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晚清金融风潮看今日经济危机*

2011-08-15屈利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风潮钱庄橡皮

屈利伟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从晚清金融风潮看今日经济危机*

屈利伟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金融危机在近代中国又被称为“金融风潮”。自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逐步掌控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又先天不足,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接连发生多次金融风潮。晚清发生的三次金融风潮,系由企业经营亏损,钱庄倒闭,商业欺诈,股票投机等原因造成,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影响,极具金融危机的代表性。因此对其进行解读,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金融风潮;股票;钱庄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至今仍旧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加上自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在当时称为“金融风潮”。金融危机是指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局势和投机等原因而引起金融市场动荡和混乱现象,具体表现为通货紧缩、股票暴跌、信用危机、金融机构倒闭等。晚清发生的三次金融风潮,即倒账风潮、贴票风潮和橡皮 (橡胶)股票风潮,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危机的复杂性和破坏性。

一、晚清三次金融风潮概述

(一)倒账风潮

“倒账”是中国传统金融用语,指的是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账 (即贷款)收不回来。倒账风潮发生在光绪八年 (1882年)至九年 (1883年)。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洋务运动的高峰时期,各地创办了不少的工矿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这些洋务企业纷纷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在1872年、1877年先后成立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以后,形成了建立股份制企业的第一次高潮。1882年8月产生了中国第一家买卖、抵押股票的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平准股票公司在其所定章程的叙中说:“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 (股票)为幸,不暇计其事之兴衰隆替也。”[1]190洋务企业股票最初颇受民众欢迎,钱庄也乐于接受借钱者以股票抵押或偿还。然而好景不长,大多数洋务企业由于管理混乱、经营不善,常年发生亏损,导致股价转而猛烈下跌,钱庄收受的股票贬值,资不抵债,严重影响到钱庄的资金状况,为倒账风潮的爆发埋下伏笔。

1882年,由于美国铁路建设退潮而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了中国出口贸易,许多经营丝、茶的商人亏损严重,致使许多商号、丝栈因资金周转不灵,纷纷倒闭。1883年1月12日,著名的金嘉记源号丝栈因亏损白银56万两而突然倒闭,钱庄被连累的有40家。其余各庄纷纷收回贷款,导致银根骤紧,而这又使另外20家商号周转不灵,倒账高达150万两。到了7月,大买办徐润因为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失败,从22家钱庄借来的100万两巨款无法清偿。而11月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破产,则使“倒账风潮”达到了最高潮。

胡雪岩在上海、杭州、宁波、北京等地开设钱庄或银号,在各省有当铺29处。从1881年开始动用自办的钱庄银号大量资金,投机国际生丝交易,结果遭到惨败,亏损达到数百万两。1883年12月1日,胡雪岩在上海开设的阜康钱庄倒闭,设在其他各地的钱庄、银号等随之倒闭,致使各地的金融业同样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不久以后,中法战争爆发,又有大批钱庄因受到市面银根紧缩的影响而倒闭。[1]191

(二)贴票风潮

“贴票”是中国近代钱庄发行的一种凭证,类似于今天的“定期存折”,其操作流程与银行的“贴现”业务正好相反。

1897年发生的贴票风潮,是钱庄利用“贴票”方式,以高利吸收存款,最终无法兑现,致使钱庄大批倒闭的一次金融风潮。潮州帮姓郑的商人开设协和钱庄,首创“贴票”方法:客户以现金90余元存入钱庄,钱庄即开给远期庄票一张,到期后可凭票兑换现金100元。经营贴票的钱庄,其贴票利率高出市场平均利率,由最初的二三分逐渐增至五六分。开始仅有少数几家钱庄办理这种业务,后来看到这种办法容易吸收现金,许多投机分子也参与进来,甚至有在弄堂口粘贴钱庄牌号即开张营业的。[1]191实行贴票的钱庄所开出的空票,其总数高达200万元左右。这种贴票投机,最初还能应付,但随着贴票钱庄、利息及数额的日益增大,到1897年11月底发生了贴票钱庄不能兑现的状况,存户纷纷要求提存,终于爆发了一个月内有数十家钱庄倒闭的风潮。实行贴票的钱庄大多为非汇划钱庄,几乎全部覆灭,因而导致市场银根紧缩,不少汇划钱庄虽然没有经营贴票,但是资金周转受到影响甚至倒闭,受害最多的依旧是广大的小额存户。

