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蚕业 任重道远
2011-08-15叶涛
叶 涛
(四川省武胜县安泰蚕业有限责任公司 638450)
自2009年底以来,丝绸行业开始复苏,茧丝价格一路上扬,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蚕桑生产发展,形成了蚕农增收、企业盈利的良好态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这种茧丝价格上涨与蚕桑发展并不成正比,蚕茧总量并无增加,这几年全国蚕茧产量徘徊在50万t左右,相反在部分区域仍大幅度下降,其前景令人担忧。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丝绸的出路何在?“东桑西移”还能不期而至吗?
目前,蚕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里不妨以武胜为例探讨之。
1 蚕业生产现状
1.1 基地与规模
九十年代初,武胜蚕茧产量以5 000t之众名列全省前茅,具有辉煌的过去。但随着时代进步,岁月的流逝,它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蚕桑大县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蚕桑基地优势极不明显,适度规模尚未形成,加之在整个农业产业中,蚕茧的相对比价下降,没有多少吸引力,对于现代蚕业发展潮流就显得无能为力。至今全县产茧上50t的乡镇几乎没有,平均每户农民年养蚕不足一张,试想这样的产业结构还能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吗?显然不可能。因此,尽管县委、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1.2 养蚕劳动力贫乏矛盾突显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省内经济区位优势的影响,武胜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户人员老龄化突出,文化程度低,家庭农业生产负荷重,造成从事养蚕业的农户减少加剧,每季饲养量也相应减少,弃桑、毁桑严重,桑树缺乏必要的培护管理,养蚕粗放,不仅总量无从恢复,蚕茧质量也难于保证,蚕桑发展呈恶性循环之势,即蚕农越不重视生产和质量提高,价格就越上不去,各级政府就越失去信心,企业也就越不可能投入。因此,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至此武胜年产茧量逐年下降到目前的500t多一点,只有顶盛时期的十分之一,而且一年四季养蚕至少有1~2个茧季的蚕茧无法上自动缫丝机,企业也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形成这种格局,不能不说是我们丝绸行业的悲剧所在。
1.3 蚕业科技推广严重滞后
武胜县原虽然是全省的产茧大县,但那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主要栽桑形式属“四边桑”,没有多少家庭小桑园,是典型的传统养蚕模式。随着生产的发展,武胜蚕业科技推广没有跟上全省的步伐,可以说是原地踏步。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以及纸板方格簇使用与蚕桑综合利用可以说才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全县小蚕共育只有20处,共育面只占3%~5%,方格蔟推广只有12%,省力化养蚕为数不多,综合利用处于试验阶段,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而且这些技术推广难度之大,堪称全省少有。由于这些原因严重制约了武胜蚕业向深度发展,造成养蚕单产低、茧质差,不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4 生产投入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家对蚕桑产业的投入逐年减少,地方政府对这项产业的投入也难以维持,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什么国家专项资金方面的扶持。而蚕业公司方面几经转制,大多成为私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体从事该行业绝大多数对这个产业熟悉,无从下手,不好说对蚕农多大扶持,对产业的投入也是极其有限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就企业而言,对投资蚕桑产业具有极大风险,也就是说蚕茧安全性怎么样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回报或回报率低,那么民营企业不能也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到这上面“打水漂”。面对武胜多年以来蚕茧收购边界冲突不断,非法收茧的个体茧贩子猖獗,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哪个企业还愿意投资呢?如果不解决蚕桑发展的资金投入问题,那振兴蚕业乃一句空话,如果生产发展的投入总是得不到解决,即使维持现状,其前景也难以预料。
1.5 蚕业人才合理利用问题
人人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武胜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即生产与收购分离、脱节、蚕业科技人才缺乏,即使是有限的人力资源也不能合理利用。作为蚕桑产业,特别是蚕桑生产推广工作,本身也不是尖端科学,在许多领导和企业家心目中形成误区,缺乏足够重视。所以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方面一直存在问题,更何况目前的蚕桑产业今非昔比,这些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因为还牵涉到社会大趋势即利益趋动。
2 发展对策
诸如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情况,产业发展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按照区域优势制订产业发展政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市场经济迅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日益突显,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的栽桑和全面发展已无可能,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蚕桑基地建设必须是高标准、高质量而且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作为武胜乃至广安地区,要根据现有区域优势结合蚕桑发展现状有择重、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优质茧生产基地。蚕桑局与安泰集团应尽一切努力协调各级政府,把产业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计划和考核目标,并制定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如基地建设桑苗栽植管理、小蚕共育室建设、纸板方格簇、新建改建蚕房用地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涉及资金投入方面由地方政府、企业、蚕农三方面解决,并在某些方面制订相关的保护政策。中国的任何事情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政府支持,更何况蚕桑产业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句话蚕桑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如期实现。
2.2 必须把蚕业科技推广放在突出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鉴于武胜及整个广安地区蚕业科技推广严重滞后的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想尽千方百计全力推广小蚕共育,力争实现小蚕共育面30%~50%,带动大面积养蚕单产提高5~10kg/张(目前大约在20kg/张)。方格簇推广使用面达到60%~80%(目前只有12%),与此同时采取专项扶持政策改造现有口袋蚕房,并做好蚕前消毒防病等一系列的服务体系建设,只有这样,蚕业发展才能沿着快速、健康的道路顺利推进。
2.3 规范行业行为,整治蚕茧市场秩序
要使蚕业发展高效、健康、有序,必须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和正常的市场环境,以确保蚕茧质量提高,同时也给投资者以足够的信心。目前,广安全境蚕茧收购秩序混乱,既有边界磨擦,特别是茧贩子无证非法收茧猖獗,如不加以整治,蚕桑产业不可能得到恢复与振兴。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实施这项工作,边界磨擦由广安市有关部门负责协调,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各企业也要严格自律。在蚕茧收购旺季,地方各级政府要组织工商、公安、交警、商务等部门,进行专项督查与整治,涉及哪个乡镇的问题,哪个乡镇的党委、政府必须负责,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全力配合做好这项工作。只有把市场整治好了,蚕茧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蚕业发展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2.4 加快蚕桑综合利用,提高蚕农综合效益
武胜及广安全境栽桑方式几乎为“6·2”形式,行与行间距大,并伴有不少“四边”桑,如果单一养蚕,经济效益低,土地利用率也不高,按现行茧价计算,以每户季养蚕一张,全年收入不过4000元左右,这与其它农副产品相比失去优势,根据这种新的情况,我们必须想别的办法。去年武胜安泰蚕业公司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并初步获得成功,利用桑树行距间的空地种植桑枝食用菌,每667m2(亩)可增加收入约2万元左右,这样养蚕的综合收益大大提高。试想如果不走这条路,单靠养蚕,就四川气候和养蚕批次,就不能使蚕农热心于这个产业。因此,我们认为,要使蚕桑产业得已发展,巩固现有基础,就一定要在抓好养蚕增收的同时积极开展蚕桑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蚕农的综合收益,使蚕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5 重视人才,激励创新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由于广安地区保留着原生产与收购机构分设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使人才合理利用。因此,建议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探讨现有体制中如何将蚕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来,能否考虑“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理使用,为蚕业发展献计出力,并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蚕桑科技奖励基金,对于那些在蚕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各企业还将加大在蚕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以确保蚕业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
总之,我们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蚕业发展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工作难度大,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心中存有希望,振兴蚕业、重铸辉煌,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