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及其理性分析

2011-08-15

关键词:极化同伴网民

杨 波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及其理性分析

杨 波

随着网络的发展,“群体极化”现象不断呈现,要避免“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从虚拟扩散到现实。从社会背景、社会心理、价值观等角度分析“群体极化”现象的正负现实效应及产生原因,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落脚点,采取舆论引导、同伴教育等相应对策,增强网络道德自律,达到社会和谐。

网络发展;群体极化;现实效应;理性分析

网络传播的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让过去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更容易集群,公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的情绪和意见借助网络平台表达出来。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参与评论的网民群体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网络领域里进行沟通讨论后,结果他们的想法在形式上会变得更极端,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涵义

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深刻地解释了“群体极化”。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1]50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上不断弥漫,如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2008年的“杨佳袭警案”、“家乐福事件”等等。网民在不清楚事实真相下,盲目地喊出了感性的声音。凯斯·桑斯坦指出:“毫无疑问的,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1]50而当理性的声音遭到侮辱谩骂时,便剩下保持沉默。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效应

当然,对群体极化现象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要辩证地看待。从正面的情况来说,大量事实表明,极端未尝不是件好事。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价值得以实现,比如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方面,揭露某些事实,协助打击犯罪。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许多不同意见的团体彼此辩论时,社会就能听到五花八门的看法,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会让多数人受益,达到社会前进,不断发展的效果。

从负面情况看,过于同质化的圈内舆论可能危及社会的稳定。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很容易把他们的主张推向不受理智束缚的边缘,以及扩大化,从而使社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同时,在敏感性问题的处理上,显得极为幼稚,而稳定的社会不需要极端的冲击。网络世界经常出现的谩骂与攻击等现象的出现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却又常见的。在现实的情况下,网络“群体极化”以负面效应居多。2006年的“铜须门”,结果是网友们怒了,玩家们怒了,网络追杀令再现江湖,网络中的当事人被剥光了,现实中的当事人也被剥光了。黑客们掘地三尺,也要挖出虚拟世界里的真实身份,个人的隐私权被露骨地践踏,事件却是子虚乌有。同样,被多数网友戏称为“刀客”、“英雄”的杨佳,在残害警察后反而得到网友的同情,试问警察命如草芥?此类事件在网络层出不穷,多数网民不明真相,却依旧“呐喊”出自己的观点。而所谓的舆论审判是不可能保证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极坏。

所以,不管从何种角度都应该重视群体极化现象。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实效应的理性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中,“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极为普遍,后果也相当严重。从多角度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转型期不稳定因素增多

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原有价值体系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变性,人们的行为模式呈现矛盾性、浮躁性,人们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日渐凸显。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搜索、过滤、筛选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服务,网络舆论的自由性与多元性恰好迎合了多数网民的需求,这就使得网民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正确的信息,正因如此,在社会环境大背景中,网民偏向进入与自己观点相同、相近的网站,从而找到归属感。

另外,网络媒体普遍私营,点击率、浏览量对网络媒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他们的运营与生存。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是某种刺激性倾向的需要,网络编辑会比较倾向于把一些具轰动效应甚至负面的、不确凿的信息放在首页或者一些网站、论坛里的门户性位置,从而吸引受众,导致有形无形中这类群体极化更易促成。

(二)社会心理的扭曲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话题都会引发群体极化的现象,然而,它一般是某种社会情绪的反映、激化与宣泄。比如近期网络群体极化的“引爆点”,常常是民族主义情绪、同情弱势群体心理、仇富心理、憎恶贪污腐败现象心理的释放。也就是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对“社会病”的一种病态反映[2]。网友将心中积淀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极具个体倾向性和主观色彩,而不考虑社会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群体决策时,最终的决策责任由整个群体承担,群体成员就会比独自承担所有责任时更大胆,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态来铤而走险,甚至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社会负面影响会更大,更持久。

