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make隐喻用法发展的语料库研究
2011-08-15张莎
张莎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为语料库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平台。彭宣维、张会平利用语料库数据进行隐喻习得研究[1]。对动词make的语料库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我们能否借助语言学发展成果,对不同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中make的隐喻使用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二维及物模式及其隐喻理论[2]为框架,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语料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考察我国大学生和中学生make的隐喻用法的发展情况。
一、文献回顾
(一)二维及物模式及其隐喻理论
(二)相关研究
彭宣维、张会平考察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对语法隐喻学习进行了横断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隐喻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隐喻的类型逐渐增多,表现为物质经验内部或心理经验内部的隐喻,物质经验和心理经验之间的隐喻,以及表征方式的隐喻[2]。那么,高频动词的隐喻使用情况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中具体有怎样的体现?隐喻的使用与哪些因素相关?这些问题有待考察。此外,该研究选取的5个子数据库中,ST2、ST5和ST6是不限时作文,而ST3和ST4是考试限时作文。桂诗春、杨惠中发现,由于试卷作文和自由作文在采集数据的环境等方面不同,二者的语言运用差异很大[3]。那么,语料的采集环境如能尽量趋同,则能提高研究效度。这样研究结果是否与前人研究一致呢?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动词研究以类联接、搭配研究为主,着重词汇语法层面的研究[4-9]。高频动词意义相对虚化,其所在小句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由动词决定。这里以动词为中心、以小句为单位,研究隐喻使用情况,尝试将意义与词汇语法层面结合进行语料库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Granger和王立非、张岩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19个共同的高频动词[8,10],这里以其中的make为例。研究问题如下:
1.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make隐喻用法①本文只考察经验类型方面的隐喻,暂不考察表征方式的隐喻。隐喻式和一致式的使用统称为隐喻用法或隐喻的使用。具体情况怎样?有何异同?
2.隐喻用法与类联接和词语搭配有何联系?
(二)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分别来自两个不限时作文语料库:WECCL(Writt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和CLEC(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3,11]。前者是中国大学生的英语笔头作文语料库,属于《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书面语子库。本研究抽取其中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不限时作文部分,共396篇作文,总形符数为137394,类符数为6229,标准类形符比为54.29,平均词长4.60。每篇平均长度为363.62词,句子总数7550,句长17.28。后者是中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作文语料库。本研究抽取其中的中学生作文语料库(ST2为高中生作文)。总形符数8603,类符数251354,标准类形符比为36.53,平均词长3.76。句子总数17066,句长14.73。
(三)语料分析
研究者用检索工具AntCont(版本3.2.2)分别对两个语料库中make和find的各种形式进行词频统计。然后对词语索引行逐一阅读,采用语料库检索和人工标注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行的隐喻用法和类联接、搭配进行标识。
三、结果与讨论
(一)make的隐喻用法
make的典型词汇化意义属于物质经验,因此make用于表达物质经验时是一致式用法,用于表达心理经验时是隐喻用法。make的隐喻用法示例如下:
作为企业家,杨宗祥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社会福利、抗震救灾等诸多领域无私奉献,把公益作为企业与个人的社会职责。多年来,他为社会各界捐物捐资达1600万余元,企业共吸收下岗赋闲人员300多人,解决了大中专毕业生、乡村充裕劳动力1600多人的就业问题。也因此,他多次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1)They will also make us feel complex and confused.(隐喻:情感经验)
