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化结构的行为转喻模式
2011-08-15曾倩
曾倩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动词化结构的行为转喻模式
曾倩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转喻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模式之一,它对语法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根据Kovecses和Radden对转喻的分类,转喻有两大综合性构型:整体转部分或部分转整体以及部分转部分。动词化结构是转喻认知思维的产物,其过程主要涉及行为转喻模式,即动作的某一要素转喻该动作,是一个以部分转喻部分的概念现象。
动词化结构;转喻;行为转喻模式
动词化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许多名词、形容词或其它词性的词或短语常转用做动词,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帮助人类对世界上的事物实现重新范畴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的从语用推理角度讨论动词化问题[1,2];有的从跨语言角度讨论这一问题[3];还有的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动词化[4]。但近年来,最热门的莫过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动词化现象[5]。虽然他们的研究使我们对动词化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但大多热衷于名词动化的讨论,忽略了形容词动化和其它词类动化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动词化的运作机制。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欲从转喻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动词化现象,以揭示其动词化的根本动因。
一、转喻与行为转喻模式
(一)转喻的本质
转喻,亦称“借代”,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转喻同隐喻一样,被视成一种基本认知手段,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无处不在,其本质就是一种概念现象,是认知加工过程。在一个ICM中,一个概念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本体)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人类正是凭着转喻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人们的话语。这一思维方式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义、语音、语法等。
(二)行为转喻模式
行为转喻模式(Action MetonymicICM)的提出者是Radden&Kovecsesz(1999)。Radden&Kovecsesz主要以Lakoff的ICM理论为基础,提出转喻的产生有两大综合性构型:整体转部分或部分转整体以及部分转部分。这两大综合性构型可以概括所有的转喻关系,把所有可能的转喻情形都概括进去,如容器转喻内容、地点转喻机构、地点转喻事件、材料转喻物体等等,从而弥补传统修辞学对转喻分类的不足。具体来说,能够产生整体与部分转喻关系的ICM有:事物模式、构造模式、等级模式、复杂事件模式、范畴—属性模式等;能够产生部分与部分转喻关系的ICM有:行为模式、感知模式、使役模式、产品模式、控制模式、领属模式、容器模式、地点模式、修饰模式等。其中,行为转喻模式,是指动作的某一要素如施动者、受动对象、工具、位置、源头、目的地等用来转喻该动作,属于部分转喻部分的概念现象。通过大量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式在动词化结构的生成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就着重阐述行为转喻模式在动词化结构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二、动词化结构与行为转喻模式
(一)动词化结构概述
动词化和名词化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随处可见,他们都是语言范畴化现象的一种表现,是语言与认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出于表达和交际的需要,某范畴成员可丧失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在功能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中,人们更钟情于名词化现象的讨论,对动词化现象的关注不多。根据朱永生的定义:“从语义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从形式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词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4]”也就是说,从词汇语法角度看,动词化指原本是名词、形容词或其他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子结构中转而做动词的转化过程。例如:
(1)She had booked three seats on the plane.
(2)The city quieted down again.
(3)This will help to further the science.
在以上句子中,名词“book”,形容词“quiet”,副词“further”都转化为动词,分别表示“预定”,“平静下来”,“发展”等意义。这些原本是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语在句子结构中转做动词后,原生词衍生出动词义,具有了动词的所有特征,比如有时态、语态、数的变化等。对动词化结构认知理据的讨论中,人们更热衷于名词动化的研究,对形容词动化、副词动化、介词动化或其它词类动化的关注较少。但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类动词化结构,总体说来,此类词性的再范畴化都是转喻认知思维方式作用的结果。
(二)动词化结构的行为转喻机制
1.名词动化的行为转喻模式
名词动化是动词化结构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既能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又能提高表达效果,达到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修辞目的。名词到动词的转化即转喻认知使然,其本质是以事件的参与者转喻该动作,是一种以部分转喻部分的概念。从转喻的生成角度来看,名词动化结构主要涉及行为转喻模式。一个动作的实施往往涉及诸多要素如施动者、受动对象、工具、位置、源头、目的地等,在一定情境下,任一要素都可能转指这一动作,从而产生名词动化的语法结构。如:
(4)He handed the glass of beer to Grandpa.
(5)The boy shouldered the basket of fruits.
在以上两句话中,说话者分别用身体某个部分的名词“hand”和“shoulder”用作动词。根据我们的日常体验,hand是人们拿取东西的重要工具,而shoulder主要帮助我们扛举东西,在以上例句中发生动词化时分别表示“把什么递给某人”,“把什么扛起来”的意思,属于“工具代动作”的转喻。再如:
(6)Lydia has been nursing the baby these days.
(7)She mothered two children and adopted a third.
在这两句话中,分别使用了“nurse”和“mother”两个名词来转指“护理”和“养育”的意思,属于“身份代动作”。除此之外,很多名词动化结构还涉及工具代动作如:to hammer the nail;受动对象代动作如:to dustthe room;行为方式代动作如:to tiptoe the room;甚至当时的时间代动作如:to summer in Paris等。由此可见,在一定情境下,与该动作相关的任何实体都可以充当参照点,激活整个动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
2.形容词动化的行为转喻模式
在众多动词化现象中,形容词动化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类。如:
(8)Don't dirty your new dress.
(9)Shelley was unable to calm her down.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分别用形容词“dirty”和“calm”转作谓语动词,成为使欲性动词,皆因“行为转喻认知”模式使然。这些极具创新性的修辞性语言之所以为大家所接受,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我们人类转喻认知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一个动作有很多属性,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为了突显某个属性,人们常常使用转喻,即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事物。在形容词动化过程中,说话者用某个动作导致的结果来转指这一动作,如以上句子中用表状态的形容词“dirty”来指“弄脏”的概念,“calm”指“使安静”的意思等,都符合“结果代行为”的行为转喻模式。因此,用形容词作动词的语法现象在我们日常用语中比比皆是,也就不足为奇了。
3.其它词类动化的行为转喻模式
除了名词动化、形容词动化等常用的语法结构,其它词类作动词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如:
(10)The firm's employees have downed tools
(11)They upped the price of petrol.
在这里,介词“down”表示“把……放下”,副词“up”表示“把……提高”的意思,分别属于介词动化和副词动化结构。究其本质,都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介词“down”本是表示“向下”的方位词,用作动词可突显“把……往下放”这一动作,属于“方向代动作”的转喻模式。同样,“up”一词原本是副词,在例句中作动词用,可以突显“提价”这一动作,也属于“方向代动作”的行为转喻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动词化语言结构的产生是行为转喻认知模式运作的结果,即动作的某一要素转喻该动作,是一个以部分转喻部分的概念现象。转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转喻思维不仅体现在词汇中,也体现在语法结构中,它对语法现象的形成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转喻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动词化结构的内在动因,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语法研究的视野也必将越来越开阔。
[1]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a(2):7-14.
[2]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b(4):13-16.
[3] 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340-344.
[4]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83-90.
[5] 王冬梅.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H314
A
曾倩(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