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张氏父子家训中为官之道思想探析*

2011-08-15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张廷玉张英张氏

杨 琳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13)

桐城张氏父子家训中为官之道思想探析*

杨 琳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13)

桐城张氏父子宰相主要家训堪称诸多家训中的典范,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影响广泛。“为官第一要廉”是张英、张廷玉家训中治家修身、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张氏父子为官之道的成因,不仅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他良吏和乡里社会的影响,此外还有传统儒家思想中经世思想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摒弃封建社会环境下的制约因素,用发展的观点去探求张氏家训思想中能为现代社会所用的廉洁从政思想和为官之道,对于当今党风廉政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某种启示。

张英;张廷玉;家训;为官之道

家训,也称家范、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建立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长辈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对子孙族人进行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授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训起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综合功能,而且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具有感染人的情感色彩。家训虽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却具有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能够和可能解决那些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家训在千百年来对于加强同族宗亲的认同感,维护家庭秩序甚至对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1]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也极具参考价值。

一、张氏父子家训中的为官之道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张英、张廷玉父子家训思想作为家训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其具有的时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张英 (1637—1708),清代名臣,文学家。字敦复,号梦复、乐圃,江南桐城人 (今安徽桐城)。家世儒业,幼读经书,过目成诵。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死后谥文端。[2]2张英一生著述颇丰,有《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南巡扈从纪略》、《笃素堂文集》、《存诚堂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刊行于世,其中《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两文更从家训思想方面出发,旨在以官宦仕途、为人处世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代圣贤的言行事例,教训子孙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

张廷玉 (1672—1755),清代名臣,文学家、史学家。字横臣,号砚斋,张英次子,江南桐城人(今安徽桐城)。康熙三十九年 (1700)中进士,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死后谥曰文和,配享太庙。[2]6张廷玉一生主修《三朝实录》、《玉牒》、《大清会典》、《治河方略》、《明史》等重要典章史籍。著有《澄怀园文存》、《澄怀园诗选》、《澄怀园语》、《澄怀主人自订年谱》等书。其中的《澄怀园语》也是以个人心得汇辑成书,旨在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同时也是为了不辜负其父张英“承先启后”的意愿。

张氏父子家训思想中包含修身、勉学、治家、经世等诸多思想。本文探讨的仅是他们家训中关于为官之道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强调“为官第一要廉”

张英认为要以勤政廉洁为做官之首。他要求后辈做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安知用官银之祸不甚于上官之失欢也?”[2]29就连皇帝颁给他的赏赐,也用来济困赈急,或用于修桥筑路,以利他人。这些成功的经验就是留给后人的最好财富:如何为官一方?怎样取信于民?示忠于君?张氏父子为后世子嗣留下了丰富的为官思想。

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特别强调为官清廉,“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尝记姚和修之言,曰:‘有钱用钱,无钱用命。’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2]108“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2]124张氏家族世代以清白传家,其廉洁自律的品行体现在方方面面。“圃翁曰:予性不爱观剧,在京师,一席之费,动逾数千金。徒有应酬之劳,而无酣适之趣,不若以其费济困赈急,为人我利溥也。”张氏父子宰相虽位高权重却清廉自守,尚廉奉公,真是清官的典范。只有节俭才能减少欲望,为人才能直道而行,为官才能清正廉洁;而追求奢侈就会增加欲望,欲望多则必然挥霍浪费,为官肯定贪赃受贿。因此,追求节俭,洁身自好乃为政者品德的必备要素之一。

(二)强调为官“惟天下之安而后乐”

为官之人仅仅廉洁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能够造福一方才能成为百姓认同的好官。张英认识到身为官吏家庭子女修行立名是有难度的,“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2]58既然通过努力取得朝廷重用就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景饬倍于寒士,俭素倍于寒士,谦冲小心倍于寒士,读书勤苦倍于寒士,乐闻规劝倍于寒士”[2]58恪尽职守,才能为民造福,为后辈造福。

