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
2011-08-15衣庆泳
衣庆泳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
衣庆泳
(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本文从辅导员运用教育对话来发现、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内涵、教育对话视域下的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干预原则、基于教育对话的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干预方式等三个问题,来探讨辅导员对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指导工作,希望为解决大学生的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改善寝室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帮助。
辅导员;寝室人际交往;教育对话
随着我国“学分制”、“走班制”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高校中的“班级”作为最小群体单位有被“寝室”所取代的趋势。大学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高校育人非常重要的环节[1]。在以往的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处理中,辅导员常常是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大学生的信息反馈,来归因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并常常采取说服、批评、调换寝室或纪律处分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有许多优点,而且在过去和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治标不治本,看似灌输到位,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深层次问题并未真正解决。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相比,辅导员采取教育对话模式处理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具有关心呵护的情感性、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民主交流的平等性、保护隐私的隐蔽性、工作时机的随机性、工作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等突出优势。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内涵
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是指大学生与室友在相互接触、交往过程中,因为生活习惯、人格特征、成长环境或价值观念等差异造成的彼此间不信任、行为冲突等不利处境。
对大学生而言,出现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主要标志是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对的困难情境超出其应对能力时,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2]。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既包括个体内部激烈的心理矛盾,也包括他的精神面临崩溃或存在的严重心理障碍[3]。在出现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时,大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日常的负性反应:躯体化症状,表现是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思维狭窄特征,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理性地判断、分析能力下降,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好恶、情感等角度来考虑问题;消极情绪频繁,表现为出现高度的焦虑感、紧张感和空虚感,并伴随恐惧、愤怒、烦恼、抑郁等;行为方式善变,表现为回避室友、人际交往问题,或夸大与室友的亲密关系,以寻求安全感。这些负性的危机反应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很有可能次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精神崩溃、自杀、或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4]。
对一个寝室来说,寝室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标志是寝室中出现排他性、冲动性、破坏性现象。排他性,是指寝室中的大学生对寝室的其他同学采取回避、排斥的态度。排他性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很少在寝室逗留,常常出现“空巢”寝室现象;寝室同学间感情上冷淡,思想上缺少沟通,生活上不关心;更喜欢单独出行,很少与室友一起活动。冲动性,是指大学生过于关注寝室生活中的小事,人为地放大,从而造成人际交往矛盾或冲突。冲动性的现实表现是在寝室中因为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发脾气,甚至骂人;只顾及自己的面子,不在乎别人的面子。破坏性,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处理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时,常常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达到自己的目标誓不罢休,有“鱼死网破”的决心,不怕双方对立情绪公开化。破坏性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提出调换寝室的想法;室友间出现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敌视、紧张、不和谐,甚至争斗等人际冲突。
产生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又存在着客观原因。从主观原因上看,主要是大学生在生活习惯、认知、情绪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偏差或不足造成的;从客观原因上看,主要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还受到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5]。一是生活习惯差异。主要是指大学生作息习惯、卫生习惯、认知习惯、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2008年,王甫勤,顾源等运用小群体互动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学生对于寝室的价值定位、和室友聊天的时间以及参与寝室公共活动的多少等[6]。二是人格特征差异,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个性差异等。Sue Ann等(1988)的研究表明,室友对抑郁学生表现了更多的拒绝、厌恶和避免接触;抑郁学生—室友之间的互动涉及许多个人信息(较多的负面自我表露),并且不如非抑郁学生—室友之间的互动积极[7]。三是成长环境差异,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地域、经济水平、教育经历、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城市学生看农村学生过于保守,而农村学生人认为城里人思想过于开放[8]。四是价值观念差异,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消费、择友、恋爱、人生发展、学业规划等价值观念的差异。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T)通过实验发现,大学生住宿初期,空间距离是决定彼此交往较多的重要因素;到了后期,彼此之间的态度、兴趣、价值观和信念等个性倾向的相似性,超越了空间的重要性而成为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9]。
二、教育对话视域下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原则
按照对话哲学,现代教育的真正本质是对话[10]。“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1]。这里的对话与生活中的交谈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已经超越了狭隘的语言学领域和单纯的方法论层面,成为一种思想、观念、精神和态度。教育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意义创造和建构个体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12]。教育对话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主体间的“我—你”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我—他”关系;教育对话是一种教育主体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精神、共享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共享”过程,而不是“独享”;教育对话是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达成“暂时共识”的“融合”,而不是“分离”。
从教育对话的视野,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工作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建立平等尊重的主体间师生关系。在教育对话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师生关系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13]。主体间师生关系,决定了辅导员与存在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进行教育对话时不是片面的主客体关系,也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更不是敌对状态,而是协商与探究的师生关系。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和学生的教师(teacherof-the-students)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式)学生(teacher-student)和学生(式)教师(student-teacher)。”[11]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会承认大学生生活习惯、人格特征、成长环境、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并尊重这些个体差异;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与大学生不仅是观念上的平等与尊重,更是话语、思想和行为上的平等与尊重。二是增强师生之间理性交往和心灵对话。在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对话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最大限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通过对话打破压迫、抑郁、专制、封闭、保守、权威、沉闷和孤芳自赏的教学气氛,使彼此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兴趣、智慧等都走向‘分享’”[14]。三是丰富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方式。当前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主体除了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之外,心理咨询教师也承担着重要工作。心理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比较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另外,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需要师生间的对话,也需要生生间的对话。生生对话在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同辈群体在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过程能够体现出潜移默化、保护和发展的功能,具有平等性、自由性的特征,让大学生在相互质疑和解疑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得到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生生对话,教育对话都存在着辩论性对话、教育性对话、探究性对话和交谈性对话等多种形式[15]。
