,通过学生对所学课题自主讨论的方式,深入对所学课题的理解,通过把所学课题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然后做出总结,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致。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在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其身心的和谐,主动地参与,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其身心的和谐。
(三)让课外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动起来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强调的是课内教育的实效性。仅仅靠课内教学远远不够,广大师者还应当把这种教育延续下去,走进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让课外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动起来。首先,要求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不能只是上完一两学期的课就了事。在课程结束后仍要与自己的学生保持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和老师聊天、谈心,或通过邮箱、网络来交流,交流的同时,也让师生关系不再象以前那么淡漠。让学生把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及恋爱、交友方面的疑惑拿来与老师讨论、交流;也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开设思想道德教育网页,以发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通过这些途径,学生随时可以针对目前的困惑从教师那里取得正确的建议和导向。如果高校教师能真正把这些落到实处,那学生们在人生和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迷失自己。
其次,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所以,让辅导员接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力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辅导员应当给每个学生以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的命运与价值。让学生中的佼佼者不自傲,后进生不掉队,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群体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成年年龄,有了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客体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主体性,通过内化不断提高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4]本文所说的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思想上的自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提高,良好动机的产生以及行为的转变。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指导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达到和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3]教育者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主动认同教育目标,并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才可能将教育目标由外在规定转变成自我取向,教育内容才能切合实际,教育者的指导和教育作用才能落到实处并取得效果。[3]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培养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在传授教育思想的同时,要注重同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倡导大学生学学会向周围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把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更能体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1] 王庆生,尚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多向度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2] 高远,邓平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2011,15(1).
[3] 何彗星,张澜,张爱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4] 贺春湘.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G641
A
魏雪梅(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