张廷玉还以吕叔简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众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润,惟富贵之得而后乐。”[2]137《澄怀园语》中有云“臣子事君,能供职者,以供职为报恩;不能供职者,即以退休为报恩。盖奉身而退,使国家无素餐之人,贤才有登进之路,亦报恩之道也。”[2]108正是由于张氏家族的尽忠职守,才能得到当朝君王的赏识和重用。

(三)强调为官“唯以公正自守”

为官者在行政和执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无私,秉公办事,决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好恶、情感亲疏作为原则,更不能因任何外界因素干涉而改变职业原则。“人臣奉职,唯以公正自守,毁誉在所不计。盖毁誉皆出于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则可受人毁,不可受人誉矣!”[2]106史载张廷玉生平无声色玩好之嗜,退食泊然无所营,可谓淡泊一生。

(四)强调为官“度量广大”

在朝为官,少不了与同僚的接触,自然就会有纷争和摩擦,因此,要处理好其间的关系极为不易。张英时刻牢记先人告诫,切勿“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甚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感悟,不可“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2]47“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2]59张英的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宽容大度的大将之风,其子张廷玉更有其父遗风。

张廷玉认为“凡人度量广大,不妒忌,不猜疑,乃己深享福之相,于人无所损益也。纵生性不能如此,亦当勉强而行之。彼幸灾乐祸之人,不过自成其薄福之相耳,于人又何损乎?不可不发深省。”[2]160他与其共事的同僚十数辈,皆能平心接之,多所容纳,而不见其有疾言遽色。张家为官能始终保持着一种宽容退让,与人为善的态度是极为不易的。

二、张氏父子为官实践

(一)张英的为官实践

张英年少时刻苦用功通过自身努力考取进士,并不断升迁至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一职。他的才谋在帮助君主处理国家大事时渐渐显露。当时,康熙皇帝面对“三藩之乱”举棋不定,以兵部尚书明珠与包括张英在内的极少数满汉大臣坚决主张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得到了康熙的采纳,并取得和平撤藩的成功。这件事情显示了张英过人的胆识和才能。他在处理政事上有勇有谋,与其勤恳供职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在云南、福建、广东等地起兵,广西、陕西等地督抚也相继反叛,康熙皇帝为了寻找应付方法,时常召集张英等大臣商讨对策。张英总是晨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凡有关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的事情,皆知无不言。并因此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备加器重。[2]2

张英不仅宽以待人,更严于律己。至今,在安徽桐城仍流传着关于“六尺巷”的一段名人轶事: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张英家人飞书道京城,让张英运用职权解决家里纠纷。而张英只是回给家人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3]136家人看到后,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而这段关于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二)张廷玉的为官实践

张廷玉在家庭影响下,继承了其父为官尽忠职守的高尚节操,并将其发扬光大。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人口死亡,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棚民”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外地棚民与土著居民发生激烈的冲突,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另一方面,外地棚民威胁了地方治安,增加了社会的隐患。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张廷玉上书雍正皇帝,反映了浙江、江西的一些抢劫案与棚民有关,建议设法暗辑棚民,把他们变为土著,编入保甲,由地方官严行管理,并促使棚民读书入学,以求得地方安宁。雍正帝批准了这一安置方法,并且取得了清政府满意的效果。可见,张廷玉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时刻将他们记挂于心上,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张廷玉官至总裁史官书局时,时常忙碌到深夜,世宪宗皇帝得悉后下口谕“尔事务繁多至此,一日所办竟至成帙,在他人十日尚未能也。恐尔眠食之时俱少矣!嗣后切宜爱惜精神,勿过劳,以负朕念。”[2]103也从侧面突显了张廷玉恪尽职守、尽忠报国的优良品德。张廷玉坚其操守,不去计较诋毁和赞誉,实则是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透彻,做官的目的是要为民请命,为民造福,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