(三)橡皮 (橡胶)股票风潮

“橡皮”是当时上海人对橡胶的称呼,“橡皮股票”则是对橡胶种植、生产的企业所发行股票的统称。20世纪初,在新兴的汽车工业的拉动下,南洋一带的橡胶种植业迅速崛起。一些外商便组织橡皮公司从中牟利,其中不乏“皮包公司”。

橡皮股票风潮发生在宣统二年(1910年)。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织了一家蓝格志拓植公司,招牌挂了五六年,没有什么进展。后来,伦敦市场生橡胶价格狂涨的消息传到上海,麦边就乘机进行招摇撞骗。他找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今后橡胶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为蓝格志公司大做广告,诡称在南洋经营种植橡树割取橡胶进展顺利。中国商人和官员受其蒙蔽,竞相购买股票,使股票市价上涨了十六七倍。其他外商也纷纷起而仿效,橡树种植公司如雨后春笋地涌现。这些公司在招股章程上差不多全以外商银行作为自己的往来银行,以骗取人们的信任。到宣统二年三月,蓝格志的股票已上涨二十七八倍,其他公司的股票一般也上涨五六倍。上海的官、商们除利用自己的现款购买股票外,还向钱庄借款,钱庄自己亦出钱购买。骗子们看到股票市价已涨足,乘机抛掉手中的全部股票,然后带巨款潜逃。六月外商银行突然宣布停做一切橡皮股票押款。于是橡皮股票市价一泻千里,顿时变为废纸,橡皮股票风潮因而爆发。[1]191六月首先有正元、谦馀、兆康三家钱庄倒闭,亏欠公私款项数百万,市场震动。接着又有多家钱庄相继倒闭,源丰润票号亦在其列。这次风潮中国人被骗走了几千万两银子,有些外国商人也受到了损失。风潮初起时,上海道蔡乃煌即向各外商银行借款350万两维持市面。九月两江总督张人骏将上海的金融风潮上奏朝廷,要求大清、交通银行迅速筹款500万挽救上海危局。大清银行解银100万两至上海,汇丰银行又以苛刻的条件借给上海商会银200万两,局面才渐趋稳定。总计在这次风潮中钱庄倒闭了几十家,次年开业的划汇钱庄只有30余家,“比较上年减去十之五六”。又因辛亥革命的影响,1912年2月上海开业的汇划庄只剩下24家,其中南市9家,北市15家。[1]192

二、三次金融风潮形成原因探析

首先,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脱胎于“重农抑商”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流动性的加强,对货币需求量加大,因而私人银行 (即钱庄)应运而生,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然而政府对此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始终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一再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列强逐步掌控,更无暇去成立专门监管部门,以致于金融风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在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建议,但未能付诸实施。由此可见,要想建立起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要先进行一系列制度层面的改革,而这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制订执行,这在当时是根本不具备的条件,因此那只管理市场的“看得见的手”一直看不见。

其次,金融机构的落后性。在这几次金融风潮中,钱庄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钱庄由于中国复杂的货币体系需要兑换而产生,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经营存放款。钱庄是由私人合伙经营、投机性极强的金融机构,资本和规模都非常有限。盈利为一年一结,利润大部分分给股东、缺乏外国银行重视积累的制度和办理储蓄业务的传统,因而限制了钱庄对社会货币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壮大。正如清末金融家盛丕华所论,钱庄有五弊:一、资本微薄;二、重拆票、轻存户;三、存款不定期;四、脱手滥故;五、做押款而不得精当。因此,钱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条件下,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钱庄所运用的资金来源,除资本和存款外,主要靠拆款的融通和庄票的周转所获取的利润。它们往往以白银二三万两的资本,做成几十万两或一二百万两的业务,充分利用信用创造(架空)。钱庄还有许多投机性的业务,如“洋厘”和“银拆”、股票和地产等。由于钱庄的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投机性,经济基础不牢,一旦外国银行停止拆款或票号将资金抽走,就会产生恐慌。尤其是当投机市场一有波动,钱庄便先受其害。[2]187如上述提到的“贴票风潮”和“橡皮风潮”。

第三、近代企业股份制的不完善。股份制源于西方,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入中国。外国股份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丰厚的股息,以及人们从股票买卖中获取的差价,使一部分商人、士绅萌发了仿效西方股份公司创办近代新式企业的愿望。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股份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积极向近代新式企业投资。然而,股份制毕竟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而传入中国的,国人最初感受到的只是股份制带来的可观利益,对风险估计不足。

