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内心听觉及其培养策略

2011-08-15

关键词:内心记忆音乐

彭 艳

论音乐内心听觉及其培养策略

彭 艳

音乐内心听觉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效度和信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的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阐述了音乐内心听觉的内涵和结构组成,从理论上分析了音乐内心听觉的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无意识记、有意识记和内隐记忆比较与分析,并结合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提炼了培养音乐内心听觉的基本方法。

音乐;内心听觉;感知;记忆;想象

音乐是听觉艺术,从创作、表演到感受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听觉。而内心听觉是音乐听觉的核心,内心听觉的培养是音乐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音乐内心听觉的内涵和结构塔式

“音乐内心听觉”意指“在内心(实际是在头脑中)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他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听觉的听觉形式,普通听觉强调的是外部听觉的感知和记忆,而内心听觉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声音在心理上的自如运用,是一种内心表象,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向的能力。

“音乐认知能力”由“音乐听觉感知”、“音乐听知觉初级结构”、“音乐听知觉高级结构”和“审美活动中的音乐表象”等几个部分组成。可见,“音乐内心听觉”包括:“听觉感知”和“内心音乐活动”这两方面的内容。它既不是单纯的听觉感知,也不是凭空的内心音乐活动,而是这两者感性和理性内容的结合。听觉只是一种知觉,需要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内心音乐活动来理解所听到的内容,这个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体现于熟练自如地运用音乐知识。当这种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使人学会“用耳朵读谱”、“用眼睛听音乐”。“用耳朵读谱”是指把听到的音乐经过大脑的分析处理,在脑海中形成抽象的谱面信息。“用眼睛听音乐”则指仅凭眼睛视谱,就在脑海中模拟出音响效果。这两种状态是音乐内心听觉发生的两种情况。

二、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溯源

音乐记忆力对音乐内心听觉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它也是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形成音乐才能的先决条件。了解记忆心理学的知识,有利于更好地训练音乐内心听觉。音乐记忆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一)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

当人们在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的时候,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乐信息便向脑神经元输入传递,通过识记形成初步的感觉记忆,这个阶段属于无意识记。如果要将这种感觉记忆的效率提升,就必须通过有意识记对感知材料进行编码、存储,使之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以便完成对音乐信息的随时提取。当有意识记形成了习惯,使音乐记忆得到一定量的巩固之后,又会转化为无意识记。

由于音乐具有悦耳动听和激发内心情感的艺术魅力,因此,无意识记往往能够给人留下长时间的记忆,即使是对音乐技艺涉足不深的人,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记忆效果。但如果要加强对音乐的记忆,还是需要加入有意识记来完成对音乐记忆的巩固。

明确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关系和各自特点之后,我们要运用两者的特性。在训练音乐内心听觉时,首先注意使训练的环境保持轻松的状态,发挥无意识记的作用;再去有意识地培养听觉能力,强化有意识记,最后才能使音乐内心听觉融会贯通。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音乐内心听觉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技能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并在外部音响刺激与内部听觉经验的协同活动中实现了其内隐的操作过程。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技能学习中的两种记忆方式,它们相互协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外显记忆要求有意识地回忆先前所感受到的内容。而内隐记忆则指非有意识地回忆先前已熟知的音乐,但先前的音乐经验对当前的音乐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当前的音乐操作上。内隐记忆在环境变化多样,应激条件下对音乐听觉技能的获得更为有效。在内心听觉这一音乐技能教学中要摆正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关系,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隐记忆潜能。

我们在音乐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运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的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的记忆便是内隐记忆。

从现实意义上看,由于内隐记忆相对于我们所熟知的有意识的外显记忆更加接近人们心灵的底层,尤其是在技能学习中更加能够挖掘出学习者的巨大潜能,因此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教育领域都在充分运用其心理学上现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针对现实教学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合理的运用。

正是由于无意识记和内隐记忆具有如此的稳定性,所以训练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无意识记和内隐记忆的作用。既要把无意识记和内隐记忆放在重要的位置去权衡,同时又重视有意识记的作用。

三、音乐内心听觉的培养

训练、发展内心听觉,可以通过三种方法: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音乐记忆力培养、音乐想象力培养。