三、张氏父子家训中为官之道思想成因分析

张氏父子家训中为官之道思想的形成与他们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等密切相关。

(一)张氏家族重视家教对张氏父子的影响

张氏家族并非只有张英、张廷玉两位为官者,考察张氏家谱,发现张英先辈,代有文臣。其曾祖父张淳,明隆庆二年进士,官终陕西布政参政。其祖父张士维以文学封中宪大夫,官抚州府知府。其伯父张秉文明万历庚戌进士,官山东左布政。其从伯父张秉贞明崇祯辛未进士,官浙江巡抚,清顺治朝兵部尚书。其叔父张秉哲清顺治甲午举人,张英本人也位极人臣。[4]可见,张英子弟生长在世代簪缨之门,官宦家庭思想教育奠定了他们后来的为官之路。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就提到过其祖父张士维以身作则,为官正派,“每闻乡人言其厚德,邑人仰之如祥麟威凤。方伯公己酉登科,邑人荣之,赠以联曰:‘张不张威,愿秉文文明天下;盛有盛德,期可藩藩屏王家’至今桑梓以为美谈。”[2]35张英的父亲张秉彝,居身节俭,待人宽厚,“未尝以一事一言干谒州县,生平未尝呈送一人。见乡里煦煦以和,所行隐德甚多,从不向人索逋欠以故三世皆祀于乡贤。”[2]37张氏先人不仅身先士卒,对后辈也严格要求,并且制定家训约束后人。张氏家训“根据不同阶段受教者的生理、心理情况的差异,对受教者所施教的内容也都各不一样,并且高一阶段的受教内容可以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攀升,随着受教者的见识增长,自己还可以不断挖掘其新的思想内涵”。[5]92-93

(二)张氏父子自幼受教家训而注重各方面修养

张英一生将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奉为座右铭,其家训思想都可以通过《聪训斋语》中的内容得以体现。张英强调“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2]3他认为读书要有方法,反对死读书。“读文不必多。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2]51他认为只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运用知识,书读过之后,必须全面掌握和运用。“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2]54

张廷玉作为张英的后代,自幼聪颖睿智,再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在丰富张氏家训的优秀思想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廷玉继承先父教导不断告诫子孙后人“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2]95他认为“趋吉避凶之道,只在失口间。”[2]95他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与其父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更体现在为官方面。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都官至宰相,均提倡“廉”字当头,“清正廉洁”为第一要务。为官奉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较个人荣誉得失,不能枉法徇私。“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2]108正是由于张氏父子对做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才成就了仕途之路。他教育后人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通过待人待物、读书,择友,持家等方面的言传身教,树立个人明确的价值观。

(三)历史上良吏对张氏父子的影响

张氏家族家训的形成不仅受到本族内部思想、文化的作用,还有周围良吏一定程度的影响。张英所著《聪训斋语》中就数次提到端恪公,此人姚文然,字弱侯,号龙怀,桐城人,秉承家学,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副御史、刑部尚书等职,由于其恪尽职守,卒后,赐祭葬,谥端恪。张英对其言行极为信服,在谈到“谦道”时,姚文然有言“此乃成就我福德相,愈加恭谨以逊谢之,则横逆之来盖亦少矣!”[2]64张英将其言比喻为“热火世界一贴清凉散”甚是形象。张英的许多思想都与姚文然不谋而合,张英认为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姚文然则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2]67难怪张英自慰“予少奉教于姚端恪公,服膺斯语,每遇疑难踌躇之事,辄依据此言,稍有把握。”[2]28当然张英提到的良吏不止姚文然一人,在《聪训斋语》中还涉及其他为人公正、为官清廉的官吏,都是其学习的典范。可见,良吏的言行,对于张氏父子家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乡里社会良好民风对张氏父子的影响

