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2011-08-15江诚祁文
江 诚 祁 文
(黄山学院 教育系,安徽 黄山 245000)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江 诚 祁 文
(黄山学院 教育系,安徽 黄山 245000)
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课程背景下容易产生教师人格的扭曲、学生自主性降低、师生交往内容窄化等问题,产生师生情感隔膜。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关系,是一种以对话为特点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以真诚与尊重为基础的情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以构建充满互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为切入口,改革评价模式,创设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充满对话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它是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受到不同社会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深层影响。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及对新课程的深度解读,探讨新时期条件下师生关系,寻求其建构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地指导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传统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一)传统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师的绝对权威
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权威性来自知识的权威。传统课程将知识视为由他人创造的,不可怀疑与动摇的知识,它外在于学生与教师之外,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知识控制着整个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完全实施者,以知识的权威性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内容以及评价。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是表演者,传授知识,学生则是忠实的听众。其次,教师的权威还体现在地位的权威性。因为传统课程中将教育理解为“由特定机构和人员向特定对象所施加的特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是活动的主体,对教学过程有着控制和决策的权利。而学生则是被监护和控制的对象。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监督者、评价者的角色。这种监督与评价常常是家长和社会认识学生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多重角色的作用下,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权威性。
2、教学的传递性
在传统课程中,教学的基本任务即是传授知识,在这里,教师是教学的活动主体,他们在教学过程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的学习对教师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借助个人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与练习。这个特点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基调,降低了教学的灵活性,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学中严重缺乏师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和交流,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单向传递性。
3、关系的伦理性
传统课程将前人的知识奉为权威,强调知识的绝对地位,而教师则成为知识的化身。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又有一层“孝”的意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成为中国传统对师生关系的认同。同时,作为人际关系之一的师生关系,也深受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之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历来强调长幼尊卑,这种传统的伦理观仍然渗透在今天的师生关系之中,成为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一种主导价值。教师作为长者,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必然在师生关系中与学生处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与水平上,从而带来了传统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
(二)传统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具有情感色彩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据1999年9月1日起《中国教育报》关于师生关系的大调查的调查结果看,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情感产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情感沟通渠道在缩小的严峻趋势。[2]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关系还存在着种种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1、教师人格的扭曲
教师人格的扭曲在行动上表现为较强的功利性,很多教师在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失范”行为,极力谋取学校、社会、家长的认可,其本质明显表现出单纯的技术性和功利性,从而带来教师强烈的心理冲突,并最终带来教师自身人格的扭曲。
2、学生自主性降低
传统课程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教师以考试、作业、课程等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控制,安排学生的时间与生活节奏。这在短期内似乎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它最终造成的是学生自主性的严重缺失,特别表现在进入大学之后,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的不够,这无疑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严重危害的。
3、师生交往内容的窄化
由第三方对广州市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会对教师说的占99.3%,不会对教师说的占0.70%;生活上的困难会对教师说的占95.5%;心理问题会对教师说的占6.4%,不会对教师说的占93.6%。在嘉兴市针对三所中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显示,67.4%的学生在有心里话的时候,找同学、朋友或网友说;9.3%的找家长说;只有4.5%的学生找教师说。9.7%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可诉说的对象[3]。
二、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关系
新课程将课程理解为学生的活动与经验,因此,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共同参与。新课程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的知识架构从原来书本知识占主体的状态转变为以师生互动知识为主体的状态,这样,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就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以平等与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因此,新课程的师生关系是以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为特点的。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对话为特点的人际关系
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也是教育情境;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在新课程敞开对话的背景下,对于教师方面来说,意味着教师没有贬值为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从学生方面来说,意味着他是在接受知识而不是承受别人的灌输。教师和学生双方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双向互动的讨论和谈话,通过师生之间知识、情感与期望的多层次互动,来完成教育和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完善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真诚与尊重为基础的情感关系
在新课程中,以平等开放为前提,应当更多的表现出人性中“真”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可以真实地回馈给对方自己的想法。真诚和尊重的对待彼此,对于师生双方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这种尊重、开放、真诚的关系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尤其应该予以践行。
三、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为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意识到对方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喜好和性格特点。教师和学生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和爱好。作为教师更应该首先民主与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全面评价学生,以人为本,而不“以分为本”,正确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因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歧视他们。其次,在“求知”上的民主与平等。教师不但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与平等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意见,加强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同时,师生可以走出狭窄的课堂,通过课外活动,多创造接触交往的机会。鼓励师生在课堂、学校以外通过网络等多渠道地进行知识的对流、心灵的沟通等,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获取知识,注重知识分配的公平与平等,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
(二)以教学为切入口,构建充满互动与交流的课堂
从起源来看,教学过程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互动与交流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同时在这种传递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格的发展。只是在二十世纪科学本位、技术理性的驱使下,教学中的这种生动性才逐渐淡去。因此,我们应该将这种人格的碰撞与交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来,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构建灵活生趣的教与学的活动。
(三)改革评价模式,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发展性评价,评价不再是为了单一的筛选,更是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原则,包括对学生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诸原则。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的天赋、爱好、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要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主的思想,有丰富的情感,有独立的人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情绪、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影响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建构。此外,师生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显示出核心地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行为发生几率,进而影响其在同伴中的表现与竞争意识,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充满对话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就成为时代的需要。
[1]黎平辉.对师生关系“沦为”热点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0(1).
[2]鲍东明.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1998—1999)[N].中国教育报,2003-7-7(14).
[3]蒋红珊.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999(1).
G456
A
1673-1395(2011)09-0156-02
2011 08 02
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2008sk302)
江诚(1973-),女,安徽歙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论、教育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