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企业内知识市场的建设与运营
2011-08-15霍明奎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霍明奎(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企业内知识市场的建设与运营
霍明奎(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知识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大量掌握员工个人头脑中的个性化、经验化知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如何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心。企业以往的经验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支持和领导卖力地推广来推动知识共享,但效果甚微。以此在深入分析现有知识管理策略缺陷的基础上,通过明确知识共享的关键要素,完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理论,提出知识市场建设策略,以最终提高企业知识共享的实践效果。
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市场;建设
199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Davenport和Prusak在他们合著的《Working Knowldge》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理论[1],该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如同其他任何市场一样是一种机制,市场参与者通过交换有价值的商品而获取利益”,这种企业知识市场的概念很快就被引入到中国[2],2000年,上海理工大学的应力和钱省三首次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方式与交易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各种知识交流和转移从根本上讲均是知识交易行为,即当知识能在企业中自由地流动时,它潜在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丰富的知识存量。
随后,南京大学的戴俊、朱小梅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唐炎华、石金涛分别利用数量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定价机制和市场动力机制[3,4],并因此掀起了企业知识市场的研究高潮,然而此时期出现的研究多表现为类似的理论分析和定量模型研究,后期虽然有对企业知识市场的扩展研究,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对数字产品定价的数量研究[5],也有立足于第三方知识市场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6],不过数量均较少。以此将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建设和运营的实践性指导策略,希望能对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提供更为具体的参考。
一、知识与企业知识管理
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认知,它包括积累经验的总和,按其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显性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不仅编码方便,且容易沟通、易于学习,而隐形知识隐含且难以模仿,不易复制和窃取,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7]。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编码、知识的存储、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过程[8],目的就是提升组织知识分享与交流的能力,以便利用知识采取行动,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9]。
知识在识别、获取、开发、研究、共享、运用的全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被反复使用且又不断生成和更新。为提高效率就要求企业要在组织各类知识之间强化知识共享,尤其是建设合理高效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体系。一个合理的知识共享体系,不能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上,更不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10]。
二、企业知识共享策略
通过对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较多的知识共享策略都是技术应用和组织策略进行分研究[11]。
(一)技术方面
应用于知识共享的最主要的信息技术有三种,即企业内网、数据库管理技术、群件技术[12]。对于知识共享技术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策略研究中最受人关注的部分。SamFriedman就认为虽然电话和会议可以作为知识共享的基本渠道,但是企业却很难充分实现知识共享的效果,因为其限制了交流与交谈这种形式,而内联网和定制化的搜索引擎则会提升知识共享的效果,是实时获得知识的好办法[13],因此结合智能搜索引擎来推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知识流动,能更精确、更及时地促进知识共享的完成[14]。
知识共享可以结合本体方法进行,比如利用本体方法制作网络标签以在特殊兴趣小组中实现知识共享[15]。也可以通过多系统集成方法实现知识共享,比如盛小平就利用模型方法设计了面向代理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把多代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电子化学习系统集成起来,能够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提供校园范围内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Blog、RSS、WIKI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始成为企业知识共享的工具,它们既能够实现实时查询,又能通过技术实习来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17,18]。
(二)组织方面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只能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持,员工不会仅仅因为技术的便利性,就主动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尤其是代表自己能力和权威的隐性知识共享给大家。研究表明,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着成本障碍、心理障碍和环境障碍,而要突破这种障碍必须依赖一定的组织文化、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和产权制度[19]。因此,在技术之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组织知识地图[20],建立组织激励制度[21],营造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和知识共享制度等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22],以此促进知识共享的达成。由此可见,离开一定的组织策略,知识共享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愿望。
应当注意,无论是技术的应用或者是组织策略,知识管理思想在被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因素,进而走进一些误区,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即同样的方式在小团队内可能适用且高效而到了大组织中却不起作用。
三、企业知识共享中常见的问题
(一)重技术,轻文化
技术是在企业实施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首先被想到的事务,很多企业长期以来都在使用电话、传真机等普通技术手段来分享知识,且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