(一)音乐感知能力培养

训练音乐感知能力是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无论是内心听觉形成听觉意象还是由音乐意象作用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感知都是作为中介使这些心理活动得以实现的。感知发生的容易与否是内心听觉形成和作用音乐顺利与否的关键,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由于感知的参与,主体所进行的不是孤立的音高听辨,音乐知觉强调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即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能力。在音乐运动的每一瞬间,我们都只能是对作品这一特定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越多,对音乐的个别属性所能反应的也会越多,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更为直接地把握个别属性以弥补个别属性在数量上的先天不足。因此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多听和细听。

1.多听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

我们听一首作品时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排列组合,相互配合,构成了这部作品特定的而又是丰富的内涵与形式。我们听得越多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记忆也会越多,当我们再次听音乐时,它与我们相似性的体验相互匹配,这种积累的相似性的体验越多,我们就会越容易对刺激我们的音乐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另外,多听还包括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各种音乐风格的情感体验。

2.细听是培养音乐感知的基本要求

训练音乐感知能力,不光是用耳朵听就够了,还要注意用心去听。要注意积累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一方面学习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读法等;另一方面积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一阶段从音乐听觉初级结构的三种形态来入手:旋律感、内心节奏感、和声感。

所谓旋律感,即把同一声部的音高横向连续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意义的线形,并将其形态固化而加以辨认和记忆的听觉能力。这是一种对旋律形态的一种直觉的把握能力。旋律感的构成包括:线形感、音程感、调性感。“线形感”对欣赏音乐来说,是听觉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音程感”是听觉较为细致地感受旋律中的各音关系。表明听觉能力上了一个台阶。“调性感”分“调式结构感”和“调性情绪感”,是把握音乐的最基本的知觉能力。

节奏是指音乐进程在时间中的组织形式,通常会把这层意思理解成音乐中不同时值的有机组合形式。传统音乐中的节奏首先是以均衡脉动为基础的、各种合乎比例的时值的有规律组合。节奏感的特征是速度感、运动感、节拍感、情绪感。节奏感的培养需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如果不主动地使自己的运动觉与节拍同步,就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性。

和声感的内容包括:和声效果的感受力、多声音乐的声部感、和声结构分析力、和声听觉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和声感。和声感是最后训练的一个内容,也是最难培养的听觉感知能力,需要从它包含的各方面的内容去细致地练习。

(二)音乐记忆力培养

要提高音乐内心听觉中的音乐听觉意象,记忆力的训练必不可少。因为意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是记忆的重要形式,音乐必须通过记忆力的容量来进行审美。模唱、背唱、默写旋律等,都是很有效的训练方法。

1.瞬时记忆训练法

模唱属于瞬时记忆。在音乐听觉训练中,音高、音程、和弦的听辨都靠瞬时记忆来完成。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所以准确性非常重要。此外,默唱也有很大的作用。这种训练要求学生不发出任何声音,在心里唱出练习的音高和曲调。

2.短时记忆训练法

背唱和默写属于短时记忆,大约保持在一分钟之内。如果把听到的内容进行合理地编码组块,容量可以加大。所以在训练的时候要教会学生组块的方法,加大记忆的容量。

3.长时记忆训练法

长时记忆具有备用性的功能,储存的记忆在需要时就会被激活,并可以进行提取。它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经过反复训练后才有的成果。

(三)音乐想象力培养

音乐想象是音乐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欣赏者的联觉在审美上扩展心理空间,创造虚幻境界,释放心理能量,宣泄情感,寄托希望,最后使主体享受到自由的快乐。

听觉意象是音乐想象的基础,内心听觉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如果说感知是评判内心听觉形成容易与否的关键,那么,音乐想象则是评判内心听觉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因而音乐想象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完善内心听觉。

不断扩大和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体验,从而增加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对文学和各种艺术的欣赏,如戏剧、电影,绘画、诗歌、书法等,都可以丰富修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学艺术又都是文学艺术家创造想象的产物,其中不乏各种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不乏各种人物情感和心境的刻画和描绘,这些也都会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总之,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形象感受。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培养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如果忽视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就会影响良好乐感的形成,就会影响音乐素质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从多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多途径,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蒋维民.音乐听觉训练12讲精选实例56[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安亮山,刘诚.音乐听觉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J611.2

A

1673-1999(2011)05-0145-02

彭艳(1982-),女,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2010-12-06

猜你喜欢

内心记忆音乐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圣诞音乐路
记忆中的他们
音乐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一块生锈的铁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