(三)道德价值的迷失

社会转型削弱了传统伦理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功能,使人们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局面。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如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公德失落,等等。网民作为现实社会的活动主体,必然受到现实社会道德氛围的熏陶,相当多的人借助网络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网络成了“实现正义”的场所。当网民以道德的名义进行伦理审判和言语攻击时,这种情绪便以惊人的速度感染广大网民,使其丧失现实中的客观与冷静,群体情绪迅速极化。我国的网民呈现出一个低龄化、低文化、低收入、以学生为主的态势,这种状况很大程度限制了网民参与的整体素质。网络媒体的道德批判迅速转变为现实的道德仇恨与群体的情绪宣泄,现在的人们更注重价值结果,忽视价值判断。而且,网友在道德认知上出现偏差,导致价值观偏离轨道。尽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心理的触动,都不及个人价值观负面转变的危害。

四、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对策

为了应对群体极化倾向,社会不断加强了舆论的监管、规范网络媒介、健全立法,但是,为避免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更应该注重舆论主体的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采取以下策略:

(一)舆论引导方法

首先,优化网络环境,依据我国网民基本情况,把握引导对象的特点。网上舆论引导应注意不同舆论主体群落的不同特点,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如建立主流价值教育的平台。

其次,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左右的特点,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在网上多发表具有专家水平的意见。

最后,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在这些参与群体中,部分善于表达、分析深刻、见解独特的网民的观点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3]因此,强化以论坛版主为主要形式的网络“首领”以及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榜样作用,鼓励实现实名制,规避非法群聚反应。

(二)激发沉默群体表达意愿

要形成成文、不成文的激励规范,就像法律渊源上的成文法与习惯法之类,让大家都有参照与遵守的标准,学会利用暗示、模仿、感染的方式让大家都参与其中,从而激发沉默群体表达的意愿,打破“沉默的螺旋”,学会理性分析后的回应。

(三)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4]。其具有文化适宜性(即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可接受性(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经济性(即花费少,效果好)的优点。

现实情况下,很少有网民自愿进入观点与自己相左的网站,因为那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被孤立、围攻的风险。所以,在某一网站所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共同之处的帖子,从而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同时,由于网站之间的同仁色彩又十分明显,它们大都倾向于链接志同道合的网站。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每个网民都处在一个或几个高度同质化了的团队之中,他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与过滤了的相同论调[5]。在现实中,团队内部只要有反对声音的存在,多种观点碰撞就有可能避免“群体极化”的出现。因此,要突破先入为主以及人云亦云的弊端,同伴教育是在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解决问题。相对来说,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同伴能充当正确的行为典范,影响受教育者也同样会使同伴教育者受到教育,并且能持续接触、强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理性同伴作为群体中所谓的“异类”,能自然地运用人们习以为常的技能和方法,通过各种方式肯定观点科学性时,坚定自己意见,利用对自己人群特点的熟悉,在群体中的影响能力,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找出问题。让持有偏激,极端观点的网友通过同伴的分析、专家的点评等方式了解事实真相,使得群体都往正常的轨道上运转。不单纯是虚拟世界中的同伴,现实中的同伴也发挥作用。若“意见领袖”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那将事半功倍。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与评判是非的标准。网络浩瀚无涯,网民不计其数,如今法律监管、舆论引导等外部手段已经发挥作用。消除群体极化效应负面影响,和谐网络舆论的构建,必须依靠每一个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因此必须启发引导他们的思考、观察、分析,并贴近他们的内在需要去引起他们的心理共振,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6]322,达到增强个体免疫力的效果。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戴笑慧,冷天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J].新闻记者,2009(7).

[3]相喜伟,王秋菊.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的成因与对策[J].新闻界,2009(10).

[4]徐刚.同伴教育在爱滋病预防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性病爱滋病预防,2002,8(3).

[5]张泽波,杨雯雯.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9).

[6]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C913.5

A

1673-1999(2011)05-0064-02

杨波(1987-),男,江西大余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政法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环境法制道德教育。

2010-12-18

猜你喜欢

极化同伴网民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双频带隔板极化器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基于PWM控制的新型极化电源设计与实现
极化InSAR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