三、基于教育对话的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干预方式
通过测验法对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归因,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教育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并准确地寻找到原因是辅导员处理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出发点。除了依据工作经验、大学生的信息反馈以及大学生的人际冲突等来归因寝室人际交往问题以外,测验法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吴连海,钱兰英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量表共抽取4个因子,分别是宿舍人际情感融洽、宿舍人际行为沟通、宿舍人际区域差异、宿舍人际扰他影响[16]。许传新的寝室人际关系量表把寝室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成了宿舍交往、沟通、冲突、主观评价和满意度等方面[17]。马丽萍的宿舍人际关系量表认为影响寝室人际交往最重要的10个因素是:因态度行为损伤他人自尊,言语冲突言语伤人,不良生活习惯,个性自私,休息时间仍打电话,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为人处事态度与室友不同,说话挖苦刻薄,擅用他人物品,不顾及室友感受[18]。同时,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人的性格特点,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寝室同学间的性格差异状况。通过上述方法,辅导员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状况,并能对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归因的目的在于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一个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寝室可能会主要存在着一种差异,也可能存在着多种差异,这需要辅导员与大学生一起分析、汇总。减少、消除大学生现实中与认知上存在的生活习惯、人格特征、成长环境、价值观念差异,是辅导员与存在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进行教育对话的主要内容。
以寝室为单位的小组辅导,是辅导员开展寝室人际交往问题教育对话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干预中的小组辅导是辅导员根据大学生寝室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辅导主题、辅导内容,通过寝室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大学生在老师组织的寝室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干预中的小组辅导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大学生对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和原因的认知。在教育对话中,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讲述的方法,即辅导员提供能够反映其生活习惯、人格特征、成长经历或价值观念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填空,来讲自己的故事,从而增加对自身和室友的了解;还可以采取寝室动力测验的方法,即让大学生以寝室为主题,以自己为中心,画出自己心中的寝室,并加以解释,让学生在与辅导员的沟通中明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二是大学生改正自身的问题、改变对室友态度。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进行。小组辅导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在寝室人际交往过程中重新认识、定位自己和室友的角色、行为。小组辅导的效果并不是可以完全量化的,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建立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即对室友和人际交往的“顿悟”、“反思”[19]。比如,对于存在生活习惯差异的寝室,小组辅导的目的在于缩小大学生间的生活习惯差异,增强集体感。通过教育对话,辅导员让大学生明确室友间的作息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能让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室友改正自己的恶习,让其它的室友能够谅解并给予帮助。比如,对于存在人格特征差异的寝室,小组辅导的目的在于明确大学生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增强相互吸引力。通过教育对话,辅导员让大学生明确自己和室友的气质、性格的类型、特征,以及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增加相互好感与更深次地了解。比如,对于存在成长环境差异的寝室,小组辅导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认识彼此间的成长环境差异,产生共情。通过教育对话,辅导员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室友在生源地、经济水平、教育经历、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并能对室友的成长环境有共同的认识与情感。比如,对于存在价值观念差异的寝室,小组辅导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重新审视价值观念差异,增加认同感。通过小组辅导,让大学生认识到在人生规划、职业目标、审美观念、金钱观念、交友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能做到求同存异。
由于人际交往问题的复杂性和教育的反复性,决定了辅导员与存在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的教育对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持续的、多次的开展方可能出现成效。这完全不同于当代讲效率与讲效益的时代风格。因此,教育对话需要辅导员更多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
[1]王利华.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6):54-56.
[2]章明明,饶东方.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特点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广州大学报,2009(8):57-60.
[3]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90-93.
[4]代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本土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84-86.
[5]郭秀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措施[J].文教资料,2008(4):222-223.
[6]王甫勤,顾源.小群体互动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155-159.
[7]Sue Ann,Ludwig Burchill et a1.Interactions of Depressed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ir Roommates:Not Necessarily Negativ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3):410-419.
[8]孙颖.关注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239-240.
[9]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6-337.
[10]安世遨.对话教育管理观:构建思路与价值意义[J].现代教育管理,2009(6):5-7.
[1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12]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02-106.
[13]安世遨.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72-76.
[14]于洪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8(1):106-110.
[15]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95-196.
[16]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27-29.
[17]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6-9.
[18]马丽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及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19]冯茁,曲铁华.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8(1):1-5.
Educational Conversation Targeting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t Dormitories
YIQing-yong
(Faculty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By applying educational conversation,university counselors can find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t their dormitor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t dormitories,the intervention principles and manners on the base of educational conversation,discusses the counselors’guida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t dormitories.It is believed that 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olve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t dormitories,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mmates,and increase their quality of psychology,ideology and moral.
university counselo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dormitory;educational conversation
G645
A
1008-2395(2011)05-0094-04
2011-07-08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09JDSZ3023)“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研究”成果
衣庆泳(1973-),男,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