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分层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2011-08-15朱永涛

关键词:竞争分层个体

朱永涛

社会分层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朱永涛

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实质上就是进入了相应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客观存在、竞争流动、发展变化等特性,启示高校要拓宽思想教育的思路和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正面成长。

社会分层;大学生;思想教育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大学生毕业后也是社会关系的构成主体,实质上也进入了一定的社会分层中,不同的是大学生经过了大学这一特殊的“养炉”,肩负着不同于其他社会一般人员的使命,高校理应不仅仅完成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的任务,更应培育其思想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与践行的典范,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大学生的求学年龄段正是决定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定型关键期,思想教育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未来走向。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可以提升针对性,增加有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正面成长。

一、社会分层理论概述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一社会学概念,意指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西方最著名的一是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出发形成的阶级分层理论;二是韦伯使用财富、权力和声望三项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社会分层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演化,目前学界尚未明确统一标准,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分层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客观,“所以,社会分层实质上就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把社会群体分成高低不同、上下有序的层级的过程,是由于各类社会资源分配和占有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的层序结构。它作为一种已固化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关系,产生于一切社会形态,并始终发挥着重要影响。”[2]

我国社会分层的划分可以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基本的时间分界线,之前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之后也是有多种社会分层法,著名的一种是用职业分类作为基础,以经济、文化、权利等不同社会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分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或半失业者”[3]等10类。

社会分层具有如下特点:(1)所有社会形态都存在,并和社会政治经济架构有关,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2)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革会产生新的不同的阶层,反应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3)各社会分层间是可以流动的,个体的努力会影响其流动。(4)社会分层的流动存在竞争性,一个个体从一个分层进入另一分层不是自然的进入,和国家的选拔制度有关。(5)教育经历和结果可以影响到个体进入社会分层的机会。

二、思想教育功能概述

思想教育贯穿于高校传知的全过程,是一个灌输、引导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功能是思想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分别是“功能—作用”等同论、“功能—价值”等同论、“功能—职能”等同论、“功能—特性效果”等同论[4]。笔者以为,无论哪种观点,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思想教育就是预防和减少或者消除构成社会的一个个个体分子的“负向”行为,引导个体采取符合社会正义和道德的“正向”行为,换言之就是“正成长”。

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都是在两种情形下进行的:一是有组织的主动的传承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人的主体认知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被动的相对滞后的应对解决问题,涵盖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等。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伴随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意识”领域,大学生既有“共性”成长通病,也有“个性”个别问题。正是由于大学也是社会中的大学,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决定了思想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一现实场景,需要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不断挑战,而社会分层理论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切入点,有助创新思想教育的思路,拓宽思想教育的途径,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

三、社会分层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存在分层的客观性、分层间可流动性、流动通过竞争性的特点对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工作过程、价值目标都有独到的启示。

(一)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性、竞争性、主体性

(1)社会性意指思想教育是在一定的场景下开展的,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普遍和网络的发达,其获知资讯已是简单便捷,大学的围墙只是一堵“物理围墙”而已,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件或产生的现象都会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手机等媒体中传播,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冲击力,这些社会的“阳光或阴暗面”的主角往往就是处于社会分层中的各色人,对思想教育是不断的挑战,思想教育忽视社会的影响必定是“井底之蛙”。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与时俱进地研究社会的发展,掌握社会的热点、关注点、难点,并且不回避、不渲染、不夸大,结合主流媒体或权威刊物的研析,根据法律法规,加以自身的学习消化,思考分析,形成客观公正的判断,才能在把真实的社会场景告诉大学生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理性辨析,明确其肩负职责的重要和使命的艰巨。

