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曾丽青
曾丽青
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曾丽青
学生公寓辅导员是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而设立的新岗位,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起到积极的作用。分析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管理的对策: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学生公寓辅导员管理制度体系,夯实管理基础;加强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重视个体成才;建立奖罚分明的薪酬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发挥竞争机制对公寓辅导员的导向作用。
学生公寓辅导员;教育管理;激励成才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长久以来,思想政治辅导员通常身兼数职,所带学生人数上百甚至数百名,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每个学生寝室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等,造成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学生的交流减少,学生出现问题思想政治辅导员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学生公寓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以物业管理为主的公寓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管理的需要。各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提高学生公寓的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公寓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公寓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
高校公寓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既不是一般意义的宿舍管理员,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高校公寓辅导员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叫法,如称为“公寓专职辅导员”、“社区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等,是指工作在学生公寓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进驻学生公寓,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开展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大学生纪律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寓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当前,高校公寓辅导员的配置主要由各校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来决定,没有统一规格和比例,一般按照1:400-600比例配备专职公寓辅导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寓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值得深入探讨。
一、当前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开发
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思想不重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终身从事的工作,思想波动非常大。另外,还有很多人的巨大工作潜力都被懈怠情绪给淹没了,大量潜在人才有待挖掘、开发。只有挖掘好这些公寓辅导员的潜能,才能开发好这些公寓辅导员的潜力,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才容易出工作效益。然而,许多高校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没有把学生公寓辅导员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制约其潜能的发挥,导致许多方面的工作效益低下。
(二)职业角色定位模糊
目前,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在众多高校里被定义为“宿舍楼长”、“宿舍楼管员”,主要负责学生公寓楼的物业管理、日常服务、学生寝室的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监督,少数高校还赋予学生公寓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这些常规化、模式化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的价值。在当今新的教育环境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工作在学生公寓一线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公寓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的沟通者,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的伙伴与朋友。学生公寓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考核忽视长期绩效
对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的考核大多过于关注短期结果,严重忽视长期或者过程绩效也是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考核学生公寓辅导员只关注其卫生检查、违规电器查处、寝室晚点名的次数,而忽略了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等这些过程指标,导致学生公寓辅导员只注重硬性、常规性工作,短期的绩效可能达到了,但失去了持续的绩效提高。如果这样的绩效考核不能加以认真改进,那么,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就丢失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讲,如果缺乏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则必然会扭曲和削弱激励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目前,高校大多采取公寓辅导员聘任制度,学生公寓辅导员对职场待遇、薪酬现状不满,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薪酬分配上不公平现象严重;二是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使学生公寓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三是激励手段单一,忽略辅导员需求的多层次性,以物质激励代替一切;忽略公寓辅导员这一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群体对精神激励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造成能人留不住。
二、解决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当前,学生公寓可以说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以物业管理为主的公寓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管理的需要。所以,各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努力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想办法解决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能有效提高学生公寓的服务水平。
(一)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只是把人作为工作的工具,只注重拥有,不注重培训开发,认为只要有人就能干好工作,其实不然。另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也在用人方面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现象严重存在。所以,必须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管理模式,管理层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用人观念,以人为本,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才会更科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高校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
只有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约束体系和运行程序规范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效能,使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全面优化。目前,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公寓辅导员的任职条件,逐步建立健全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聘任制度、岗位职责制度、培训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设置学生公寓辅导员的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的工作内容,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业务指导。通过制度建设,使学生公寓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工作途径具体,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和有效性。
(三)加大培训力度,重视公寓辅导员的个体成才
第一,确立全过程培训理念。培训要贯穿于每位辅导员在学校供职的整个过程之中。新任学生公寓辅导员进入学校后首先应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的、系统的了解;在正式录用后,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就业咨询等相关的各种培训;大力倡导辅导员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养。第二,坚持多样化培训形式。采取高校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形式。加强高校内部培训机构的指导力量,为学生公寓培养管理人才;定期举办讲座或座谈会,组织有经验的辅导员传授工作经验;将有潜力的青年辅导员送到先进高校进行短期培训等。
(四)建立奖罚分明的薪酬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薪酬制度关系到学生公寓辅导员积极性的发挥和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成效的高低,薪酬制度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好的薪酬制度能使他们更加安心工作,更能积极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智慧。所以,高校应建立良好的薪酬管理模式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逐步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奖罚分明的学生公寓辅导员薪酬制度;其次,使辅导员的薪酬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与业绩挂钩,使他们的收入与工作业绩好坏、对学校的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公寓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公寓管理多做贡献的目的。
(五)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
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辅导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辅导员的重要手段,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由专门的机构制订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考核在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考核,对辅导员的工作和贡献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是非分明,既是识人、用人的基础和依据,也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公寓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和激励制度,把考核与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实行目标化管理过程中,根据辅导员岗位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等级。
[1]钱贤鑫,王倩.高校公寓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潘丽琴,张志华.高校公寓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职能和方法探究[J].文献资料,2008(27).
[3]赵敏,张学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初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
C93-03
A
1673-1999(2011)05-0100-02
曾丽青(1983-),女,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学生工作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
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