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人才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011-08-15杨月坤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常州市科技

杨月坤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科技人才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杨月坤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科技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目前,科技人才存在着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行业结构不合理及高层次人才缺乏、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较少、队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必须强化人才工作理念,让人才优势转变为科学发展优势;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加强新兴产业人才的整合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行业结构;完善输入性人才的配套政策,增强科技人才的稳定性。

科技人才;人才结构;优化

所谓人才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系统内构成人才群体的各类人才比例及其组合方式,一般包括三个内容:一是人才的种类和性质;二是各类人才的规模分布或规模比例;三是各类人才的相互联结形式。[1]科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才结构是科技人才总量、质量、结构三大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常州市在振兴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下,加快科技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努力造就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素质优良、运作高效的科技人才队伍,发挥科技人才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真正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轨道上来的迫切需要。

一、常州市科技人才结构的现状

结构决定功能,科技人才结构是科技人才资源发挥优势与作用的关键所在。科技人才的结构主要包括科技人才的总量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结构等。[3]为准确了解常州市科技人才结构的现状,课题组向常州市相关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回收调查问卷83份,其中有效数据81份,问卷有效率为97.59%。

1.科技人才的总量结构

本次调查的81家企业,共有科技人才15327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78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9.0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4209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27.46%;高技能人员5140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3.54%。

2.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

在15327名科技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008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6.58%;中级职称4832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31.52%;初级职称9487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61.90%;高、中、初级职称科技人才之比为1:4.8:9.4。

3.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

在15327名科技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13人,硕士540人,本科5547人,大专5416人,中专及中专以下3711人,分别占科技人才总数的0.74%、3.52%、36.19%、35.34%、24.21%。

4.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

在15327名科技人才中,35岁以下者7365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8.05%;36-50岁者6183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0.34%;51-60岁者1779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11.61%;老、中、轻科技人才之比为1:3.5:4.1。

5.科技人才的户籍来源结构

在15327名科技人才中,户籍来源为外地者8298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54.14%;本地为7029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45.86%。

二、常州市科技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建设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在上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常州市科技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近几年来,常州的人才总量 (2006-2008年分别为48.00、51.86、55.49万人),包括科技人才的总量(2006-2008年分别为29.33、31.26、33.14万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总量结构不合理(2006-2008年科技人才总量占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1.10%、60.28%、59.72%)且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不多 (2006-2008年分别为16185、18477、21948人),占科技人才总量的比例较小(2006-2008年分别为5.52%、5.91%、6.62%)。高层次科技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 (2006-2008年分别为21.01%、25.25%、29.80%),而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比例仍较高(2006-2008年分别为22.87%、19.79%、19.29%)。

(二)科技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合理

科技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高、中、初级职称科技人才之比为1:4.8:9.4,与国内外公认的1:6:14的合理比例相比,常州市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比例偏低,而且高级职称科技人才的绝对数较小。二是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具有本科和大专学历的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71.6%,说明常州市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总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状,本科和大专学历者依然是科技人才的中坚力量。高学历科技人才偏少(4.26%),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低学历科技人才仍占较大比例 (24.21%)。三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较少且学历偏低。2008年五大支柱产业有R&D活动人员22583人,仅占五大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4.3%;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为1029人,占R&D活动人员的4.6%,其中博士162人,占R&D活动人员0.7%。从五大支柱产业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生物技术及制药5.7%、新能源和环保5.2%、装备制造4.4%、电子信息产业4.0%、新材料3.8%。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占R&D活动人员的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新能源和环保14.5%、生物技术及制药9.1%、新材料5.4%、电子信息4.4%、装备制造业3.2%。[4]

(三)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上述调查显示,老、中、青科技人才之比为1:3.5:4.1,中年科技人才的比例相对较少。另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市现有的正高职称科技人才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副高职称科技人才中50岁以上的有1176人,占副高职称科技人才总数的70.84%;中级职称科技人才中50岁以上的有4408人,占中级职称科技人才总数的27.81%,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年龄严重老化。按照现行退休政策,在未来三年左右,将有近一半的中高级职称科技人才退休,青黄不接的问题迫在眉睫。

(四)科技人才的行业结构不合理

科技人才的行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教育、卫生、会计等传统产业的科技人才,占全市科技人才的90%,而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五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常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常州市人才强市战略体系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五大支柱产业有从业人员43.67万人,其中科技人才15.115万人,占比仅为34.61%,其中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5.2、7.67、6.4、2.6、1.8万人,科技人才分别为7.26、1.66、4.235、0.605、1.355万人,占比分别为28.8%、21.64%、66.17%、23.27%、75.28%。