大学生在校学习是一个进入社会前的积累期,不同于其他社会分子的是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培养,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然后进入社会,不是自然的直接进入,大学教育影响到个体进入社会分层的层级。大学生在校是一个共同的学生身份,由于专业的差异,四年后进入社会就有一个自然的分化。历史和现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大学生毕业都是进入同一个层级,意味着大学生进入社会也将如戏剧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场景,碰到各种各样的角色,自身也是一个社会大角色中的一个角色,不同的是大学生角色被赋予光荣的职责。所以,思想教育的舞台应是社会,不过主角是“大学生”。

(2)竞争性意指如果纯从社会构成角度看,社会竞争就是组织(单位)间的竞争和个体间的竞争二种。虽然学校里也不乏竞争,例如竞选干部、先进评选、综合测评、文体比赛等等,但那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成长的竞争,竞争残酷的意味不强,不会影响到生存。但社会现实的竞争是“真刀实枪”,结果也许就是工作饭碗的丢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优势的职业并不会永远是优势,可以说竞争将会相伴人的工作一生。

社会虽有分层,分层本身不存高低之分,但分层间流动是竞争的,就如公务员选拔,必须是考试,竞争的激烈从历年的报名人数即知,所以进入自己喜欢的职业,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竞争的准备,竞争的积累。思想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更应该培育竞争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把单纯的传统的说教向系统的竞争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通过能力的提升引导大学生发展。

(3)主体性意指社会分层更加强化了个体的主体性作用,人的职业不是终生不变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进入什么样的分层取决于在校期间的持续积累,在社会分层中的未来发展,至少取决于个体孜孜不倦的努力,在一个竞争性为主的社会中,个体的努力将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导型首要条件。

在充分重视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如今大学生是90后为主,又基本是独生子女,从小成长过程是“四二一”(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孩子)的结构,物质满足感容易,个体的自我意识很强。虽然传统的重集体轻个体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肯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同时,如何防止个体的完全自我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也是思想教育必须面对与考虑的问题。换言之,如何在提倡个体主体性作用同时,引导大学生在包容性中处理各种问题,个体的发展应该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展开,应该是在不妨碍他人发展前提下的个体自我创新,应该是在和他人共同分享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个体自我努力。

(二)思想教育的过程是预期社会化过程

思想教育的工作过程就是要培养引导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预期社会化过程,任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个体的参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本身也是培养人社会化的五大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学校对人的成长随着年龄增长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预期社会化不会自发形成。学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中间桥梁,桥的一边连着家庭,另一边连着社会,如何让大学生接受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道德观,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基本培训、模拟实践以外,应该避免课堂到课堂、学校到学校单一的模式,鼓励大学生进入社会,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安排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际事务的处理中,通过调查研究、参观学习、毕业实习、项目论证、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社区管理、农村考察等“真我”的体悟方式,在和不同社会分层的接触中,在和不同社会组织的交流中,在开展不同活动的体验中,了解社会的构成,理解社会的肌理,明白社会的底线,体察社会的运行,培养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反哺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预期社会化。

(三)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的正向成长

思想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进入社会分层后的大学生的正向行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认识,认同社会公认的道德并自律自身的言行。由于目前进入大学前的大学生受高考体制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呵护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进入大学后,则完全是全新的管理方式,其思想的成熟度随着年级提升和知识累积会相应发生变化,加上特定的青春年龄段,感性和理性交互一起,行为自身控制的能力起伏不定,思想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减少或阻止进而消除大学生的负向行为,引导大学生的正面成长,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所以从宏观来看,思想教育者的工作对象——大学生不可以选择,思想教育者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与时代不可以选择,社会是延续的,作为大学生就是通过接受学校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语

社会分层提供了一幅社会构成和发展的立体结构图,并且会恒定一定时段,大学生既是社会分层中的一份子,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包含了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加以建构,有助于拓宽思想教育的途径,提升思想教育的实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正面成长。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于小倩,申腾.马克思、韦伯与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0(4).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

[4]陈建安,侯丹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

G641

A

1673-1999(2011)05-0169-03

朱永涛(1968-),男,江苏启东人,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

2010-12-21

猜你喜欢

竞争分层个体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竞争
竞争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