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启示

2011-08-15刘雯君汪晓莺

关键词:客观规律能动性办事

刘雯君,汪晓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启示

刘雯君,汪晓莺

人与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形成的,人与自然只有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应把坚持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统一起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

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化,人类不断地破坏生态环境。在人类初期,地球上生长着80亿公顷的茂密森林,而现在仅仅只有28亿公顷。最近的一百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增加了25%,而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被人类砍伐了近2/3,使得地球不断升温,温室效应日渐凸显。大气受到污染,导致臭氧层空洞。面对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人们必须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任由其发展,地球将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空前的紧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这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引起的。

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自然对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环境是由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共同构成的[1]。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化自然愈扩愈大,人类实践对自然的破坏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生态开始失衡。

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但同时,人与自然又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在马克思看来,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实践而形成的,并且,人与自然只有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

实践活动推动着天然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天然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发生关系的原始自然,人化自然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3]。由于人类的实践的作用,天然自然逐渐转化成为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以实践活动为中介的积极主动的改造环境。实践是中介,人类通过实践不断地将天然自然改造成为人化自然,同时天然自然也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人及社会。人类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4]。原本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它能消耗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并使生态返回原本的平衡状态。但前提是在此期间,人类必须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然而人类没有给予生态自然自我恢复的时间,在人类盲目的过度的生产活动严重的、持续不断的破坏之下,生态出现失衡。于是,气候异常、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必然随之出现。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生态问题既然已经出现,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生态问题转换成为生态危机前将其解决。马克思始终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发展,强调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坚持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才是和谐的、可持续的、能够调和人类和生态自然矛盾的发展方式。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才是解决人类发展与生态自然矛盾的唯一途径。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违抗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条件。如小水库、小水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水利工程,在抵御旱灾的过程中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先了解、认识规律,并且在事物运行过程中把握规律。显然,这就需要发挥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去了解、认识、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又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人们对客观规律了解、认识、把握的越多越深,越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从质的差别上看,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因此,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如果离开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给实际工作造成损失;如果只谈尊重客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认识规律,不去创造条件利用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工作绝不会前进一步。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夸大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观点。

我国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正是顺应生态要求的人类文明建设的一种。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人口压力过大及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

三、对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考

(一)把坚持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统一起来

生态问题的出现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因为它将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以人为本”的观点正是以全球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为其具体的观念性构成要素,表现为人类与自然的统一观、协同观,提倡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终极利益,但也同时承认自然的利益及其内在价值,把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5]。在生态平衡系统中,人虽居于主导地位,是管理者,但决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随心所欲地驱使自然、安排自然。只有在保障了人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确保“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取向得以实现,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二)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

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其伤害在很长时间内将很难恢复,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生活环境的质量将会下降,甚至会威胁到人类以及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生存,形成恶性循环。发展既不能简单地与增长画等号,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自然索取,经济的增长应该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结合。不仅要重视短期利益,更要重视长期利益;不仅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更要重视后代人的利益。要着眼于长远,把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并重,避免做出急功近利的事情。把发展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那不仅是对现时代的贡献,也是对未来子孙后代的贡献。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行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这才是人与自然双向发展的途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47.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

[3]赵云燕.浅论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J].传承,2009(4).

[4]陈禹政.自然辩证法概论[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

[5]郑太发,汪晓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当代生态价值观内涵之解读[J].知识经济,2011(1).

A811

A

1673-1999(2011)15-0020-02

刘雯君(1986-),女,江苏无锡人,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汪晓莺(1966-),女,江西南城人,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1-05-20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能动性办事
细节指引 办事不抓瞎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各自为政
履职尽责谋发展 为民办事解忧难
明天有事
如何学好语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拔苗助长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