(五)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调查发现,近几年随着常州各种引才措施的创新实践,在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中以“柔性流动”方式引进的“输入性”或“引入性”人才占了相当比例。这从科技人才的户籍来源中也可见端倪,外地人数超过本地人数8.28%。这些科技人才一般以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中心,归属感较差,一旦政策的支持力度 (科研资助、住房、交通、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不够或个人择偶不顺等因素发生变化,较容易流动,人才流失率较高。

三、常州市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策

科学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人才结构优化对策能使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整体功能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常州市科技人才结构要适应“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优化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职称结构、行业结构和分布结构,努力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强化人才工作理念,让人才优势转变为科学发展优势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互为促进、服务发展。科技发展是先导,教育发展是基础,人才发展是核心,三位一体的战略谋划是推动科学发展正确而又必然的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在科技创新的目的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上把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在科技创新的要素上把科技人才作为具有资本属性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决定性作用。[5]因此,必须强化人才工作理念,真正确立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的观念,是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第一策略”,贯彻“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方针,明确科技人才的具体管理部门,确立科技人才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科技人才的各项工作,真正营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

学习、借鉴苏州“姑苏人才计划”、无锡“530引智计划”及深圳“孔雀计划”等做法和经验,在继续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基础上,加快实施“211工程”(即从2011年开始,在未来5年内重点引进并支持20个以上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常创业创新,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内外科技人才来常工作),快速聚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突出推动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力争把常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创业创新活动活跃、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向往汇聚的国际人才“宜聚”城市。

(三)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

以《2011—2015年常州市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规划》为基础,紧紧围绕常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充分发挥在常高校的作用,以培养与提升科技型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锻炼与提高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培训与构建一流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为重点,全面提高科技人才的政治素质、创新素质、理论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常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中青年科技人才,构建科技人才培养目标与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同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的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要加大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不断提升科技人才的职称层次。

(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的整合力度,优化科技人才的行业结构

紧紧围绕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为重点,加强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和整合力度,合理配置现有各类科技人才,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发挥科技人才的最大效益。通过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着力推进“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新兴产业人才工程”、“千名企业家海外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等,集聚和整合新兴产业的科技人才,以谋求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完善输入性人才的配套政策,增强科技人才的稳定性

建立健全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和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首先,制定知识、技术、技能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收益分配等多种分配办法,允许科技人才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允许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或投资;坚持向优秀科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其次,调整政府科技奖励制度,从注重科技项目的奖励转变为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奖励,改变科研工作围绕奖励转的局面。第三,鼓励企业建立科技人才的产权激励制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等,将科技人才拥有的专利、非职务发明和专有技术通过价值量化后转为个人拥有的股份;鼓励企业为科技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等。第四,不断优化“生活、创业、学术、融资”等四类环境,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住房、交通、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为科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拴心留人”的人才服务档次,增强科技人才的稳定性,降低流失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培育,各地原有的科技人才结构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科技人才的各种结构,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常州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其科技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加强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创新,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1]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12.

[2]潘树国,张 泰,杨跃峰.扬州市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 [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61-65.

[3]陈水生,李焕荣.广东江门市人才结构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6):157-158.

[4]高舟维.加快振兴五大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J/OL].(2009-12-03)[2011-04-06].http://www.cztjj.gov.cn.

[5]陈奎庆,杨月坤.创新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J].职业时空,2009,(5):64-65.

[6]常州市政府.常州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J/OL].(2010-12-21)[2011-04-06].http://www.zhong5.cn.

Analysis of Sc i-tech Talents Structure and Optimizing Countermeasures:Taking Changzhou for An Example

YAN G Yue-kun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structure’s adjust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are the impetus to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y restructure.A t p resent,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Educational Background Structure,age structure, industril structure are irrational with inadequate high-level talents and R$D personnel and poor staff stability.The optimization of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structure must strengthen the talented persons’work idea,transform talents superiority in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uperiority;increase talents introduction,optimiz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hierarchical structure;emphasize them iddle-aged talents’training;Consummate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the input talented persons and enhance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stability.

sci-tech talent;structure of talent;optimization

刘志新)

G316

A

2095-042X(2011)03-0055-04

2011-04-28

杨月坤 (1966—),男,江苏泰州人,双学士,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常州市学术研究软课题项目 (2010CZKX 001)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常州市科技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