(2)...we much mak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at.(隐喻:知觉经验)
(3)But they can't speak good English to make others understand themselves.(隐喻:认知经验)
(4)...if those lies can make people unit together...(一致式:社会经验)
(5)They made others in the class laugh again and again.(一致式:生理经验)
(6)Theairconditionerwasworking,itmadeso much noise.(一致式:物理经验)
在大学生作文中,make的一致式用法占56.2%,隐喻用法占43.8%;中学生作文中的一致式用法占66.3%,隐喻用法占33.7%。两组学生的总体隐喻用法具有显著差异(p= 0.003)。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致式的经验表达方式相对减少,而隐喻表达增多。
具体考察可知,make在大学生的作文中,不同及物类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社会(49.0%)、认知(30.3%)、物理/知觉(7.2%)、情感(6.4%)、生理(0%)过程;在中学生作文中,这种分布由高到低分别是社会(35.6%)、物理(29.1%)、认知(17.0%)、情感(9.0%)、知觉(7.7%)、生理(1.5%)过程。统计数据表明,make在大中学生的隐喻用法差异来自物理过程(p=0.000),即中学生更偏好使用make最典型的词汇化意义;在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隐喻表达上趋近有差异,但还不足以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p=0.053和p=0.067);其他过程的隐喻用法没有差异。这说明,make在用于表达相关的人类经验时,在大学一年级和高中这两个阶段不具备普遍的区别性。在认知加工大部分经验(除物理经验外)时,大中学生的水平处于相似状态,大中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趋于一致(隐喻用法没有显著差异)。在人类经验中,物理经验是最具体直观的经验。在它的表达上,中学生比大学生更加依赖make的使用,造成make在这一类经验上隐喻的集中使用。
一个现象是,make没有被大学生用于表达生理经验,这可能与作文文体有关。大学生语料库的语料来源是议论文,议论文一般用于评论社会现象,阐述个人观点,生理经验一般与论题无关。社会现象和个人观点的表达有赖于在社会经验和认知经验这两种及物类型中得以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社会经验和认知经验在所有大学生作文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79.3%)。中学生作文的文体除了议论文,还有说明文、记叙文,包括日记、随笔、作文等形式,因此社会经验和认知经验的使用比例不如大学生作文那么突出(52.6%)。
(二)make的隐喻用法及其类联接、搭配
make的两种使役用法是其典型的类联接,下面分别对这两种使役用法进行讨论。
make sb./sth.+v.是make的典型使役用法之一。隐喻表达中,speaking makes you know more from others表达认知经验,telling lie also can make others feel comfortable表达知觉经验,make children hate to learn everything表达情感经验。在一致式用法中,make you lose friend表达社会经验,make you cry表达生理经验,they made the river become dirty表达物理经验。
大学生使用make sb./sth.+v.在make的所有用法中占30.2%,这个比例在中学生作文中为15.5%,约为前者的1/ 2。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作文中,该类联接分别有56.8%和约53.1%用于隐喻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604)。其中大学生用于认知、知觉、情感经验(隐喻)的表达分别占38.6%、11.4%、6.8%,中学生的使用比例依次为32.7%、16.3%、4.1%。该类联接在大学生作文中用于社会、生理、物理(一致式)的比例依次是38.6%、0%、4.5%,在中学生作文中的比例依次是24.5%、6.1%、16.3%。从比例数据来看,中学生使用该类联接时更多用于表达物理过程,约为大学生的4倍,这在该类联接的隐喻分布中是较为突出的差异。
make的另一种使役用法make sb./sth.+c(宾语补足语)也是其典型类联接。表达情感经验如makes me very delighted,表达知觉经验如which made us tired the next some days,表达认知经验如we have to know how to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一致式用法中,make friends with you表达社会经验,it make her very painful表达生理经验,表达物理经验如she made this wedding dress with 130 white rubbish sack.
