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中“扁平人物”的作用

2011-08-15刘智慧王明亮

关键词:扁平福斯特圆形

刘智慧,王明亮

文学作品中“扁平人物”的作用

刘智慧,王明亮

介绍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特征,分析了“扁平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认为“扁平人物”可以衬托“圆形人物”、可以推动或延缓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作者的好恶褒贬。“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作品的人物塑造才能是成功的。

小说;人物塑造;“扁平人物”;“圆形人物”

1926-1927年期间,在世界知名学府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小说理论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做了一个名叫“小说面面观”的系列讲座,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后来他把讲座内容整理成册,出版了《小说面面观》一书。在该书的第四章“人物”中,福斯特指出,小说家在创造一个人物时,必须要考虑该人物也得符合该作品的其他人物要求。小说家在创造故事时,还是更愿意写现实中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虽然由作者安排其出场的先后顺序,但往往他们会脱离作者的安排,游离出作者的意图之外,超出作者的预期安排。这些“意外之喜”的人物,往往让作品里面的人物无法和谐相处。如果作者任其发展,给他们相当的自由,他们就会在作品里面横冲直撞,把整部小说搅得凌乱不堪。但如果作者对他们打压控制,这些人物就会变得销声匿迹,让整部作品变得了无生机。为了平衡这两个极端做法,福斯特提出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人物,他把这些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物分为两个大类:多面性的“圆形人物”和单一化的“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这两个概念,自从被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以后,一直为人们所沿用,而且扩大到小说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其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扁平人物”在17世纪被称为“性格”人物。现在尽管人们有时称他们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但在最纯粹的表现形式里面,他们却依稀遵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莫里哀笔下出现的男女老少,无论贵族官僚、教士学者,还是商人掮客、工匠听差,差不多都是这种“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漫画式人物。他们出现在剧里,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简直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

“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能反映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但是,不能因为文学作品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失败,而对“扁平人物”加以全面否定。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极具魅力且影响深远的“扁平人物”比比皆是。

与“圆形人物”不同的是,“扁平人物”更容易辨认,读者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作家需要对其进行再加工,把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并从中找到一条主线作为故事的主题,而“扁平人物”恰恰迎合了这一需要。作家往往把握住人物的某个突出特点,加以放大描述。如《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这一人物形象,就以“傻人有傻福”这句话中“傻人”这一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小说利用阿甘的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总结了美国二战后的近现代历史,这样就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得紧凑直观、清晰明了,读者也就更容易接受阿甘这一“憨傻”人物了。“扁平人物”往往承载着人们的希望。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存在彻头彻尾的 “扁平人物”,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但在文学作品中,人们还是希望看到完美无瑕的英雄,纯真善良的人物。这一点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尤为突出,由于儿童的认知广度所限,此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好人,就是坏蛋”,是地地道道的“扁平人物”。

“牡丹虽好,还需绿叶相扶”。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把人物的主次关系处理好,使其相得益彰,也需要作者具有相当的功力。在文学作品中之所以有“圆形人物”之说,就是因为有“扁平人物”的存在。在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的小说中,如果所有的人物都被塑造成圆润丰满的“圆形人物”,没有主次之分,这样的人物塑造也注定是失败的。当然,任何一个聪明的作者都不会这样做。一部成功的小说中除了有起主导作用的“圆形人物”,还应有起辅助作用的“扁平人物”。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为了凸显李广将军射箭技术的高超精湛,就塑造了许多“游牧民族”的“扁平人物”。运用这种“绿叶扶红花”的反衬手法,“圆形人物”这朵“红花”在层层“绿叶”(扁平人物)的衬托下,才会更加鲜红耀眼、突出丰满。

“扁平人物”的另一重要作用是调节故事情节结构的发展。一部成功的小说,其情节应当是转承启合,跌宕起伏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圆形人物”是不够的,作者还会设计另一种人物,让其在一些关键时刻跳出来,推动或延缓整个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譬如霍桑《红字》中的奇林渥斯,作者把他写成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人物。对于此类人物,他们的存在是功能性的,作者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描写,只是让他在恰当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出现,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成功的作品往往是作者思想的深刻表达。作者把“圆形人物”塑造成多面的、复杂的,读者往往不能一下子抓住其思想实质,有时候甚至会困惑,难以理解这个人物的多样性。而“扁平人物”则不同,它比“圆形人物”更直接、清晰、明了。作者在塑造“扁平人物”时,往往抓住其某一品质或者特点,并加以放大或突出,这样“扁平人物”就有了代表性,就能执着地传达作者的心声与思想。在一些短篇哲理小说里面,作者往往把善、恶、美、丑各类人物单一化、符号化,这样便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作者对社会百态的褒贬好恶。

视觉的角度决定着视野的广度。对于一直以来被人们所诟病的过于简单、过于单一的“扁平人物”,如果换个角度来审视它,它的所有这些缺点就变成了优点。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人们之所以贬低“扁平人物”,往往是基于一种自然主义的文学批评观,认为就应该把现实生活当中复杂多样的人物形态在文学作品中原原本本的浮现,而不应加工创作。当然,或许“扁平人物”在审美上容易让人产生疲劳,但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应因此被忽视。一部戏剧能否成功,要看它的冲突;一部小说是否成功,要看他的人物。“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作品的人物塑造才能够是成功的。

[1]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58.

[2]郭玉森.文学创作中的几种衬托手法[J].文学教育,2007(11).

[3]黄娟.试谈狄更斯笔下的“扁平人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孙晓云,石云龙.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试分析《霍华德庄园》的人物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5]于红池.为扁平人物正名[J].安徽文学,2010(10).

I206

A

1673-1999(2011)15-0112-02

刘智慧(1979-),女,山东陵县人,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10)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11-05-12

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2010AZZ145)

猜你喜欢

扁平福斯特圆形
吉祥物
吉祥物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陶瓷扁平制品表面积的测量方法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扁平轮胎硫化工艺的有限元分析
仅趾间扁平湿疣为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