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在桐城当时影响很大,乡里乡亲对于这个远近驰名的张氏家族是绝口称赞。桐城当地不仅有段关于张英“六尺巷”的名人轶事,连其子张廷玉也是榜上有名。1698年秋,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1735年春至1737年夏,张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当地乡人对此反响剧烈,时时称赞,并一致提出将此桥名为“良弼桥”。[3]209每每有商旅从此通过,都会兴致勃勃地与人讲述关于张氏家族的传奇。

(五)传统儒家思想中经世思想对张氏父子的影响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6]9指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儒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肩负着将整个社会导向更美好更理想境地的责任,这些都具体而又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经世精神。而这种经世精神对于张氏家训的产生发挥了重要影响。张氏家族家训中多次提到了《中庸》、《易经》及《谭子化书》等著作,“《论语》文字,如化工肖物,简古浑沦而尽事情,平易含蕴而不费辞,于《尚书》、《毛诗》之外别为一种。《大学》、《中庸》之文,极闳阔精微而包罗万有。《孟子》则雄奇跌宕,变幻洋溢。秦汉以来,无有能此四种文字者,特以儒生习读而不察,遂不知其章法字法之妙也,当细心玩味之。”[2]43可见对于儒家著作是极为推崇的。张英认为《谭子化书》中对于节俭叙述得很详细,“天子知俭,则天下足;一人知俭,则一家足等等。张氏族人不仅将儒家经世思想加入家训之中,一言一行也是按照儒道经世致用而为的。

四、结语

张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得到时人和后人的良好评价并被一些人奉为为官和行事的楷模,除了诸多原因之外,与张氏家族的时代接续的良好家庭教育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张英、张廷玉父子这两代,接续了先辈的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进一步执著于对家族后代以修身行事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和教育,并将他们自己的培养和教育的内容以家训的方式留存给子孙后代,这就使之以后不仅成为张氏后人教育和培养后人的思想材料,而且成为知晓其内容的所有人用来教育培养后人的思想教育材料,更兼张氏父子历史上在仕途上的成功,所以,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材料,还作为成才成人成功方面的特别具有说服力的例证。由此,张氏父子的家训奠定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氏父子都主张做官先修身,认为只有做一个纯粹的人才有资格去为民请命,这样才能为人们所拥戴和称颂;为官不要与民争利,百姓是水,官者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官者要有心为民谋福祉等都具有超时代性,可以为一切时代的官员们如何处理好为官与修身的关系,为官与行事提供一份思想养料。尽管可能囿于时代的局限,张氏父子家训中也有这样那样糟粕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去粗取精,吸收其中的精华,就能够将精华的东西和当下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为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宝贵思想教育材料。

[1]魏达纯.我国古代家训文化浅谈 [N].信息时报,2010-07-18(8).

[2]江筱角,陈玉莲点注.父子宰相家训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2-240.

[3]纪连海.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20-209.

[4]张玖青.试论桐城张英的家训 [J/OL].(2009-04-01)[2011-03-01].http://www.jlsyjj.gov.cn/jiaoyu/Show A rticle.asp?A rticleID=3544.

[5]施敏峰.传统家训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当下价值探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2-93.

[6]王晓冰,王 乙.国学论坛精华录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4:1-10.

Thought Research on Family Instruction s of the Zhangs in Tongcheng County on Way of Governing

YANGL 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13,China)

The precept of the Zhangs in Tongcheng,w hose father and son were both the primem inisters is reputed as a good example among all.It’s not only richly-infused,but also widely-influenced."To be an honest and up right official"is the essence of ruling the families and cultivating character.The origin of their way of governing wa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ir goo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but also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In the modern society,w e shall cast away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feudal society and exp lore the bits,from the developing perspective,which could be applied to our modern society,and enlighten us in constructing a clean and honest administr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Zhang Ying;ZhangTing-yu;Family instructions;way of governing

刘志新)

K825.46

A

2095-042X(2011)03-0077-04

2011-04-02

杨 琳 (1985—),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张廷玉张英张氏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艺术百家 张英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张廷玉训子
张廷玉训子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联墨双馨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