大学生的make sb./sth.+c用法占make所有用法的21.1%,中学生为39.3%。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作文中,该类联接分别有48.1%和约42.5%用于隐喻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 0.169),但大中学生间的差异性比第一种使役用法要显著。其中大学生用于认知、知觉、情感经验(隐喻)的这种使役表达分别占28.3%、9.4%、10.4%,中学生的使用比例依次为11.0%、11.0%、20.5%。该类联接在大学生作文中用于社会、生理、物理经验(一致式)的比例依次是44.3%、0、7.5%,在中学生作文中的比例依次是30.7%、1.6%、25.2%。从比例数据来看,两组学生差异较大的是认知、情感、物理经验;大学生更多用该类联接表达认知、社会经验,而中学生更倾向用它表达物理经验。
在搭配方面,社会经验(一致式)的表达,大学生和中学生都倾向于make use of这个短语,例如they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environment.在认知经验(隐喻)表达中,大学生喜欢用make a decision/decisions这样的表达,例如Chinese parents love to make decisions for their children。而在中学生作文中,类似的经验倾向于由make up one’s mind to do sth.来表达。这可能与作文题目和语言输入的频次有关。
隐喻除了体现在经验类型方面,还体现在级转移方面。中学生作文更加明显地体现了级转移的隐喻化倾向:中学生比大学生更多地使用make sb./sth.+c结构,而更少地使用make sb./sth.+v.。例如,大学生用make me feel happy,而中学生用make me happy。前一种表达是一个含有两个过程的复合小句,两个过程可以拆分为make me…和(I)feel happy;后一种表达是由复合小句压缩为只有一个过程的简单小句,级阶自上往下移动。中学生的级转移现象与本族语者的语言特征更相似,即在这一方面中学生的隐喻化程度比大学生更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可能与作文引导语和语言水平有关。中学生受到英语水平的限制,词汇量和表达方式有限,转而从作文引导语中照搬现成的表达,造成大量级转移的现象。
总而言之,中国大中学生英语作文中隐喻表达都集中在社会、认知经验的表达上,少见于生理经验的表达。这应该与作文题目的要求有关,高中和大学一年级的作文大多是议论文、说明文、夹叙夹议的文体,话题大多为评析社会现象、表达个人思想。隐喻用法的分布差异体现在物理经验的表达上,中学生更倾向于物理经验的表达,而在其他经验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比例数据显示,大学生作文更集中表达认知和社会经验,这符合认知、语言水平发展规律和大中学生作文要求的变化。动词make的类联接、搭配与及物性、隐喻方式有一定联系,如中学生更倾向于在make sb. /sth.+v.和make sb./sth.+c两种结构中表达物理经验,但大学生在使用make sb./sth.+c结构时更集中表达认知、社会经验。大中学生对于搭配词的偏好有所不同。不过,类联接、搭配与隐喻用法的联系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总的趋势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更多使用隐喻式。这与彭宣维、张会平的研究结果一致[2],也说明Halliday提出的一致式的习得早于隐喻式的习得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外语学习[12]。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二维及物模式及其隐喻为基
础,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比较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英语作文,研究make的隐喻使用情况及其与类联接、搭配的联系。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更多使用隐喻表达;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动词make的隐喻用法受到二语水平、作文文体、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的隐喻类型与类联接、搭配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特点。本研究运用新的理论框架,对语料库的中介语高频动词make的隐喻用法发展情况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对语料库二语习得和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今后研究可从表征方式这一维度展开。
[1] 彭宣维,张会平.语法隐喻的学得过程:基于语料库的分析[R].首届全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2008.
[2] Peng,X.2005.Transitivity revisited from the cognitive angle:A new paradigm resulted from separating experience realms from process types[R].Presented atthe 1stInternational Appraisal System Seminar and the 9thNational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minar,2005.
[3] 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顾姗姗.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动词语态习得研究——以concern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4-76.
[5] 胡学文.中国大学生系动词seem使用的语料库考察[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4):1-4.
[6] 缪海燕,孙蓝.非词汇化高频动词搭配的组块效应——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40-44.
[7] 戚焱.基于语料库的动词DO的用法分析(英文)[J].中国英语教学,2006(6):37-41.
[8] 王立非,张岩.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10-116.
[9] 徐宏亮.基于语料库的“DO+限定词+V-ing”结构研究[J].外语学刊,2006(3):74-78.
[10] Granger,S.&B.Altenberg.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173-195.
[11] 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笔语语料库(1.0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