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通讯、软件和电脑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快速高效地共享知识开辟了全新的天地。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相信灵敏、高效、智能的信息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甚至有些企业的知识管理完全依赖于投入巨资开发文件管理系统、共享服务器系统,并认为这样就足以让员工分享他们的知识,但是所达成的结果却常令人失望,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收益递减的投资。
大型企业的文件多不胜数,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全部装进数据库系统,而且还有很多文件要么已经过时、要么质量不高、要么难以加以分析利用,即便有耐心努力地去搜寻,最终获得的有价值的、便于利用的知识也可能寥寥无几,技术更是无法辨别有价值的知识,也无法淘汰过时的知识。
(二)领导关心,下属敷衍
除了大力建设知识管理系统之外,企业还会通过内部网络向员工灌输知识。当领导们了解到知识管理的巨大效果之后,决定执行知识管理时最常用的做法就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推广,这种做法比较适合于树立企业内部典型或者是对新产品的介绍,而对于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经常性交流成效不大,尤其是在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和恰当的激励模式下,下属员工更会敷衍了事。
这种模式具有所有中央集权模式所固有的局限,即文件作者是否知道需求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知识?或者只是靠主观臆断?文件作者是否是所编写内容领域的专家?是否多数员工都知道谁是专家?因此这种模式所造成的结果通常是:传达的知识对大多数一线员工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更别提那些具有最佳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员工了。
(三)小团队高效,大组织混乱
在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还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小团队和小部门内部的知识共享效果虽然突出,但整个集团企业却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在于小团队内成员们有统一的工作目标,即要么是服务于同一个顾客,要么是攻克同一个难题;他们彼此熟知,清楚各自所需和各自所有;知识的交流也比较方便;知识创造者能够获得同事的认可,从而能更好的激励他们创造并分享更多的知识。可是这种优势在大组织中却不存在。
因此,如果把在小组内部这一有限的范围内极为成功的专业知识共享模式推广到整个企业的时候,将会出现惨痛的失败。企业除不具备一些小团队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这种小团队内的分散式共享方式和技术手段缺乏通用的规范或标准,而一旦共享范围扩大,成员增多,随着陌生度提高,以及在没有标准、没有规范的条件下就会使知识共享停滞,效率降低,甚至陷入到混乱之中。
四、企业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
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回报,即使再好的技术,再优秀的楷模,再严厉的规章制度,员工们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把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加以整理并分享。对传授者来说,知识获得的过程越艰难,他越是不愿意进行交易,因为知识一旦被他人所掌握,自己的优势地位将受到威胁,且这种威胁来源于企业的重视程度、工资和职位提升等[4]。
如何才能鼓励那些相识甚至互不相识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通力合作呢?有一个广为人知、屡试不爽的办法可以使互不相识的各方彼此交换各种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市场。
商品市场已发展百年,人类也早已领教市场的巨大能力,而且大规模的公共知识市场也早已存在,比如较早的专利、书籍、文章、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目前的在线书店、数据库等商业服务机构,这些均已成为企业熟悉的获得知识和科技能力的来源。但是,一个可以交流企业一线员工头脑中所储存的、有价值的独有知识的内部市场却始终没有形成。
根据市场经济作用原理,市场要有效运转,必须保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有价值的知识、价格、交换机制、竞争等基本要素,并且正如政府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样,要保证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更好地运转,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标准、制度和协调者。
五、企业内部知识市场建设
(一)创造有价值的知识
在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有不少企业尝试通过对话或在线专家系统来实现知识转移[11],这种方式如果能够进行,效果一定是最好的,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使寻求知识的员工能够很快弄懂并掌握所需的知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却是需求者不能顺利找到对口专家,或专家解答效果不够理想,因为在对话时,专家通常没有对问题进行严谨的思考,也没有将相关知识转化为知识寻求者能充分理解并吸收的形式。甚至有些专家可能会不胜其烦,继而影响到手头的工作。
这种对话的方式适合于企业内部少数人的知识交流,而知识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大大扩展独创知识的传播面,从而造福整个企业而非少数个人。因此,必须通过一种更舒服的方式使得买卖双方都能乐于接受并快速从中获益,即创造一些可以随时交易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一些显性知识,是由知识拥有者以自己独有的隐性知识创造出来的。
市场中,只有那些具备价值和使用机制的商品才值得买卖双方投入资源和精力,企业内部在知识市场也是一样,如果是那些随处可见的通用性知识,是不需要交易的,只有那些独有的且能为买方带来效用的知识才会需要交易。同时,通过市场方式获取的知识必须比从其他方式得到的知识更深刻、更符合需求,而且要更易找到、更易获取和吸收利用。
创造这些值得交易的知识的关键不是区分企业内数据、信息和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将企业内部产生的各种文档形成数据库[23],而是更好地去鼓励知识的创造者去创造。如果知识的需求者不能与专家当面探讨的话,企业采用类似于文章作者署名的做法也可提高创造者创造高质量知识性文件的动力,也只有这种形式的知识才可以投入到市场进行交易。这类知识使得知识的需求者无需与作者当面沟通就可理解其思想。
(二)制定价格和保护机制
商品市场中,卖家所获得的补偿是财物,而在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中,更多的是其在企业内部个人声誉的提升。不过企业可以以一种定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声誉度,从而给予卖家物质上的、职位上的和精神上的激励,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给知识定价。
关于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中流通的知识的定价方法,无论是达文波特或者是后来学者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可指导实践的方法,因为这种知识与专利、数据等知识类型不同,不能通过具体数量的价格或使用次数多少来收取费用。内部知识不能通过费用加利润的方法定价,也不适合采用垄断价格。并且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知识买方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完成工作目标,受益方是企业,因此卖方的这种补偿应该由企业支付,具体支付方式可以是提薪、升职或具体的物质奖励。
除了给予卖方一定的价格激励之外,还必须保护好员工的个人知识产权,必须明确认定知识的所有者及各种回报的接受者是知识的原作者,而非其他任何人。这样的规定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不仅能保证知识产权的正确归属,更能鼓励最善于思考的员工在将来进一步贡献高质量的知识,只有员工信任了知识市场,市场才能慢慢走向繁荣。
(三)强化竞争
由于知识的需求者可以从企业内外多个渠道得到所需的知识,因此企业内部知识市场必须要能提供令需求方满意的产品方能使之有效运行,这意味着要让作者保持不断创造高质量知识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动力将体现为多个知识创造者为争取得到表彰而展开竞争。
所有市场都因竞争而繁荣,知识市场也不例外。和所有知识财产一样,知识以质量和受欢迎程度来争夺读者的关注。实践表明,企业如果能对创作出质量最高的或者最受欢迎的知识的作者给予某种形式的表彰,就能确保这些企业内部的作者有动力在质量和受欢迎程度两方面展开积极的竞争。选择最优的方式可以是专家和高管们通过对买家的评价而裁定,也可以是依赖技术方法统计下载次数来确定。
