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指导“英美概况”教学的探索
2011-08-15王照岩
王照岩
图式理论指导“英美概况”教学的探索
王照岩
针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介绍了运用建构主义的图式理论指导“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做法。
教学改革;“英美概况”;建构主义;图式理论
“英美概况”是我国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英国和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为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英美文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透视角度,帮助他们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英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笔者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探索运用建构主义的图式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本科英语教学中“英美概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成了一门类似选修课的必修课,授课时间通常只有36学时,一直存在课时少与课程信息量大的矛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理解、整合信息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相悖,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英美概况”课程涉及英美社会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知识纷繁众多,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注意趣味性和多元性,并把最新的、最具特色的文化背景知识传递给学生。包罗万象的教材,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另一方面,过于繁杂的内容也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教师在授课中要么走马观花,粗而泛;要么只选几个章节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这与高年级阶段着重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内容太多,上课太累,学了就忘,将来也没什么用”,这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英美概况”课程的意见。笔者的调查表明,70%的学生认为“英美概况”不是主要课程,考研不涉及,学不学无所谓;9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起来还比较有意思,但信息量过大,学过就忘;只有5%的学生对该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课下花更多时间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内容。
在传统的“传授—强化—记忆”教学模式中,传授过程往往是教师的“满堂灌”,完全以教师为主,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围绕教师的教案、讲义转,课堂上是听、读、记,课后则是背、练、考,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文化素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更不用说在实际中运用了。这种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
二、图式理论溯源
图式(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18世纪康德论述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德国现代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artlett)应用并发展了图式概念,认为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是对先前反映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D·Rumelhart)指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强调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单位,是认知的基础,新输入信息的译码和编码都需要调用大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人已经具有的知识及知识结构(信息图式)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由上述理论可见,个体的认知过程有两方面:一是个体通过同化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知图式)内;二是通过顺应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个体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认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循环中得到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英美概况”课程教学
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建构主义理论在综合基础课程(包括精读等)和技能性课程(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上的应用相对较多。笔者在作为文化课程的“英美概况”教学中采用图式理论进行了初步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激发新知,完善知识体系,修正旧的文化图式、构建新的文化图式。
(一)与有关学科知识相联系
“英美概况”涉及英国和美国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社会风俗等,课程教学中应与有关学科的知识相联系,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生各学科知识杂乱无序和课程知识重复讲授的弊病,又使新的知识于无形中与学生已有的图式相结合,将新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图式中。例如讲授英国的气候时,可借助雪莱《西风颂》中对于西风热情洋溢的呼唤来引入“西风”对于英国气候的影响,继而用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如何将你比做盛夏》来佐证温暖宜人的夏季是英国人最为喜爱的季节,最后再辅以作为英国国庆日的女王生日庆典不是在女王实际出生的4月份,而是放在6月份举行来说明天气因素在英国的重要地位。再如,英美司法中的陪审团制度和审案程序历来是我国学生最为迷惑的地方,就可借助学生在《现代大学英语3》当中学过的Twelve Angry Men来阐释,通过观看电影《十二怒汉》,学生原有的文化图式得到强化和丰富,新的图式也由此清晰起来。
(二)对比中西方文化图式的差异
通过对比汉语文化图式和英语文化图式中存在的相同事物,明确两种文化的差别,建立新信息和图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异同及形成原因,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图式的敏感性,以建立新的文化图式。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各自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华夏民族天圆地方的朴素世界观以及远离水域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农耕文明,进而形成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价值观,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而受欧洲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国家一直以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而著称,尤其是使十四五世纪起,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海上探险的收获使得西方人逐渐将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扩张拓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为18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各自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秩序的形成。农耕文明使拥有土地成为家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进而基于家族本位文化产生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而商业贸易和殖民扩张中商人对“利”的追逐使得西方国家淡化血缘纽带,而以地缘为基础建立栖息地,创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制以及相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文化上,农业对劳动力的倚重使得中国人看重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西方人则更看重小家庭(nuclear family)。通过自然环境、地理差别、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文化对比,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图式联系,进行“文化迁移”,从而构建起较为全面、完整、清晰的英语文化图式,而原本不太熟知的西方文化在这一文化图式下则变得清晰明了。
(三)分析英美内部的文化迁移
英语文化是一棵大树,而英、美两个国家则是同根而生的两根枝杈。因此英美两国的文化在共同的背景下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美国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发展起来,英国、美国实施相同的的法律程序,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美国却在英国基本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律法,编纂了世界上的首部成文宪法;英国的君主同时是英国国教的首领,为逃避宗教迫害而前往北美的移民祖先在《五月花号公约》中明确申明要建立政教分离的自治政府,并在13个殖民地独立之后放弃君主制而选择了共和制;英国的立法机关议会自大宪章运动后掌握经济大权,并从13世纪后半叶起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长期掌握实权,上议院议员通过世袭、君主授予爵位的方式进入上议院,而下议院议员由各郡平民选举产生,但议员候选人需有财产数额限制,且议员工作没有报酬。历史上选民为争取平等代表权、自由选举权不断地努力抗争,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下议院逐步掌握实权,上议院权力日益萎缩。而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国会作为立法机关,继承了英国议会的两院制,却赋于两院平等的权力,分别以州平等原则与公民平等原则建立了参议院和众议院,而国会作为立法机关掌管经济的做法也得以沿袭下来。由此可见,英美两国的法律构成、国体与政体虽然不同,但其形成原因与过程又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对比学习,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修正旧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
(四)新知与旧知间的对比修正与迁移
文化是不断演变着的,新的内容会不断地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做出修正。因此,新知的不断补充能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例如学生对时事总是有着较强的敏感度,教师可以对相关时事新闻进行分析,让学生以此感知真实的世界,使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得以激活,就会更主动地探索课本知识,从而有利于建构起现实与课本知识间新的文化图式。2008年美国大选到来之际,笔者带领学生观看了两场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通过民主党候选人Barack Obama和共和党候选人John McCain的唇枪舌战来感受美国的两党政治。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插入适宜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已有图式和新的知识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促进新的图式的构建。通过观看竞选实况,学生对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方方面面以及美国政坛中的民主、共和两党间的政策差异有了深切的体会,在接下来的美国政治知识测验中比较满意地达到了考核目标。2010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进行之时,笔者又就选举结果与2006年中期选举以及2008年大选的结果进行对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影响大选结果的诸多因素,学生对于中期选举作为美国民意风向标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结语
通过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运用建构主义的图式理论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1]Piaget 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72.
[2]Rumelhart D E.Toward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M]//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Vol.VI.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
[3]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G642.0
A
1673-1999(2011)05-0194-03
王照岩(1981-),女,河南镇平人,硕士,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文化。
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