在模仿西方股份制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官利”制度,即股份公司的章程中规定无论公司经营盈利与否,每年定期要向股东发放固定的利息,这就减少了股东投资的风险性。最先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为吸引投资,官利最高时曾达一分利。[3]775甚至当时有些在建矿务公司,还没有投入生产,便用股本发放官利。发放股息的多少应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业绩收入。固定官利对企业资金的积累造成一定影响,企业不能根据实际状况决定分红多少与否。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加之没有完善的会计审核制度,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得不到有力处置,这就加剧了投资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投资者 (包括钱庄)血本无归。

第四、民众风险意识差,投机盛行。对于从西方传来的股份制,开始国人并不屑于投资,因而近代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大多采取了“官利”制度,以吸引投资者。这种“官利”制度,弱化了民众的风险意识和股权意识,造成一种“旱涝保收”的假象,使得投机有了很大的市场。“当他们看到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股价涨至一倍以上时,‘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麾之不去,一年之中,聚成公司一二十处’。他们投资于股市,绝不着意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他们之所以‘争先恐后,贪得无厌’,唯一的希望就是‘得股之后股价聚涨,即得出脱’,带有极大的短期性、投机性。”[4]115对于股票和债券的认识不清,以为股票和债券一样能稳赚不赔,有时甚至和高利贷混淆起来。这种种错误的投资意识,最终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一旦泡沫破裂,将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五、外国资本对中国金融的控制。随着外商在华开办银行数目的不断增加,列强通过银行业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外商银行的这些活动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对历次金融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破坏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经过借款给中国政府,并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因此,它们就不但在商品竞争上压倒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5]629

三、对金融风潮的思考

市场银根松紧的影响。在上述三次金融风潮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银根紧缩”加剧了危机的程度。银根紧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通货紧缩,而与之休戚相关的便是银行利率等货币政策。然而在全球性资金流动过剩的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同样也存在这种状况。要降低通货膨胀,加息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抑制市场资金流动性。但是如果持续地加息,进一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使得企业难以借贷、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货币量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而发行。

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在贴票风潮中,当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未完善、实体经济又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超前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只会造成一时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危机不可避免。2008年以来爆发的资贷危机,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即资产证券化放大成为次级债券,弥漫到了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领域。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贷款人还不起贷时,次级债券贬值、银行坏账叠加、金融机构破产等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现象便漫延开来。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但如果投机过度,则金融衍生品又会带来莫测风险。因此对于此类金融衍生工具,要适当运用。

难以根除的投机情结。从倒账风潮、橡皮风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国民投资的盲目性,往往是“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即使借钱,也要争抢“购股”。时至今日,从股市的大起大落中可以看出,广大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金融机构和广大媒体,应对民众的投资理念进行正确疏导,以达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

外国资本的影响程度。近代中国的经济被外国资本所把持,对金融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橡皮风潮”就是由外商一手策划行骗,事后汇丰银行又以贷款为由,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命脉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被外国资本把持,但是在新形势下,外资会通过其它方式,比如造成股市、楼市火热的泡沫效应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法规政策,严防国际“热钱”和金融炒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破坏,以避免2008年越南金融危机在我国的重演。

政府监管力度的把握。近代中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苍白无力,使得金融危机迭起。即使是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仍存在问题。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政府更应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在金融监管方面丝毫不能放松,规范金融市场发展,并加强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以做到抵御、控制危机,减少损失,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90-192

[2]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 (1890—1935)[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7.

[3]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775.

[4]杜恂诚.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 [J].改革,1997(2):115.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9.

On Today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nancial Turmoi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QU L i-w ei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Financial crisis in modern China is also know n as“financial agitation”.After the Opium War,the capitalist powers gradually took control of China’s economic lifeline,and China’s capit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ongenital deficiencies,financial crisis occurred many tim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uses.Financial turmoil Occurred three times in late Qing Dynasty caused by the business loss,banks collapse,commercial fraud,stock speculation and etc.which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its interpretation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financial agitation;stock;bank

刘志新)

F832.9;K256

A

2095-042X(2011)03-0047-04

2011-04-02

屈利伟 (1985—),男,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风潮钱庄橡皮
早春新风潮
我喜爱的橡皮
电竞小镇:掀起电竞产业新风潮
博瑞GE开启“风潮”之旅
橡皮收了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Accessories Report配饰新风潮
橡皮山
鳄鱼小顽皮爱洗澡之收集橡皮鸭
赢的最高境界