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1-08-15程浩萍
程浩萍
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的思考
程浩萍
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维系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各自在大学生宗教观教育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形成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合力。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系;三位一体
一般而言,加强宗教观教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国家宗教政策法规以及宗教文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性分析、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宗教现象,自觉维护和遵守国家宗教政策和法规,进一步树立和巩固科学的理想信念[1]。本文试从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与特点着手,探寻学校、家庭和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全面推进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根据浙江省2009年关于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专项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宗教信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极少数大学生真正信教
经调研后的严格甄别,真正信教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数的4.16%。但是,当前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渗透不可小视,境内外宗教向高校进行渗透的力度仍然有增无减,宗教对高校的影响和扩展正在日益加大,加之受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一部分学生比较认同宗教,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宗教热”和“宗教暧昧”等现象。对此,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不全面且呈多元化
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回答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当问及“你对宗教的基本认识”时,55.05%的学生选择了“宗教问题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相互交织”,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与自己如何对待宗教问题无关”或者“说不清”的学生占了45.54%。调查表明,目前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理论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深入。
宗教的起源、变迁、消亡问题是宗教观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了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显示,对宗教的起源、变迁、消亡的认识反映了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的认识有待澄清,仅有16.59%的学生对“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但宗教最终是要消亡的”观点表示认同。
对宗教的社会作用较认同,对宗教持一种宽容态度。有36.35%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帮助很大或者有一定的帮助;有51.53%的学生认为“宗教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也日渐宽容,仅有6.90%的学生表示“若有人在校园内传教或开展宗教活动”时“坚决反对,加以阻止”,41.26%的学生表示“反对,但不阻止”,47.54%的学生则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对宗教价值观的认识渐趋多元化。大学生的宗教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宗教活动的参与度与支持度。高达59.79%的大学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宗教行为,是基于什么原因”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有26.71%的学生主要是为了“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寻求庇佑和帮助”。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欲、好奇心强的青年群体,对宗教神秘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宗教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心理、物质、学习、就业、信仰等方面的困难或困惑,迫切需要得到庇佑与帮助,从而使自己能够解脱心灵的苦闷,而宗教恰恰顺应了大学生的这一迫切需求。
(三)对党的宗教政策基本理解但有模糊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有92.80%的学生赞同“既要尊重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又要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91.14%的学生赞同“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有80.44%的学生赞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当问及“你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以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调查选项时,仅有54.46%的学生明确表示“基本掌握,有助于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仍有15.64%的学生认为 “没有掌握,与自己如何对待宗教问题无关”。由此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党的宗教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清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理解模糊。
二、建构“三位一体”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
“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2]育人离不开环境。所谓“三位一体”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是指以学校为主导,以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以共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为目的,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教育工作合力,共同构建和谐、一统的大学生宗教观教育体系。
(一)高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应发挥主导作用
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3]。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心理根源,揭示宗教的本质核心,了解我国的宗教现状及发展,树立科学的宗教观;通过科学世界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宇宙的产生、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的发展道理等;通过党的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向学生讲全、讲透、讲明白,让学生正确理解、真心拥护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同时,通过科学合理设计一些实用性、层次性、变化性强的教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中的作用。在宗教文化和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形成错误认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这一重大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灌输,教与育的内容、方法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缺乏有力的批判,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这一现状,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有效的帮助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再次,高校要依法加强校园内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5]各高校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6]。
(二)家庭是育人的基础,应发挥先导作用
首先,要积极搭建家校互动平台。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举办家长会等途径,积极争取家长对学生尤其是对信教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当信教学生出现了参加非法集会活动、传教布道和拉拢教徒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更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其子女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明确这些行为是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所不允许的,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学生。
其次,积极倡导建立社区家庭教育中心。家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家庭尤其是父母长辈信教的情况对子女的宗教信仰均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有75.46%的学生 “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父母的教育与引导,积极倡导并建立社区家庭教育中心,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等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家长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新颖的活动提高大学生家庭的科学文化素质[7]。此外,同伴群体对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何进行家庭子女同伴群体的有效选择也应该成为家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社会是育人的熔炉,应发挥保障作用
首先,要大力加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普及教育与宣传。科学是战胜宗教迷信的重要武器,产生宗教迷信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和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和科学精神教育活动,让大家认清宗教和迷信的本质,使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一些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现象,也应向大家普及科学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人们远离宗教和迷信的误区。
其次,要高度重视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社会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树立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但现实情况是,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宗教热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宗教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带给大学生日益丰富的宗教信息及知识,使他们对宗教产生兴趣、认同[8]。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受互联网上一些不良信息或一些反华言论的煽动,造成思想偏激、行为极端、心理畸形,参与了一些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同时,宗教极端势力和宗教文化通过互联网影视、报刊等的多向渗透,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高校实施有效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最后,要整合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作用。由于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协同应对。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地方宗教势力的管理,遏制非法宗教势力向高校的渗透。同时,应相应制定高校宗教事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合法有效的监管机制,使高校宗教事务管理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针对当前非法传教形式更趋隐蔽性、宗教活动信息掌握不易不透以及宗教政策把握难、违法处置难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与高校的交流沟通力度,对于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信息应及时通报,既畅通信息渠道,使学校在加强学生宗教观教育和宗教事务管理过程中处于主动,又有利于校内相关部门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配合地方宗教事务管理、公安和安全等部门妥善处理大学生宗教管理工作,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1]占建青.宗教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3]左鹏.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06(1).
[4]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7(8).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1.
[6]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
[7]彭福清,艾医卫.转型期公众心理的调适与社会安定的维护[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8]许丽平,朱贵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B922
A
1673-1999(2011)05-0021-03
程浩萍,女,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副教授、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
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