(四)制定市场标准
买卖双方在知识市场中都有一定的成本发生,即创造和获取知识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买卖双方而言,这种成本必须是可承受的。知识市场要满足这一要求,就必须制定有关的标准以降低成本,消除顾虑。
标准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用来界定知识内容的模板就是一个标准,为了方便查询和检索而对知识分类做出的要求,以及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进入市场等也是标准。另外,还要规定买卖双方应尽的义务,比如卖方要保证知识的可理解,买方要在获取知识后给予评价等;还要确定具体的奖励依据和奖励方式的标准等。
(五)市场协调人员
正如市场机制也需要政府调节一样,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运营也需要一定的协调人员的帮助。不仅是安排人员来建设和维护技术平台,还需要有人推行市场标准和规范,并在执行规定上行使评判职能。如果没有市场协调人,完全依靠供求双方自行遵守规范和标准并实行自我管理是行不通的,因为供求双方不熟悉这些机制,不仅缺乏利益驱动,也没有时间这样做。
有的时候这些市场协调员的工作近似于商业数据库管理员,即对市场内部的知识进行标记和编辑,以提高知识的可查询性,帮助读者获得足够的摘要信息,或者在与作者沟通的基础上,适当修改内容以提高质量;有的时候市场协调员也可以是网络论坛管理员,即各自负责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在每个领域都会集中大量用户,他们的工作就是按照知识市场的标准决定哪些知识达到了标准,哪些需要改进,哪些符合标准可以给“红脸”,同时他们负责激励相关专家在其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里做出新的创造并转为文字。另外,协调员们通常还负责维护并删除过时的内容,检查出是否存在任何需要填补的知识缺口。
知识管理不能仅依靠于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光靠领导的以身作则和严辞命令,其基础在于知识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即在一定技术基础上,依靠合理的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信任机制和明确的市场标准,以及优秀的市场协调人员共同努力,提高知识拥有者对知识市场的信任,使其能够主动地去创造和共享知识,同时也应提高知识需求者们参与知识市场的积极性,如此才能促进知识市场的繁荣,从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效果。
[1] Davenport T.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2] 王书贵.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J].IT经理世界,1999(12):56-57.
[3] 戴俊,朱小梅.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53-56.
[4] 唐炎华,石金涛.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基本架构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5(5):641-647.
[5] 张越,刘忠诚.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数字产品定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8(3):38-39.
[6] 乔梅,王颖.基于知识共享构建第三方知识市场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9(3):348-350.
[7] Grant R M.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114-135.
[8] 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知识管理的新学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40(SI):115-122.
[9] 尤克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李海峰,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转化模式与知识共享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135-141.
[11] 邢艳云,武忠.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方法与工具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8(7):196-198.
[12] 李远明.知识管理及其相关技术[J].情报探索,2005(9):75-77.
[13] Sam Friedman.Knowledge Sharing Gives Agents an Edge[J].National Underwriter,1999,103(19):9.
[14] 胡誉耀.智能搜索引擎与知识共享[J].中国信息导报,2003(11):52-55.
[15] Jin Tan David Yang.Using Ontology as Scaffolding for Authoring Teaching Materi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2005,1(3):81-96.
[16] 盛小平.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5-48.
[17] 李希,刘庆夫.浅谈基于Blog与RSS的知识共享平台建设[J].情报探索,2007(2):113-115.
[18] 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5(1):51-54.
[19] 孔庆杰,王红波.知识共享障碍及策略分析[J].情报科学,2008(9):1328-1331.
[20] 王彦祥.用知识地图搭建知识共享平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12):29-30.
[21] 李毅,熊阳武.知识管理、激励与组织学习[J].南开管理评论,2001(3):34-36.
[22] 李江浩.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J].人才瞭望,2003(11):19-20.
[23] 杜伟,冯丽雅.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库研究[J].情报探索,2006(4):42-44.
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rket
HUO Ming-kui
Knowledge is the key factor for enterprise to obtai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individual and experienced knowledge lies in the minds of workers played a key role in proving efficiency and business effectiveness.Therefore,how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mployee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study focus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past experience of enterprise is to use advanced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 leaders'great promotion efforts to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but the effect is minimal.Based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this paper makes clear the key elementsofknowledgesharing and perfects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markettheory.Itproposes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ofknowledge market so a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sharing finally.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rket; construction
I270.7
A
霍明奎(1983-),男,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